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合作,再次为我们揭开了侏罗纪时期顶级掠食者——异特龙(Allosaurus)的神秘面纱。这一最新成果,名为《脆弱异特龙前肢运动范围》,最近发表于国际期刊《Historical Biology》,标志着双方合作的再一次深化,也为古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数据支持。
异特龙是北美晚侏罗世最为常见的兽脚类恐龙之一,拥有众多的化石标本,其复原图充满了生动的想象力。该物种以其强壮的体格、灵活的动作著称,被认为是当时的“霸王”。在过去短短几年中,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在馆校合作中已发表第三篇SCI学术论文,展示了其在古生物研究领域的持续进展。
本次研究聚焦于异特龙的前肢运动范围,借助先进的激光扫描技术,研究团队成功获取了化石表面的形态学模型,接着对前肢进行了三维数字模型的安装和全面的运动评估。通过这一过程,研究者们发现异特龙的肩肘关节屈伸超过70度,指关节的屈伸达到90度。这些发现表明,异特龙的前肢不仅在捕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其运动特性对于理解该物种的生存策略至关重要。
同时,研究还揭示了异特龙在遭遇右肩受伤后展现出的恢复能力。尽管可能由于捕猎方式的变化导致其最终灭绝,但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其右肩的损伤已经得到了痊愈。这一发现使科学家们进一步了解了异特龙如何应对其生存中的挑战及其在进化中的适应性演变。邢立达副教授表示,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解读消失的史前生物提供了生动的故事,仿佛让我们得以一窥远古的传奇。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和广东省首家自然科学博物馆,致力于收藏和研究珍稀古生物化石,其馆藏丰富,为古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材料。在此基础上,博物馆与邢立达课题组的合作,让中国首次在大型兽脚类恐龙的古病理学和系统发育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特别是“异特龙大卫”这一完整的化石标本,成为博物馆科研的重点,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为了提升公众对这些研究成果的理解与认识,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还开发了多种科普项目,包括生动有趣的“恐龙医院”和“恐龙捣蛋计划”。在全面升级后的“恐龙之家”展厅中,博物馆通过复刻CT机等高科技教具展示异特龙的病理学研究成果,激发年轻人的科学探索精神,并鼓励他们参与到古生物研究中,成为“寻龙少年”。
这些努力不仅让观众体验到科学的魅力,也为古生物研究的热点问题提供了更多的科普机会,使科研成果能够实现有效的社会转化。可以说,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的持续探索与成果,将为我们未来的古生物学研究带来更多惊喜和启示,加深我们对地球历史的理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