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在苏联人的心目中仅次于领袖斯大林,他更曾经是名副其实的仅次于斯大林的苏军最高统帅。
斯大林一生强势得很,铁腕政治风格十分突出,在斯大林统治时期,苏联没有人敢与斯大林唱对台戏,也就是说斯大林基本上就是一言九鼎,没人敢反驳他。
也正是因此,斯大林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说到敢于违逆斯大林的人,朱可夫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在卫国战争期间,朱可夫与斯大林在军事会议上曾经剧烈争吵。
这场争吵吓坏了当时参加会议的所有人,没人敢说一句话,可是就在争吵最激烈的时候,侍卫长从门外走进来,愤怒的扇了朱可夫两记耳光。
就是这两记耳光让朱可夫冷静下来,也让斯大林的愤怒得到了平息,出人意料的救了朱可夫一命,事情的来龙去脉到底是怎样的呢?
成长之路
朱可夫,1896年生,父母是偏僻小村里的农民,1918年,朱可夫加入了苏联红军,发誓要为了无产阶级而战。
朱可夫在军队里与自己的战友出生入死,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每次都是冲锋在前,所以很快,朱可夫就从一名士兵,被提拔成为了一名骑兵连长。
1921年,朱可夫率领自己的部下100多人与2000多人的白匪展开了激战,子弹打光了,就展开白刃战,那场战役十分惨烈,最终朱可夫以区区百人的队伍战胜了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他也一战成名,迅速升为团长。
1924年,朱可夫被送去军事学校进修,战场上积累的丰富的作战经验,再加上彼时的理论学习和出色的天赋,朱可夫在迅速的成长。
从学校毕业后,朱可夫被提拔为军区副司令,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朱可夫毕业后将实战经验和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军队指挥者。
1939年,日本与苏联的盟友蒙古开战了,此时苏联的领导人就指派朱可夫率部前去与日本人作战。
朱可夫带领着自己的部队就赶赴了蒙古边境线,在与日本人的作战中,朱可夫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天才,力排众议,在认为合适的时机对日军展开了激战,最后以伤亡9000人的代价,全歼了日军一个集团军四万多人,取得了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日本人败于苏军之手后,被迫签下了《苏日停战协议》,朱可夫也因为此战再战成名,获得“苏联英雄”的荣誉,同时也获得了苏联英雄金星勋章。
斯大林对朱可夫更是倍加推崇,赞不绝口。朱可夫凭借着自己在战场上真刀真枪的拼杀如同坐了直升飞机一般,迅速的被提拔为总参谋长,更是苏联国防委员会副人民委员。
在军队系统内,可以说除了领袖斯大林的最高指挥权,朱可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成为了全苏联人民都十分敬仰的英雄。
这位苏联英雄马上就要在即将到来的卫国战争中大展拳脚,成就一番不朽伟业,可是朱可夫作为一名军人的政治嗅觉有一些迟钝,竟然敢于与最高领袖叫板,差一点就死于非命。
两记耳光
1939年,日本已经在中国展开了全面侵华战争,并且在大东亚一带雄心勃勃的想要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欧洲战场上,希特勒已经完成了对波兰的闪电战,正在雄心万丈的想要吞并整个欧洲,对拥有着广袤的土地和无数资源的苏联也充满了觊觎。
当时,苏联的最高领袖是斯大林,斯大林认为希特勒不会与自己作战,他不敢同时在两线作战,接下来希特勒会去攻打英国。
尽管无数的情报显示,希特勒马上就要对苏联展开进攻,可是作为最高统帅的斯大林根本不相信这些情报,认为丘吉尔的提醒是心存歹意。
如同希特勒惯用的伎俩一样,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开始对苏联展开了闪电战,德国人的飞机飞抵苏联的上空,将苏联军队来不及升空的飞机全部炸毁,将苏联来不及出动的战车也全部炸得面目全非。
苏联人在德国人的闪电战下,仓皇无措,希特勒在苏联的土地上,展开了全面进攻,苏联的军队因为没有任何的准备,全线溃败。
只有南部的军队还可以与希特勒的部队较量一番,德军在基辅附近集结,做好准备,眼看着就要对基辅发动全线的进攻。
面对德军的疯狂进攻,面对苏联土地的大片沦陷,斯大林要求苏联军队寸土必争,不能再丢失任何的国土。
而作为参谋长的朱可夫则与斯大林的观点完全不同,朱可夫认为,希特勒发动闪电战,苏联军队一时慌乱是有的,面对德军的凌厉攻势,完全没有必要寸土必争,最重要的是保存有生力量,之后才可以逐步收复国土。
在最高军事会议上,斯大林和朱可夫在守还是退的问题上持不同观点,两个人一开始是商量的口吻,可是双方观点南辕北辙,根本没有可以商量的余地,逐渐开始争吵,争吵很快上升为激烈的争吵。
斯大林拍着桌子表示,一定要寸土必争,不可以丢掉基辅。朱可夫也站起来对着斯大林大发脾气,一定要保存有生力量,之后再图反击。
会议室里的气氛剑拔弩张,当时其他的参会人员都被两个人的争吵吓得目瞪口呆,根本不敢插一句话。
要知道,斯大林可是一个铁腕政治家,是敢杀人的魔王,在他刚刚上台的时候,是对军队里的军官刚刚进行了血腥的清洗的,没有人敢违逆斯大林的决定。
可是朱可夫当时或许已经忘记了自己面对的是苏联的最高领袖斯大林,忘记了这个人是完全可以当时掏出枪击毙自己的人。
杀机四伏之时,侍卫长走到朱可夫面前,左右开弓,就是两个耳光,这两个耳光十分响亮,让会议室里的人都吃了一惊。
两记耳光让朱可夫冷静了下来,也让盛怒中的斯大林情绪逐渐平复了下来。
侍卫长阿尔卡季耶夫对朱可夫说:“你面前的是我们的最高领袖,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你难道忘记了自己的天职了吗?”
一场剑拔弩张,几乎要掏枪杀人的火药味十足的争吵就这样落下了帷幕,朱可夫后来想想,如果不是阿尔卡季耶夫的两记耳光,或许争吵继续下去,自己真的有可能会被斯大林当场击毙,想想后果,后背的冷汗直冒。
卫国战争
会议结束后,斯大林一意孤行,按照自己的意愿让苏联军队在基辅阻挡攻势凌厉的德军,苏联的军队根本无法阻止德军的前进,最终基辅失守,苏军70万的有生力量死的死,被俘的被俘,德军长驱直入。
而朱可夫因为意见与斯大林不同,被调到了偏远地区去做预备队方面的司令员,远离了一线战场,只能看着苏军在德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
后来,斯大林也意识到了自己战略方面存在的错误,苏军的节节败退让他想起了朱可夫,于是斯大林重新启用了朱可夫。
朱可夫被启用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列宁格勒防御战,他到达列宁格勒后,将防守做得很好,德军在列宁格勒多次的进攻都被打退。
之后,莫斯科告急,朱可夫又被当做救火队员调到莫斯科防守,莫斯科保卫战成为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市保卫战。
彼时,冬天已经悄然来临,希特勒认为自己可以迅速拿下苏联,所以他完全没有准备在苏联战场上过冬,要知道苏联的冬天是极其寒冷的,没有冬衣的德国士兵在莫斯科前线很多冻毙而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好像老天爷都在帮苏联人的忙,那年的冬天格外的寒冷,对德军极为不利。
莫斯科保卫战可以说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苏军终于开启了自己的战略进攻阶段。
之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朱可夫将33万德军包围歼灭,之后,朱可夫频频现身苏联的所有重大的战役,发挥着自己出神入化的指挥才能。
1945年5月8日,苏军攻入了柏林,德国宣布投降,朱可夫最终凭借着自己超人的胆略和指挥技巧,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德国,为二战的结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苏军攻入柏林后,朱可夫被授予了苏军驻德总司令,他更成为了苏联威望仅次于斯大林的军事统帅。
朱可夫的一切都是凭借着自己的实力,一刀一枪的拼出来的。战争是残酷的,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一将成名万古枯”,朱可夫的威望是用无数的苏联士兵的血肉之躯换来的,如果有的选择,或许朱可夫宁愿永远不要有战争。
宦海沉浮
朱可夫在战场上获得了仅次于斯大林的赫赫威名,他的威望甚至直逼斯大林,德国被打败后,日本也很快被打败,意大利也战败,二战结束了。
战争让朱可夫成名,战争结束了,迎来了和平建设时期,国家再也不需要朱可夫了,而且斯大林也感觉到了朱可夫的威望要超越自己,这是任何一个领袖所不能允许的。
俗话说“天无二日,家无二主”,“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朱可夫的荣耀来自于战争,战争结束了,朱可夫就可以走开了。
朱可夫很快被罗织了一些罪名,被解除了职务,成为了一名赋闲的人员,一直到斯大林去世,朱可夫再也没有能够走入权利中心地带。
朱可夫曾经接受记者的采访,他将卫国战争的胜利都归功于斯大林,并且将战争开始时候的失败归责于一些小人的存在,而这个小人很自然的被认为是阿尔卡季耶夫。
阿尔卡季耶夫说:“朱可夫元帅是一个很耿直的人,他不能说领袖的坏话,所以将错误全部归责到我的身上,这一点我十分理解。”
后来,赫鲁晓夫成为了国家领袖,初登最高领袖宝座的赫鲁晓夫为了得到军方的支持想到了朱可夫,所以赫鲁晓夫将朱可夫请出山来,依靠朱可夫的威望,成功获得了军方的支持。
可是朱可夫在苏联人民心中的威望还是太大了,赫鲁晓夫成功获得了最高权柄后,立马就再次罗织罪名,罢免了朱可夫的所有的职务,让他回家赋闲了。
晚年的朱可夫因为在苏联人民心中是独一无二的英雄,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所以被国家的领袖所忌惮,一直都生活在克格勃的监视中,虽然衣食无忧,可是却没有自由。
1974年4月6日,一直在莫斯科的朱可夫离开了人世,年仅78岁,一代叱咤风云的苏军统帅就这样在人间谢幕了。
最终结局
朱可夫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凭借着自己在战场上的拼杀,最终成为了苏联人民心中最伟大的英雄,传奇经历让人感佩。
可是朱可夫的才华和功劳就像是太阳一样耀眼,受到了最高领袖的忌惮,所以朱可夫虽然一生战功无数,却没有能够在权利中心待太长的时间。
现在,朱可夫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中国有句话叫做“盖棺定论”,现在我们回过头去看看朱可夫曾经走过的路,曾经说过的话,我们依然对这位英雄充满了无数的敬意。
可以说,没有朱可夫,或许苏联的卫国战争不会那么顺利,或许希特勒还会再这个世界上多活一些时日,又或许,二战还会持续更长时间。
现在的俄罗斯人民提起朱可夫也都竖起大拇指,俄罗斯政府更是对朱可夫的功勋丝毫不再隐瞒。
1995年,俄罗斯人为朱可夫在红场建造了一座铜像,叶利钦亲自揭开了覆盖在铜像上面的红绸,并且拿起剪刀为铜像剪彩,这说明了叶利钦十分肯定朱可夫的功绩。
朱可夫,战时风光无限,战后鸟尽弓藏,令人唏嘘不已。
就像那句歌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