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讲座 | 马建标: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大革命的展开(1922-1927)

主讲人

马建标

1979年出生,安徽省利辛县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在史学权威刊物《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中共党史研究》、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等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多篇专题论文,出版译著和专著多部。代表著作:《冲破旧秩序:中国对帝国主义国际体系的反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权力与媒介:近代中国的政治与传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译著:《第一次冷战:伍德罗·威尔逊对美苏关系的遗产》(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上海三联书店,2008),《误读异邦:20世纪的美国人与中国、俄国的关系》(台北,2014)

先后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社科新人”、复旦大学“卓学计划”优秀人才、国家“特支人才”等人才奖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国家社科基金以及多项省部级课题。

讲座简介

华盛顿体系自身的局限性,如大国一致原则,造成关税会议和治外法权会议迟至1925年才召开,由于没有及时满足中国人的恢复国家主权的要求,而间接地助长了中国人对华盛顿体系的不满之情。

从1922到1925年,这三年恰恰是苏联通过“国共合作”酝酿反帝运动的关键阶段。华盛顿体系虽然坚持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却仍然坚持已经过时的“不平等条约体系”,而苏联却主动实行了新外交,与中国建立新的平等关系,从而赢得中国知识分子的同情。

五卅惨案所激起的朴素的民族主义情感,超越了阶级、地区、党派的局限性,把四分五裂的中国从情感上和心理上“凝聚起来”,为随后大革命运动的开展准备了社会舆论和情感基础。

主持人

冯立军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教授

与谈人

周桂银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讲座教授

时间

2024年11月21日(周四)10:00

地点

南安楼301-3会议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