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因一句“何不食肉糜”而“名垂青史”的他,也许并不是个坏人。

《晋书·惠帝纪》中记载了一段故事。有一年,晋朝发生了大饥荒,许多百姓没有粮食可以吃,大臣们就向当时的皇帝晋惠帝汇报了这个情况。晋惠帝思考了一会,觉得有些疑惑,随后说出了这句流传千古的雷语: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后来,“何不食肉糜”常被用来讽刺那些位高权重,却毫不体恤民情的尸位素餐者,近几年又渐渐开始被用于形容某些思想脱离群众、提出类似于“低收入人群可以通过出租闲置房来改善生活”之类离谱建议的“砖家”们。

不过,相较于这些完全把民众当做韭菜来割的家伙,这句话的“原创者”其实要善良的多。

因为,不同于拥有高学历但屁股坐歪了的专家们,晋惠帝是真心在为他的子民出主意,只不过他的智商和他能接触到的信息实在有限罢了。

晋惠帝司马衷,是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实际上的嫡长子(有一个哥哥但两岁即夭折),按照法统,他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也确实被立为了太子。不过从司马衷很小的时候,司马炎和晋朝大臣们就发现他的智商多少有点问题。虽然会说话,生活也可以自理,但不管父亲和老师怎么教导他,他愣是什么知识都学不会。

司马炎并非不知道,如果自己去世后把江山交给这么一个傻儿子,这国家八成要乱套。但是,由于一些十分复杂的政治原因,司马炎又不能够选择自己其他的儿子。这个政治原因,具体说起来过于杂乱。不过简单来说,就是司马炎的这个皇位原本应该属于他的弟弟司马攸,但阴差阳错到了他的手里。如果司马炎不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传位给司马衷,那就必须把皇位“还”给弟弟司马攸。然而,要是这样的话,晋朝以后的皇帝就都是他弟弟的后代了。另外,司马衷虽然傻,却有一个聪慧的儿子,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本人略微怀疑司马衷的头发会不会有点绿)。出于私心和对这个“好圣孙”的宠爱,司马炎最后还是硬着头皮让司马衷坐上了龙椅。

不出所料,司马衷刚一登基,著名的“八王之乱”就爆发了。从司马懿在曹魏掌权开始,司马家的势力在全国迅速蔓延。司马炎灭曹魏建立西晋后,各地的司马氏宗亲许多都成了藩王。看到如今皇位上坐着的是个傻子,藩王们各个跃跃欲试,有的想着自己当皇帝,有的想着借此机会取得更大的权力,于是先后起兵,整个国家陷入混乱的内战中。

一个傻子自然没有处理朝政的能力,所以司马衷在位期间并没有实权。他先后被多方势力控制,几乎就是个“行走的玉玺”,大臣们时不时让他签个朱批,盖个印章。他也不懂这些复杂的斗争,也就说啥就信啥,叫他干啥就照做罢了。

但不幸的是,朝堂上的内斗没有皇帝拍板,必然是永无宁日的。各地纷纷起兵,朝内却还如此混乱,不出所料,都城没过多久便被攻破。这个时候,司马衷毕竟是名正言顺的皇帝,藩王们要想掌握国家大权,首先一步还是要控制住他。于是,司马衷像一个吉祥物一样,被各个藩王来回抢夺,押送着四处乱窜。

公元304年,已经成为“皇太弟”的东海王司马越强行带着司马衷,以司马衷“御驾亲征”的名义,“讨伐”“叛臣”成都王司马颖,但被司马颖击败。乱军中,跟随着司马衷的大臣或战死或逃散,晋惠帝自己也身受重伤。此时,只有一个名叫稽绍的侍中一直守在司马衷身边,保护着这个已经仅剩下象征意义的皇帝。

司马衷,这个从小被困在宫中的傻皇帝,经过了这些年的变故与动乱,终于慢慢弄懂了不少的道理。这一次身受重伤的无助感,让他彻底看清了宗室们的无情和稽绍的忠心。当司马颖的军队围困了司马衷和稽绍时,司马衷挺身而出,罕见地展现出了皇帝的威严。

“忠臣也,勿杀!”司马衷命令道。

但司马颖的军队并没有理会这个行走的吉祥物。

“奉太弟令,惟不犯陛下一人耳!”

稽绍被杀时,溅出的血液染红了司马衷的衣服。

司马衷被带走后,人们看到他衣服上的血迹,准备帮他洗掉。但他却拒绝了,只是无奈地叹息一声:

“嵇侍中血,勿浣也。”

做了多年的傀儡,被挟持着来回奔波,再傻的人也终究会看透这个世道,分清好与坏,忠与奸。但对司马衷来说,这已经为时太晚。留下忠臣的血迹,已是他这时唯一能做的事情。这个国家也与他一样,早已在战乱中遍体鳞伤,无法回头。

晋惠帝司马衷,大概只是一个天真的、不通世事的傻皇帝。他的内心不算坏,但不足的智商,实在难以让他担当这个天下的大任。话说回来,这一切或许也不能算是他的错误。就像我们无法强迫一个三岁的小孩扛起三十斤的麻袋一样,谁也没办法非得让一个傻子把国家治理好。只能说,这都是那个时代和制度下一种畸形的结果。

在上层单纯为了利己的权斗中,有人野心勃勃争权夺利,有人唯唯诺诺心怀鬼胎,有人身不由己只求自保,也有人受权威所迫而口是心非。但不论如何,这些东西,最终都还是会转化成千千万万百姓的噩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