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马未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服装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和跨越。从质量来看从麻布、粗布、棉布再到“的确良”,从颜色来看,由清一色的白、黑、蓝、灰色到“五彩斑斓的黑”;
再从款式来看,大众的审美由中山装、旗袍过渡到紧身裤、喇叭裤再到阔腿裤、BF风,在潮流的带领下,即使是平民百姓也不断走在时尚前沿。
而今,服装界又开始流行复古,无论是款式还是颜色,复古成为了绝对的时尚。
人们又开始怀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流行风向标,其中“的确良”这种面料已成为一种集体记忆的符号、一种对过去的怀念,更成为老一辈人抹不掉的青春色彩。
这种布料风靡于上世纪下半叶,在农村就非常流行,由于这种面料不容易皱、也不褪色、又不需要经常熨烫,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得到以经常干农活为主的农村人的喜欢。
但是那时候的“的确良”也不便宜,而且在农村也不容易买到,所以那个年代能穿得起这种面料的衣服,大家看来是财富的象征。
由于它只有在少数的几个大城市才销售,很多人要是去往这些城市出差,都会有同学或同事打电话过来,恳请对方帮忙带点布料回来。
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科技也不是很发达,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比较拮据。再加上人口多、粮食少,大量的土地都被规划为生产粮食,对于棉花的种植相对不那么受重视。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指引下,大家购买任何东西,都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限制和计划,通过购买粮票、布票等去解决温饱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的确良”可比那棉布好买多了,甚至在那个家家户户都会使用缝纫机的年代,大家可以购买面料后自己进行缝制,经过一番心灵手巧后,一件漂亮裙子就豁然出现。
相对于棉布的难以购买和布料昂贵,容易起褶皱还不经穿,往往洗几次还要缩水。
“的确良”才是那个年代的YYDS,上到领导人下到普通百姓,都喜欢穿着这种面料制成的衣服。
最初这种料子还是进口货,它被运往中国销售时,大家就发现“这不就是一种涤纶纺织品嘛”,中国人的制造能力似乎都是与生俱来的,于是,第一个化纤基地建成。
这个基地当时生产着四种日常所需的化纤材料,主要用于解决百姓的穿衣问题、学习和制造国外先进的布匹材料。
1975年,东北的化纤厂织出了第一批涤纶纺织丝品,后来在辽宁纺织厂进行深细加工,又制成了涤棉布,这种布料就是最初的“的确良”。
我国首批“的确良”终于问世。从那时起,这种面料开始出现在大街小巷,从知识分子、领导干部到平民百姓,它引领着我国的服装革命,也解决了棉花产量不够、百姓的穿衣问题。
据了解,当时这种面料问世后,每年所生产的化纤纺织材料相当于四百多万亩棉花田地所产的棉花量。这在当时可是一项极其伟大的工程。
那时候,但凡在街道上看到一个人精致轻快、衣服笔挺利落,那么不用摸都知道这种面料一准儿是“的确良”,所以不时都有人频频回头,投来羡慕的眼光。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纺织品市场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无论是纯棉制品还是化纤织品,整个市场都已从曾经的供不应求,变为了供大于求。
而慢慢地又出现了其他的材质和面料,曾风靡一时的“的确良”已显得落后、继而归于平淡。
大众对于时尚追求的步调很快,市场的更新迭代速度也很快,比“的确良”更好的面料比比皆是。加上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地提高,买不已经不要换成票再去买。
而且生活富裕之后,人们会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这时候他们便不再考虑哪些面料便宜的问题,而是哪种面料最舒适的问题。
相对来说,棉制品在舒适方面肯定要胜于“的确良”。
总之,生产力的提高、经济条件的改善成为了它逐渐淡出大众视线的主要原因。
其次,从面料本身来看,虽然它有很多优点,但是这种布料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透气”。
尤其在夏天,穿上一件“的确良”制成的外衫,就像披了一块厚塑料布,密不透气。
这种遇热则热、遇冷则冷的面料,在冬天也并没有毛织品保暖,所以很快,随着毛织品纺织加工业、丝绸或者牛津布的出现,“的确良”就被大家所抛弃。
后来,生产这种面料的老厂子也并没有倒闭,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地研发新型材料。其中有一项重大研发就是聚酯原料,这种材料可以应用于婴儿用品,前景非常广阔。
正如老牌国企的转型和变革一样,“的确良”也并不是被时代所抛弃后完完全全消失了,而是换了一种说法,或者是在它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造出更实用、更保暖、更舒适的面料。
拥有不如怀念。在享受着物产资源如此丰富的今天,我经常要从令人眼花缭乱的款式和面料中选择我们喜欢的衣服,这种幸福我们应该珍惜。
据了解,当时风靡的面料如今已进入辽阳石化的展馆陈列,供大家参观和欣赏,我想这也是“的确良”很好的一个归宿。
因为,大家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段历史,以及它为人们带来的便利和欣喜。
“的确良”的由盛到衰,由最初的供不应求到逐渐淡出人视线的变化,体现的不仅仅是面料的更新迭代问题,更折射出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到进入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变化。
大家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就是企业和市场生产的方向,企业只有把好“大众需求”这一目标才能不断前进,不被时代所淘汰,过去的“的确良”静静地躺在了展馆里。
它多诉说的不仅仅是时代的变迁、生活的进步,还有对企业的警示与告诫,希望在物品繁多的当下,各大企业能秉持初心,把好“生产关”和“质量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