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3日下午16时许,辽宁号航空母舰在大连举行交船仪式,中国的航母时代正式开启。
对于航母的认知,大多数人还是对美国的航空母舰了解颇多,作为超级大国,目前美国的航母数量傲世世界,占据着世界航母力量的绝大一部分。虽然其他国家也有一定的航母实力,但在美国这个超级大国面前,一切都显得有些乏力。作为海上的堡垒,航母对于军事布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对于战场来说将会发挥出奇制胜的作用。
中国的航母事业正式的开启应该始于辽宁号的交付使用,但此一工程的计划却颇早,毕竟航母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在世界之上出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也希望能够追赶上这一潮流。
清末的海军事业
近代时期中国海军的发展应起源清末时期。
嘉庆时期由于东南沿海海盗泛滥,就有学者开始注意海防。鸦片战争后在面对西方炮舰时,清朝水师一战即溃的事实更令少数官员学者震惊,意识到东西差距。魏源在其《海国图志》中强调清政府应效仿西方建立起一支新的海军,著名科学家郑复光写出了《火轮船图说》以介绍西方军舰。也为当时的中国海军事业打开了一道大门,但是真正建立海军还要稍后一些。
太平天国运动之时,西方国家不仅在陆军上给予了清政府一定的帮助,海军也同样如此。1862年,清廷批准了由英国帮助清朝购买炮舰的计划。次年,一支由八艘战舰组成,由英国皇家海军阿思本上校指挥的舰队抵达中国,但当时由于对指挥权得不清楚,清方与英方进行了长期的争执,最终这支舰队只能解散,中国海军的近代便只能这样消寂。
直到洋务运动结束时,中国海军又迎来了新的生机。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潮流下,尤其是在地方疆臣的推动下,中国海军开始步入新的征程。1866年,清政府在福州马尾成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以沈葆祯为船政大臣。同年,李鸿章要求其在江南制造局建造炮舰。1868年8月,第一艘中国制造的蒸汽军舰“恬吉”号在南京下水。1869年,“万年青”(又称“万年清”)在福州下水。但是当时国内的生产技术有限,生产出来的炮舰相较于国外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国内制造的同时,清政府也开始了购买战舰的进程,尤其是国内生产的炮舰不仅质量缺失,而且还花费巨大,1875年,江南制造总局中止了其造船计划。此一时期,清政府购入了多批战舰,被大家所熟知的定远、镇远等战舰均是此一时期的购买成果。至1882年清王朝拥有约50艘西式战舰,其中半数为自造。
以此来看,当时清朝的海军实力,在整个亚洲来说都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有定远、镇远两艘极为先进的战舰存在。
1885年10月清政府宣布成立海军衙门,以醇亲王为总理大臣。海军衙门的成立并不意味着新式海军的统一。洋务运动中最终建立了四支舰队:受北洋大臣节制的北洋水师,受南洋大臣节制的南洋舰队,受福州船政局节制的福建水师,受两广总督节制的广东水师,但四支舰队互不统属,独立作战。但是当时这四支海军之间并未具体联系,尤其是训练方式之间存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当甲午海战之时,深受影响。
但清朝海军的发展进程在洋务运动之后就逐渐走上下坡路,当时拨给海军的经费,被慈禧太后用作修建颐和园以及自己的大寿,使得海军的实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得到革新。这一缺点也导致在甲午海战之时,因为日本的战舰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对清朝海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近代时期的海军事业因为甲午海战的失败而夭折。
民国时期的中国航母事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至此退出历史舞台。
接手的民国政府对于清政府的残余海军势力进行了继承,1912年1月5日,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海军正式成立。在以后的几年里,民国的海军实力不断壮大,不仅承接了清政府的旧式舰船,也向国外订购了一大批——过时的旧式舰船。民国的海军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规模。
而此时世界之上航母已经出现了。美国是继英国、日本后,第三个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如此庞大的战斗群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此时的中国人也开始构想自己的航母事业。
1928年,陈绍宽撰写《条陈扩充海军呈文》提到“兹拟以最低限度请添......航空母舰一艘,约须2000万元。”成为中国提出建造航母的第一人。
但也只是一个构想,毕竟当时的航母数量十分有限,那些欧美国家又怎会轻易出卖?
1943年,陈绍宽代表国民政府海军部提出海军建设规划:全国沿海共设置20艘航母,每艘造价18亿元,打造航母集群。
这一构想如果能够完成,那中国的海军实力在当时一定可以形成极大的规模,但是这一计划在国民政府的嘴炮中就这样消失了。尤其是很多人认为投资如此巨大的资金,形成的航母战斗群到底有什么实力,他们并不了解。也许中国人就是这样,只有真正体会到它的威力,才会真正的畏惧。
1945年,陈绍宽制定《海军分防计划》为使更多人接受方案,将拥有航母的数量从20艘减为12艘。
但即使是这一折中计划,国民政府也没有过多重视。
时间一转便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陈绍宽曾任福建省副省长等职务。据其私人秘书回忆:后半生里关于航母梦,陈绍宽只字未提。也许他的航母梦想早已在长期的不被重视中早已磨灭。
但是中国的航母事业并不会就此告终,在国际局势逐渐紧张的情况下,中国一方也加紧自己的航母事业,不断提高自己的海军实力。
新中国的航母事业
刘华清曾说:“如果中国不建航母,我死不瞑目。中国海军必须建造航母。”
可见在老一辈人的心中,始终还有着这个执念,毕竟在代表着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梦想,如果能够实现,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将意义重大。
1970年,刘华清组织第一次航母专题论证上报相关工程方案。
1975年,他撰写《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提出有必要尽早着手研制常规动力航母。
在局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中国人不仅研制出了原子弹,而且尽可能地为自己的实力不断添砖加瓦,但是航母的建造不是靠着一张嘴就可以实现的,毕竟这个大家伙的建造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中美建交之后,中国人也正式有机会踏上航母,看一看让世界海军畏惧的大家伙,尤其是这座海上堡垒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
1980年,访美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母,让众人打开了新的世界,也让新中国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航母计划,中国必须有自己的航母,否则在世界海军局势中很难有绝对的实力。
1984年,第一届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刘华清提出:海军想造航母也有不短时间了现在国力不行,要等一段时间。
1987年刘华清说:“航母从开始论证研究到完成建造,初步形成战斗力,一般总得20-30年时间,就是现在抓,中间不断线,也得到2010-2015年前后才能形成战斗力。”
而实践最终证明了刘华清这一构想,2012年中国“辽宁号”航母正式交付使用,中国海军事业进入了新的时代,但一切刘华清老将军却看不见了。
2011年,刘华清上将逝世,享年95岁。
在距离中国第一艘航母交付使用只有1年不到的时间里,老将军就这样离开了人间,对于他来说这是遗憾的。这位为新中国航母事业操劳半生的老将军,有着极大的希冀于中国的航母事业,或许他最希望能够看到的就是中国拥有自己的航母战斗群。
近半个世纪以来,为新中国的航母事业操劳、牺牲、奉献的人数不胜数,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之上默默奉献着,或许他们的名字对于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是“辽宁号”、“山东号”的名字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他们留给中国最好的成绩。
如今中国已经能够实现自己制造航母的能力,但是这仍然是一段十分漫长的路程,与西方国家的航母征程来比,我们依旧有着很大的差距,在未来,也依然会有更多的英雄在此征程上奉献此生。
结语
正如鲁迅所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中国青年当为国奉献此事,切莫做忘恩负义之事,若那般,又怎能称为“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