文|
古今探
编辑|
古今探
2021年12月,安徽青年风尘仆仆赶到北京,寻找
18年前
的恩人。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18年前恩人阿姨借给他
20元
,他历经千辛万苦找到阿姨,却只还了
19元
。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20元的恩情,青年记了近20年,为什么见面后只愿意还19?
18年前发生了什么?18年后,大姐收到19元是何心情?
01
青年的名字叫
汪明明
,1988年出生于安徽贫困的农民家庭,一家人靠几亩良田为生。他从小懂事,升入小学后,农忙时节的周末他几乎不休息,白天陪父母劳作,晚上挑灯学习。
初中毕业后,汪明明决定不再上学,想尽快步入社会打工,帮父母缓解一些压力,在他看来:
“即便挣不了多少钱,只要能养活自己,爸妈就可以轻松许多。”
年龄小、学历低、没经验,种种因素加起来,导致他刚步入社会时屡屡碰壁,找工作时常被拒之门外。好在他为人乐观且努力,被拒绝了无数次后,总算在家附近的工厂找到了工作。
工作之余,汪明明喜欢跟同事们聚在一起闲聊,他不说话,但喜欢听。
“大城市”
是大家常聊的一个话题,比如某人在哪个大城市买房子啦、某人从哪个城市回来时开了豪华轿车。
渐渐地,汪明明对大城市产生了向往,十余年来,他几乎没有出过小镇,只能通过电视、收音机了解外面的世界。如今听同事们聊天,他仿佛已经能想象到自己置身于高楼大厦之间。
汪明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前往大城市打拼”的心愿已经在他心中扎根
,并且悄然长大。
大概过了2个月,一位在北京务工的同村大哥回家相亲,汪明明听说后,一连几天缠着他追问大城市的生活,大哥无奈笑道:
“我回来相亲,被你小子缠得约会的时间都没有。”
三天后,大哥相亲结束离乡,汪明明的心也随着他飘到了遥远的北京。接下来的一星期,父母下班回家,常看见他一个人看着天空发呆,不由得担心地问道:
“儿子,遇到什么麻烦了?”
“我要去北京!”
汪明明斩钉截铁地回答,父母此前从没有听他这么严肃、坚决地说话,耐心与儿子讨论后,同意了他的想法。
之后的几天,汪明明怀着复杂的心情收拾起行囊,他既欢喜又忧愁,欢喜于不久之后的北漂生活,更因将远离父母而难过。离出发的时间越近,这份不舍就越是强烈。
告别的日子很快到来,
2004年9月
,父母万般不舍地把他送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他心疼地看着父母通红的双眼,暗下决心:一定要有所作为。如此想着,这位16岁少年的不舍化作决心。
汪明明孤身一人乘上了开往梦想的火车,旅途中,他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化身勇敢的士兵,一往无前地踏上了征程。
此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这趟征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02
汪明明舍不得父母,父母心里同样不好受。自从儿子走后,
母亲经常望着北京的方向发呆
,
父亲新添了散步的习惯
,也不走远,只是在村口踱步,还时不时盯着村外的大路看。
仅仅少了一个人,父母吃饭时却总觉得饭桌前空落落,总叹息道:
“不知道儿子过得怎么样,什么时候能回来。”
他们担心打扰儿子工作,极少主动打电话,儿子打电话回来,一向报喜不报忧。
父母做梦都没想到,
2个月以后
,儿子回来了。
当天晚上,汪明明满脸疲惫地拖着大包小包回到家,有气无力地说了句“我回来了”,随后饭也不吃,回到卧室躲进被窝。
父母以为儿子舟车劳顿,所以没有打扰,可第二天日上三竿,母亲喊他吃饭时,见他仍旧垂头丧气,便关心地问他怎么了。
汪明明禁不住父母的再三询问,将两个月以来的挫折经历娓娓道来。
他到达北京后,几经挫折,找了份
羽绒服加工厂
的工作。工资不高,但他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怀着对未来“北漂”生活的向往,工作加倍努力。
厂长欺负汪明明年纪小、阅历浅,除了应有的工作外,还额外给他安排任务,并要求他
“干不完不准下班”
。汪明明迫不得已,饿着肚子加班,完成任务后,经常已经是深夜,稍微睡一会儿,就到了上班的时间。
本以为能凭借努力得到重用,没想到厂长变本加厉,有天早上,厂长再次颐指气使地命令他加班,汪明明忍无可忍,严词拒绝道:
“我最近做得挺多了,麻烦你找别人。”
厂长没想到此前言听计从的小娃娃,竟然在这么多工人面前不给自己面子,恼羞成怒道:
“怎么这么多话?给你安排任务你就干,小毛孩,不要把我这个厂长当软柿子!”
“多干活也行,必须多给我发工资,否则免谈。”
汪明明毫不示弱,紧握拳头,仿佛只要对方再说一句,他就要动手打人。
厂长觉得丢人,气急败坏道:
“你有什么资格跟我讨价还价?还想多要钱?你这2个月的工资也别想要了,回去收拾东西,给我走人!”
话音未落,身强体壮的汪明明紧握拳头,“嗖”的一声向厂长冲去,好在两人之间有一段距离,两人才没有立即接触。围观工人及时把他们拉开,两人怒视着对方,各自离开。
听到这里,父亲紧握的拳头微微发白,母亲的眼泪湿了眼眶,他们没想到,短短两个月,儿子竟然经历了这么多挫折。
“后来呢?”
母亲抽泣着问道。
“后来,我遇到了一位很善良、很善良的阿姨。”
汪明明的语气中充满感激。
03
当天与厂长爆发冲突后,汪明明回到宿舍,回想起两个月来所受的委屈,把头埋进枕头声泪俱下。闹这么一出,肯定没法继续待在厂里了,他收拾行囊,告别同事,打算重新找一份工作。
可是厂长扣押了他的工资,原本工厂包吃包住,即便拖欠工资也能生活,如今离开之后,吃住都成了问题。好在他用所剩无几的钱打了公共电话,
联系上了同村大哥
,才没有落入流落街头的地步。
安置好后,汪明明接受大哥建议,满怀希望地前往
劳动监察大队
寻求帮助,大哥说,他们或许能帮忙讨回工资。大哥原本想陪着汪明明一起,但后者不希望过多耽误对方的时间,所以婉拒了他的帮助。
自从来到北京,汪明明的生活只有找工作以及工作,偶尔休息,也累得不想动,还从没有闲下心来逛逛这座城市。
寒冬腊月,汪明明迎着鹅毛大雪,独自行走在北京的街头,已经来了两个月,他依然对这座城市很陌生,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哪,等他一路打听来到劳动监察大队,天色已经彻底黑了下来。
此时早已过了下班时间,院内漆黑一片,汪明明把冻得通红的双手揣在怀里,正准备转身离开,黑暗中传来了温柔的询问声:
“孩子,这么冷的天站在门外干什么,遇到麻烦了?”
顺着声音,汪明明看到了一位相貌温婉的女人,她满眼心疼的看着自己,边说话,边把自己的外套披在他身上。阿姨牵着他的手来到办公室,又给他倒了杯热水。
面前这位温柔的阿姨让他想起了远在家乡的妈妈,思乡之情掺杂着委屈,汪明明的泪水夺眶而出。经过阿姨耐心的安抚,汪明明的悲伤情绪渐渐平复,喝完热水,身体也暖和了起来。
见他情绪有所好转,阿姨开口道:
“孩子,我是王群阿姨,你遇到什么麻烦了可以跟我说,我们大队会派人帮你。”
汪明明一五一十讲了两个月来的经历,王群听完他的诉苦,斩钉截铁道:
“明明,你放心,我明天派人帮你到厂里帮你要钱,如果他们不给,我亲自上门!”
两人又寒暄了几句,他害怕耽误王阿姨回家,主动告别,临别时,王阿姨关心地问:
“明明,忙了一下午,还没吃饭吧?”
没等汪明明回答,她从口袋里翻出
20元钱
,不由分说地塞进他手里。后者已经饿得头晕眼花,于是接过带有体温的20元钱,眼泪簌簌落下。后来的很多年里,他回想起这20元钱,心里总是暖暖的。
汪明明早已饥肠辘辘,他拿着钱,到附近的小餐馆点了份鱼香肉丝盖饭。此前十多年,他只在家里和工厂的餐厅吃过饭,从来没进过饭店。后来他提起这顿饭总说:
“直到现在,我都没吃到过更美味的鱼香肉丝。
”
第二天一早,汪明明在工厂见到了王阿姨安排的两位工作人员,有了监察人员介入,他顺利讨回了被扣留的工资。得知他要回家,两位工作人员还亲自把他送到了火车站,直到他登上火车才离开。
得知事情已经妥善解决,父母悬着的心总算落地,父亲长出一口气,正色道:
“儿子,记住这份恩情,踏踏实实工作,将来好报答人家!”
汪明明重重点头,郑重回答:
“会的!”
既是回答父亲,更给自己定目标。
打工的苦没有白受,这段经历,让他更加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2005年过完春节,他背起行囊再出发,这次的目的地是合肥。除了更加勤奋地打工,也充分利用空闲时间提升自己。
同年,他考入了当地一所技校,毕业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后来娶妻生子,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他对王阿姨的感激之情愈发深厚。他每次想起当初的经历,都一阵后怕:
“我当年懵懂无知,被这样欺负,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了。”
汪明明说,假如没有遇到王阿姨,他或许会找黑心厂长打架,年轻人血气方刚,酿成大错不无可能;又或者在饥寒交迫中,走上抢劫偷窃的不法之路。
王阿姨的出现如同明灯,驱散黑暗,并为他指明人生的方向。
受王阿姨影响,长大之后的汪明明也成了一位乐于助人的人,他有了能力之后,也
“用自己微弱的能力回报社会,将自己曾经受到的关爱转送给别人”。
遇见乞讨者,他慷慨解囊,哪里发生灾害,他亦不吝啬。
回到家乡的这些年,他多次往北京打电话,希望亲口对王阿姨道谢,可惜由于后者已经退休多年,他的寻找均以失败告终。
2022年,事情发生了转机。
04
2022年,新年伊始,汪明明前往北京出差,距离他上次离开,已经过去了18年。
时隔多年,即便只走过一次,通往监察大队的路他依然熟记于心,因为那里有他惦念的恩人。
来到监察大队向保安打听后才知道,王阿姨已经退休多年。保安很热情,找大队年纪较长的工作人员要了王群的联系方式。
汪明明怀着激动的心情拨通了电话:
“您好,是王阿姨吗?”
“对,请问你是哪位?有什么事吗?”
电话另一端的声音苍老了很多,但一如18年前般温柔。
听见这个梦到过无数次的声音,汪明明泣不成声:
“王阿姨,我……”
“小伙子,别哭,慢慢说。”
“我是汪明明,18年前的冬天,您给了我20元钱,还帮我讨工资,我回家之后联系不上您,这次来北京,想当面感谢您。”
多年来,王群见别人遇到麻烦,她这个给10块、那个给20块,兜里有多少就给多少,帮过太多的人,的确已经记不清他是谁。
听说他想报恩,王群说:
“我帮大家,不图什么回报,如果非要报答,我希望你们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帮助更多人。”
汪明明在电话里说,希望用微信转钱给她,王群听说后,拒绝了他的好友申请。他无奈之下,只好通过手机号找到王群的支付宝,
转给她19元。
为什么少了1元?
汪明明说:
“这样我就永远欠王阿姨1元钱,便不会忘记她的恩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