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坛回顾 | 胡中行:走进美的围城——古典诗词鉴赏法

初冬天气冷

不碍远朋归

杖履诗城里

东篱菊满衣

11月17日下午,由上海觉群诗社主办的名家讲坛《走进美的围城——古典诗词鉴赏法》,在玉佛禅寺觉群楼二楼多功能厅圆满举办。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诗词研究者、上海觉群诗社社长胡中行登台主讲,带领三百余位诗词爱好者踏上了一场别具深意的“美的围城”探索之旅。

诗词也是一座围城,不同的是,城外的人想进去,而城里的人却流连忘返,不愿离去。”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讲座,胡教授以钱钟书先生的经典比喻“围城”为引,详细阐述了诗歌史上的十大问题、当代传统文化常识的缺失以及走进“围城”的五把钥匙等内容,让现场听众深入领略了古典诗词的迷人魅力。

01

诗歌史上的十大问题

““””

胡教授从上古歌谣的起源谈起,引用《卿云歌》《弹歌》等经典作品,“这些歌谣产生于文字之前,主要依赖口耳相传,这些早期作品的流传版本多经后人润色修改,未必如实反映原貌。”在探讨《诗经》与楚辞是否同源的问题时,他从中华民族丰富的多元文化背景入手,强调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显著差异影响深远,认为用二元化的观点分析这一问题更接近事实,令听众豁然开朗。

胡中行教授还深入解读了诗歌史上关于诗人的一些争议。他妙趣横生地探讨了曹植是否真的“才兼八斗”、陶渊明与谢灵运谁为南朝第一、王维是否稳坐唐代第三诗人的位置、李贺是否真有精神疾病、“小李杜”孰强孰弱,以及李白是否写过词等问题。在他风趣又严谨的分析下,这些问题让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诗人拉近了听众与古代诗人的距离。

02

当代传统文化常识的缺失

““””

胡教授不仅回溯诗歌史,更以犀利和悲悯的视野洞察当下。“ 诗词创作要夯实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基础是对文言的理解和运用。”他指出,如今诗界存在诸多乱象,传统文化常识存在严重缺失,部分诗词创作者缺乏对古人的敬畏之心和自知之明,也对格律缺乏正确认识。“ 混淆格律与修辞的区别,这是最大的问题。

他强调,诗词创作不应仅停留在追求成为诗人的层面上,而应将之作为提升自身修养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尤其对于老年诗词爱好者而言,诗词创作可以成为一种精神寄托,成为一种“老有所乐”的生活方式。

03

走进“围城”的五把钥匙

““””

“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字。”在讲座的后半段,胡中行教授提出了走进诗词“围城”的五把钥匙: 识字、识人、识世、识物、识法。他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生动的语言,从汉字内涵的丰富变化讲到《诗经》中的《硕鼠》,再到汉乐府的《孔雀东南飞》,最后引入盛唐杜甫、王维、白居易等的作品,精彩纷呈,令观众如同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04

洞箫演奏《处世梵》

““””

自古诗乐相和。活动开场前,沪上雅士、宋代文人生活实践者、海派茶事生活代表人林格锋老师(大林老师),以多年来研习书画、古琴、洞箫等传统艺术的深厚积淀,为现场观众演奏了一曲《处世梵》。洞箫声清净悠扬,如一泓山间清泉,轻轻拂去了听者心中的浮尘与喧嚣,引领观众缓缓走向大美的诗词“围城”。

主讲嘉宾

““””

胡中行

上海觉群诗社社长。复旦大学中文系荣休教授,现任上海诗词学会顾问、监事,上海楹联学会顾问,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诗团”十导师之一,静安诗词社社长。

上海觉群诗社名家讲坛

““””

对话海上名家,激荡创作哲思。“上海觉群诗社名家讲坛”系列公益讲座特邀诗词界著名专家前来诗社论道。演讲人中有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各大高校的知名教授,以及来自中华诗词学会、上海诗词学会、上海作家协会、上海文史馆、《诗铎》编辑部、上海楹联学会等专业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他们将定期与广大诗友分享诗词创作经验,共同赏鉴传统诗词之美。

更多现场图片

编辑|心影

摄影 | 光耀

责编|上海觉群诗社编辑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