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社会中,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留学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不仅仅是中国充斥着大量的外国留学生,而许多中国学生也走出国门,去一些相对较发达,学术水平质量较高的国外学校交流学习,当然这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文化交流形式。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关于中国最早的“留学生”的故事呢?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各种学说、思想乃至宗教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对当时中国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当然,我们绝不是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精神层面的交流,或者将文化层面的交流,就仅仅是由西往东,而中原地区并没有文化向西方的输出。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更多的可以说是一种双向的文化交流形式。
而佛教也多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真正扎根在中国大地了。那个时候很多高僧来自西域,来自于印度,来自于中亚,他们都到中国来传播佛教,来翻译佛经。其中特别著名的比如鸠摩罗什,他就是来自西域的。而如果要在中国佛教的翻译史上,推举出两位最大的译经大师的话,毫无疑问一个是玄奘,另一个就是鸠摩罗什。玄奘大师的翻译称作“新译”,而鸠摩罗什就是旧译的代表,这是两座高峰。
鸠摩罗什的翻译十分有文采,事实上一直到今天为止,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还有好多是流行的。鸠摩罗什来华传播佛教,进行翻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他去世后不久,又有北天竺的叫菩提流志,来到了洛阳,他曾经汇集了700多个僧人,一起来翻译佛经,从魏宣帝永平初到东魏孝静帝天平年间,也就是说从公元的508年到公元的537年,这样的不到30年的时间里,菩提流志一共出了39部佛经。
跟菩提流志同时代的北天竺的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南天竺的般若流志,也先后来到洛阳翻译经典。而菩提流志和勒那摩提所翻译的,大多是印度佛教非常重要的一派,也就是无著和世亲一派,比如《深密解脱经》、《入楞伽经》、《师地经论》这些佛经一直到今天,对佛教文化有所了解或者说比较熟悉的朋友还都知道这些经名的,甚至还有些朋友经常去阅读。
除了来自于西方的僧人,到中土译经以外,中土的僧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兴起了西行求法这样的一股潮流。西行求法的人当然有各种目的,比如有的人是要到西方去求经,找经典,有的人是要去拜访名师,有的人是要去朝拜圣迹等等。西行求法的人往往都是信仰坚定、发心宏大,并且有学问的僧人,所以他们是带着非常明确的追求到西方去的。今天来说就是留学,当时叫做求经,所以他们一般来讲特别能吸收当时的印度佛教的一些思想。而他们对文化传播、对宗教传播做出的贡献就特别大,所以他们特别值得我们重视。
从汉僧西行求法的历史来看,曹魏时代的朱士行是第一人。朱士行是颍川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地区,年少出家,那个时候正好是公元250年左右,有外国啥呢个人到来,带来了戒本,所以在中国就首先开始了受戒剃度的制度。所以当时的朱士行就首先成为了真正的僧人,应该算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出家人。公元260年,他从长安西行出关,到达今天的新疆和田一代,也是当时的于阗。朱士行一直呆在了于阗,活到了80岁。而当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西行求法的僧人也绝非他一个。众多的人为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