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是山西曾经的土皇帝,他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在吉县克难坡工作期间,阎锡山可谓敬业尽责,每日工作安排得很紧。
阎锡山工作很勤奋,从早到晚,日程安排得满满的,所以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不得不跟着他早起晚睡。
阎锡山每天醒得也很早,一般凌晨四点半最迟五点就起床了。
洗漱完毕,稍微休息一下,他就开始批阅长官部秘书长吴绍之送来的电报和重要文件。
阎锡山工作相当勤勉,一分钟的时间也舍不得浪费。
6点至7点半,阎锡山要参加朝会。
在克难坡,在这个时间点开朝会,阎锡山要发表重要讲话,手下这些头头脑脑们也来这里开会吗?那倒不用。
但是阎锡山给各县安装了无线电,类似于今天的视频讲话,部下们当天都能听到阎锡山的讲话,而且是第一时间。所以,阎锡山的部下也得早起。
朝会的内容一般是当时发生的一些重大问题,或者传达有关文件,或者发表对一些重要事件的议论。
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晨会,比如银行或者一些企业,都喜欢当天安排当天的事宜。
有时候,阎锡山会安排军政干部去宣读一些文件,或者秘书们宣读一些重要的电报或者是阎锡山的“手谕”,最后阎锡山讲话做总结。
如果阎锡山有事不能出席朝会,比如出差了、生病了或者其他的事,怎么办?
阎锡山会安排赵戴文或者杨爱源来代理主持。
各区、县的朝会,由当地的负责人(军长、师长或者地区统委、专员)主持。
阎锡山参加朝会很有派头,他一出场,专职干部会带头喊:“会长万岁”。基本上每天都要喊一遍,以显示阎锡山的权威与地位。
朝会结束后,阎锡山依然把时间安排得很紧凑。
基本上不休息,从八点开始,一直到12点,他要接见他的高干们。或者研究工作,或者听取汇报。
按说当一把手,当天的工作安排完了,可以党甩手掌柜了,但阎锡山不是这样。
杨爱源、王靖国、赵承绶、梁化之等高级干部是他接见的主要对象。
接见完以后,阎锡山要用餐。他对吃饭不是很讲究,不喜欢吃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而是喜欢吃老家五台县的家乡饭。
厨师们私下里经常开玩笑说:“司令长官是河边的馍馍,大兴的糕,山药蛋烩菜里把豆腐烧;莜面壳壳麦转转,拌汤里加个鸡蛋蛋。”
这些饭都是极其平常的,一般老百姓都可以吃得起。在克难坡,有次阎锡山过生日,同志会特意组织了一个“农民代表团”访问。
大家参观了阎锡山的饮食起居,发现阎锡山的确是很朴素、很节俭。有人写文章表扬阎锡山“蔬食布衣,宵旰勤劳。”
吃了午饭,阎锡山会睡午觉,一般要睡一两个小时。
他的午睡和别人不一样,他要脱掉衣服睡觉,就是裸睡。
他说这叫“子午觉”,是一种养生妙法,一天可以获得两个早晨,睡起来后精神饱满。
阎锡山还对身边人说:“他虽然年岁已高,但精力还是很旺盛,就是睡子午觉的原因。”
他睡午觉不允许别人打扰,睡醒以后他会用拍掌的办法叫人。
有人建议可以按一个电铃,他不让按,说是拍掌就很方便,用不着。
午睡醒来后,阎锡山会收听一天的新闻稿,有时候是躺着听,有时候会问一些问题。然后穿衣起床,开始下午的工作。
下午一般会安排开会或者是会见客人。忙忙碌碌,一整天下来,阎锡山工作还是很充实的。
吃过晚饭,阎锡山还要工作,主要是处理当天收到的信件。
一般他会亲自处理5封特别重要的信件,剩下的会交给侍秘室去处理。
侍秘室类似于今天的办公厅(局),然后再交个各主管单位去负责处理。
处理完这些事宜,差不多就十点多了。阎锡山一般睡觉要到十一点左右了。
他不睡觉干什么呢?夜深人静,阎锡山会拿起毛笔开始写字。有时候给人题字。
如果遇到紧急会议或者重要的事情,睡觉时间往往要延迟到凌晨一两点。
碰到这类会议,秘书一般不参加,但是侍从参谋必须到会,主要是要做好会议记录。
阎锡山有没有空闲时间?他的业余时间会干什么?
阎锡山空闲时间,一般选择散步,副官和卫士们陪着他走路。
道路崎岖不平,年龄又接近花甲,卫士们会扶着他,爬坡下沟。
阎锡山警惕性很高,对侍卫的要求也很高。但凡有行动,必须四面警戒。
内勤队、侍卫队、警卫队、宪兵司令部都要设岗布哨。
在秋林、克难坡的山沟里,到处都留下了阎锡山走过的足迹。
当时道路特别狭窄,汽车不好通过,阎锡山就骑着毛驴到处转悠。
侍卫们就站在毛驴两边,生怕阎锡山从毛驴上掉下来。
有一个外国记者看到了阎锡山骑毛驴的场景,专门写了一篇报道,说阎锡山是“毛驴将军”。
后来阎锡山从西安买了一辆人力车,专门供他使用。
阎锡山派头很大,副官、侍从、秘书、参谋、参事甚至临时请示工作的官员都必须结队随行。
有拿暖壶的,有拿坐垫的,有拿斗篷的,还有捶腰捶背的,冬天还有拿手炉的。
感觉土皇帝就是不一般。
阎锡山在克难坡时,第二战区长官部给他购买了一辆黑色小轿车。
坐上小轿车,阎锡山看上去更牛了,比蒋介石还要牛。
他乘坐轿车路过吉县、乡宁、隰县一带,要求沿途必须有卫队和当地的警察。
警卫军长、晋绥宪兵司令要骑着马带着警卫做好巡逻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阎锡山坐上车路过后,沿途才可以撤岗。可见阎锡山对自己的安全那是高度重视。
这样的阵仗,或许蒋介石才能有这样的待遇。
阎锡山是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是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有一年,陈诚去拜见阎锡山,他就带了一个秘书、一个副官。轻车简从到了极致。
阎锡山的随从们说:“看看人家陈辞修将军!咱们老总真是同武将军,威风八面,派头太大了!”
陈诚怎么能和阎锡山相比,阎锡山在山西当土皇帝多年,在克难坡他还觉得很憋屈。
陈诚一直在蒋介石手下做事,他不敢高调,高调就会有人收拾他。
阎锡山读书不多,读过三年私塾,但是他的经历特别丰富。
上过山西武备学堂,特别是去日本振武学校、日本军官学校求学的经历,提升了阎锡山的学识和见地。
一个人只有走出去,放眼看世界,才能站在历史的潮头。
日本求学的经历,极大地提升了阎锡山的水平。
作为山西的土皇帝,阎锡山对秘书及侍从参谋人员要求比较高。
一般都是留学生和大学生,必须有文化、有能力、有水平。
阎锡山的讲话稿一般由秘书和参谋共同完成。
秘书和参谋会写个初稿让阎锡山看,一般他都不满意,会推倒重来。
阎锡山的重要讲话稿或者发布的文稿,他都相当重视。
他会把他的秘书、参谋叫到一起,围在他的小炕桌边,他口述,秘书、参谋们笔录整理。
整理好以后会交给杨爱源、孙楚、王靖国等高级干部手中,审阅提意见。
这些高级干部一般不会再大改文稿,顶多提出个别意见,或者是顶对某个事实,或者是改动个别错别字,最后阎锡山再审定。
阎锡山对文稿材料要求很高。有些高级干部上呈的材料不到位,阎锡山会让他们推到重来。
这些人很苦逼,还得按照阎锡山的要求去重新改动,有时候在阎锡山的侍从室里发脾气。
像孙楚、王靖国、王怀明等人,也经常到阎锡山跟前听取他的口授,然后再整理文稿。
这些人一听说叫他们去开会,就很烦恼,但是敢怒不敢言。因为阎锡山不是一看就过稿的人,往往要看好几遍。
毕业于陆军大学的高级参谋刘玉年和孙楚,曾经给阎锡山整理过军事经验总结。
名字叫“三只老虎爪子的战术”,二人累得大汗淋漓,还是过不了关。
这让我想起了如今一些给领导写材料的人,老是抓不住领导的意图。
经常半夜写材料加班,有时候熬个通宵,领导最后还是不满意。
有时候,长篇文稿一上午是录不完的,阎锡山会留下来一起吃饭,下午继续录,或者直接录到晚上。
阎锡山阅历丰富,知识面很宽,看的书也很多,口授起来常常是旁征博引。
但是,他的方言很重,秘书有时候听不懂,加之他爱引用一些古语,秘书就更痛苦了。
这时,阎锡山会在小炕桌上拿手写,然后再讲引用的哪个典故。
作为山西的土皇帝,阎锡山不是一个莽夫,而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古人讲“立功”“立言”“立德”,阎锡山希望自己的言行不朽,流传后世。
除了军政要务,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写书、写文章、做日记、写诗词等等。
抗战期间的著作有《阎司令长官抗战复兴言论集》。
专著有《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中的哲学》《阎百川先生言论集》《升降旗讲话》等。
从1931年直到阎锡山去世,阎锡山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
有时候自己记,有时候他口授秘书记。
阎锡山的日记记得很系统,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五类:
一类是记载比较重要的事情;一类是记载重要信件,比如给张学良写的信。
一类是个人感怀、警句及个人观点。比如反思中原大战。
阎锡山写过一个对联,蛮有哲理,“吾五十前爱水,吾五十后爱山。”
一类是本人写过的一些诗词。阎锡山的诗词水平不高,一般都是即兴吟诵,不讲究格律,更像是打油诗。
一类是关于国事、家事的一些记录。比如父亲去世后的一些情况,张培梅自杀后他写的祭文等等。
阎锡山的日记,记录的是他统治山西十多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方面的决策,资料性很强,也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到台湾后,阎锡山辞去了“行政院长”,改任“总统”府资政和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
阎锡山在克难坡派头很大,到台湾却很低调,理由:他看透了世间一切。
远离权力中心,阎锡山搬到了僻静的山里隐居。但是阎锡山仍然很敬业,很勤奋。
一天的工作休息依然安排得很充实,只不过没有之前那么紧张了。
他嫌闹事太乱,搬到台北市郊的阳明公馆的菁山草庐,开始了“十年隐居,十年著作”的晚年生活。
菁山草庐原来是日本人没有完工的一个农场,只有一片废耕的种茶地。这里荒草丛生,草高抹胸,道路坎坷,十分荒凉。
而且也没有电灯、电话,没有自来水等现代设施,甚至连公路也没有,汽车只能开到山脚下。
但是阎锡山很喜欢这个地方,他说,这里僻静荒凉,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是非常安静。
符合他“越静越好”的要求。不在权力中心的阎锡山,想着潜心做学问,当然是越静越好。
搬到阳明山的菁山草庐后,因为台湾气候炎热,加之台风的侵袭,阎锡山很不适应。
于是,他就雇人用石头铸建了一个窑洞,名字叫:“种能洞”。
为什么叫“种能洞”呢?
他说,此窑洞之所以命名为“种能洞”,是因我向来以种能观察宇宙,为配合我的宇宙观而命名的。
他搬到青山草庐后,又向金铜矿务局租了地。建了一个农场,种植了一些松杉、柑橘。以“种能”命名农场。
隐居阳明山的阎锡山应酬很少,只参加过蒋介石、于右任、陈诚等少数人的寿宴。
还有就是章嘉活佛的葬礼。
阎锡山的生活还是很规律的。每天早晨七点准时起床,晚上十点钟准时睡觉。
在克难坡,阎锡山五点就起床了,晚上十一点才睡,到了台湾,没有那么多事了,也远离远离中心,自然起的迟了,睡得早了。
再者,年龄不饶人。也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不能和克难坡同日而语。
但是,午饭以后仍然坚持他的老习惯,睡“子午觉”两个小时,其余时间是会客、座谈和写作。
晚饭后,他不要随从人员陪伴,一个人到野外去散步。就寝前有时候静坐,有时候读易经消遣。
阎锡山到阳明山后,国民党要人蒋介石、宋美龄、陈诚等人亲自拜访看望过他。
他原来的老部下徐永昌、贾景德、杨爱源等人也经常来探望。
阎锡山向来洁身自好,一门心思地做学问。
到台湾后,他不看电影,不看戏,不赌博,不饮酒,不吸烟,也不参与剪彩和证婚之类的活动。
阎锡山在学术上兴趣很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
阎锡山非常注重学术研究,他认为当年在组织的进山会议,在河边召开理论研讨会,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好方法。
于是,在阳明山又推广了这一做法,召开座谈会,组织有关人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做深入的理论探讨。
他的座谈会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侍从人员的小组会议,坚持每周开一次,一种是专题的学术讨论会,邀请一些知名的学者去参加。
从1951年8月26日到1952年6月,阎锡山先后召开了15次辛卯座谈会。
研究国内外的形势、哲学、政治、经济等,后来出版了一本书,22万字的《辛卯座谈会纪录》。
每周一次的小组会是阎锡山生活的重要内容,他非常重视,经常亲自出题目,发表讲话。
他和与会人员一起讨论,解答各种问题,每次会后都有人总结记录。最后阎锡山亲自审定后再印发。
他讨论的内容也很广泛,小到个人的行为举止、起居饮食,大到世界的大势、经济哲学,无所不包。
阎锡山的讲话大多基于古代的圣贤义理,还有自己的哲学主张,但始终不变的思路是反共防共。
阎锡山更多的时间是在种能洞里从事写作。他说,“他这样做是为了对历史负责。”
他也会关心时事政治。比如,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台湾各界议论蒋介石要把总统的位置传给儿子蒋经国。
阎锡山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不赞成蒋介石把总统职位让给蒋经国的。
蒋介石听到这些评论以后,很不高兴,就托人稍话,让徐永昌、贾景德转告阎锡山,还是要少发表一些空泛的言论。
十年的时间,阎锡山写了不少反对共产党、反对共产主义的著作。
比如有《世界和平与世界大战》《共产主义的哲学、共产主义共产党的错误》《反共复国的前途》《收复大陆于土地问题》《大同之路》书稿等。
晚年著书立说,核心还是把庞杂的政治主张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大同主义,其目的在于遏制共产党的发展,阻止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
《大同之路》是以反共和宣扬他的“物劳主张”和“中的哲学”为内容的。
由此可看,阎锡山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物。他应该反思的是国民党为啥会失败。
1960年病重时,阎锡山对一直看护他的贾景德说:他痛惜自己不能追随蒋介石回大陆去,而深感遗憾。他心心念的还是祖国大陆,可惜他永远回不来了。
他给其亲属留下了六点遗嘱:一、一切宜简,不宜奢;二、收挽联不收挽幛;三、灵前供无花之花木;四、出殡以早为好;五、不要放声而哭;六、墓碑刻他的日记第一百段及第一百二十八段;七、七日之内,每日早晚各读他选作之《补心录》一遍。
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病逝,终年77岁。5月29日入敛,蒋介石亲往祭奠,并送一块“怆怀耆勋”的匾额。随后葬于阳明山七星山之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