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游乐山大佛“误入”东方佛都,游客发现秘境真相

编者按:在四川乐山市的凌云九峰之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奔腾汇聚,于此孕育出了震撼世界的佛教艺术奇观。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以其 “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 的恢宏气魄,孤傲耸立于三江之畔。而与之一门之隔、同处世界双遗产保护范围的东方佛都,则如一颗后起的璀璨明珠,以 “一山隐万佛,万佛耀三江” 的壮丽圣境,巧妙地弥补了乐山大佛周边长久以来缺乏石窟群的千年缺憾,二者相互辉映,共同构建成一处集美学、智慧与自然于一体的佛都圣境。本期《探秘“美学圣境” 走进东方佛都》系列报道,摘编了来源于搜狐网的一篇游记节选,原题为《最正确的错误,“误入”(乐山)东方佛都景区游记》,作者署名“列瓦雷士”。本文根据报道主题需要,对原图文进行了编辑,省略了随导游一起游览乐山大佛等前半篇章节,特此鸣谢。

游乐山大佛“误入”东方佛都,游客发现秘境真相

我们在凌云寺停留片刻,导游又开始发话了:“注意,注意,听我说:“从现在起,不能自由活动了,我们要去‘东方佛都’参观。我们团是否还有没报名的?记住,我们是不走回头路的,接我们的旅游大巴不停在原地,而是停在山后的另一路,因此,不去的,只能自己想办法回成都了!“说完,他举起那面三角小旗,转身而去。我们也随之鱼贯而行。

药师佛洞外观

东方佛都在凌云寺的东南方,据说仅一里之遥。我们沿着景区的石径前行,经海师洞、苏园、佛国天堂、碑林,终于来到“东方佛都”的大门前。

在我的想象中,既然敢称“东方佛都”,那场面一定很宏伟了,但横在眼前的这面粉红砂岩雕成的牌坊与重庆大足石刻入口处那座宏伟壮观的白色大牌坊相比,实在是相距甚远,相形见绌。这不由得让我体验到一种上当受骗的滋味,心中暗自咒骂这些天煞的坏导游!可是有什么办法,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听天由命吧。

乐山大佛所在的九峰山,所以称之为“九峰山”,那是它确有“九峰”,而东方佛都所辖景区在凌云九峰之第四峰周围。据记载:唐代“峰各有寺”,后毁于战乱,如今各寺已是元明之后的建筑。至于“东方佛都”更是今人的手笔,它1994年才落成开馆,距今不过20余年的历史,未进入洞窟之前,我在想,大概又是个粗制滥造的仿古景点吧,类似的景点我见的多了,这个也好不到哪去,否则为什么旅行社事先不向我们介绍这个景点呢,而多数游客也从未听说有这么个景点?总之,种种疑问和杂念在未睹“庐山真面貌”之前始终在心中纠缠着我。

穿过“东方佛都”牌坊之后,并未见到有什么宏伟的建筑。导游说,还要走一段山路,才能够到达目的地。九峰山这里的地势确实险要,放眼四顾,林木蓊郁,山峭谷深,路径逶迤,时高时下,斗折蛇行,宛如迷宫。我沿石阶前行,完全丧失了方向感。此时不由得使我想起王维的那首绝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心中暗想:这里倒是个难得的自在清静所在,远离尘嚣,鸟鸣山幽,无怪古代的高人隐士会躲到这类地方,过着与世隔绝的避俗生活。

我们这支队伍开始翻山越岭,上上下下,左转右转,拐来拐去,体力不支的人逐渐落后,队伍成为一条不见首尾的散兵线。经过一番跋涉,终于来到山腰一片平旷之地,这块地方左倚山峰,右临深谷,就在深谷之巅,建有可供游人休息、古香古色的回廊。回廊建得颇为气魄,红柱雕栏、黛瓦飞檐,依深谷边缘而绵延,借山林浓荫而送爽,约百米之遥,可做可卧,实为游人休憩之佳处。

队伍中人陆陆续续来到这里,见到有如此考究的休息处,无不抢着坐下来歇歇脚。我也倚栏而坐,放眼望去,近处艳阳洒金,紫霭缭绕,谷翠山幽,远处隐约可见岷江之水滚滚而去,天地混茫,旷远绵邈,清风徐来,暑气顿散,好舒服啊,坐下来之后,真不想再往前走了!

我们正在享受着旅途中难得的小憩之际,导游又发话了:“抓紧时间起身吧,我们的目的地就在前面等我们参观呢!”果然,在回廊的尽头,一座千尺之高的粉红色断崖下,凿开一扇数米高的巨型洞门,在阳光的照耀下,黑黝黝的门洞顶端清晰可辨上面镌刻着“药师佛窟”四个烫金大字。我暗自思忖:“这就是所谓的‘东方佛都’了,进去看看,有什么可观的‘西洋景’!”

在导游的带领下,队员们鱼贯而入。我殿后,因为在我的头脑中始终存在一个观念:为了发展旅游业而制造的比比皆是的假古董,绝对没什么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根本不值得一看。所以我抱着随大流的态度,跟着走就是了。

然而进洞之后,我惊呆了!

药师佛像

眼前的景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个石窟太宏伟了,太壮观了,宏伟壮观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我暗自想:雕凿这么宏大的石窟得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啊,才能把整座大山掏空?四川人真是拼了!据我目测,此石窟大约能够容纳上千人,在光线幽暗的洞窟正中,雕凿着一尊顶天立地的巨佛,我抬头仰视之,只见幽暗之中,一缕天光洒在佛头之上,陡然照亮了他那慈眉善目的面孔。他双目微闭,笑容可掬,若有所思;他身躯伟岸,如山般屹立;他巨足数丈,立于莲花宝座之上;唯独双臂残缺,后来才得知这是佛陀为了拯世救民,忍痛断腕所致。

此佛高达51米,虽不及71米高的乐山大佛,但就石窟造像而言,恐怕在国内也是数一数二的记录。

当我乍见此佛之时,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不是那尊被阿富塔利班份子炸毁的汗巴米扬大佛吗?难道我们想和恐怖分子对着干,你毁我建?但气定神闲之后,我不免觉得自己的幻觉有点可笑,石窟前不是分明提醒我们这里是“药师佛窟”吗?

这尊佛像肯定是药师佛无疑,在洞窟左右的侧壁上,还雕凿着两尊作舞蹈状的女身巨佛,一尊是日光遍照菩萨,一尊是月光遍照菩萨,她们阿娜多姿,神采飘逸,宛若天上的仙女,而与正中表情肃穆的药师巨佛形成鲜明的对照。至于我们这些游人,与他们的巨大身躯相比,简直小如蝼蚁!这大概正是人类心灵的折射:神的伟岸与人的渺小。我暗自庆幸相机换上了广角镜头,否则如此高大的拍摄对象,如此之近的拍摄距离,此情此景那就无法收入我的囊中了。

我们在“药师佛窟”留恋片刻,不知往何处去,我原以为这就是“东方佛都”的全部呢,难道“东方佛都”就这么一个可圈可点之处?

正在犹豫之际,我们发现在巨洞的左侧还开凿一条通道,沿着石阶下去后,是一条光线暗淡的走廊,走廊尽头,眼前猛然呈现出一个神秘莫测的世界。我的天,在幽暗的灯光下,一个更大的石窟展现在我们眼前,然而与第一个洞窟不同的是,这里的窟壁之上雕满佛画,洞中央一排巨型石柱有力地支撑于洞顶之上,石柱上也雕凿着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的佛陀造像。我怔怔地张望着这个洞中有洞、柱柱链接、环洞皆画、画中有画、亦真亦幻的巨型石窟,仿佛一个无意闯入某个尚未人知的艺术宝库的孩子,兴奋得手舞足蹈,手里拿着相机,不知从何处下手拍摄!

原来,这就是长290米,堪称中国第五大石窟的“万佛洞”!

站在我旁边的老伴,刚才还累得无精打采,如今却突然兴奋起来,跑上跑下,这转那转,手持手机,拍个不停。我说“你不累啊?”她不停地说:“美啊,太美了!这不就是地下宫殿吗,幸亏跟团来了,否则咱们哪能找到这个好地方?我们同学来乐山大佛两次,也不知道来这里看看!”她已经被这个艺术宫殿陶醉了。我跟她说:“咱们各忙各的去吧,我的活还不少呢!”要在规定时间内,把这里的造像拍摄个遍,谈何容易!

▲万佛洞雕像

当我走下石阶,在昏黄而神秘的灯光映衬下,其中一根巨型石柱上那种南亚异域风格的造像,立刻把我吸引过去。石柱上是一尊闭目合十、面带微笑、超然入定的佛祖雕像,佛祖脚下围着三个袒胸露乳、赤身裸体、搔首弄姿、撩拨佛祖的魔女。我看到这尊雕像,马上想起很早以前阅读《佛经故事》中那段佛祖修炼的场景。

故事是这么讲的“佛祖修身时,魔王不愿佛祖修成正果,于是魔王波旬派遣诸魔女来引诱扰乱禅定中的佛祖,但是佛祖丝毫不为所惑,仍然坚持在菩提树下悟道,为了寻求解脱,他静坐思维,身不着衣,不避风雨,每日仅食一麦或一麻,坚持不懈达六年之久,身体已极度消瘦,鸟儿飞来了,在他头上做巢抱卵,撒尿拉屎,他不嗔怒,也不加驱赶,最后终成正果。

这段故事在当年并没有感动我,甚至认为是无稽之谈,然而今天站到这尊雕像之前,由于它在天才雕塑家的手中,把故事上升到美轮美奂的艺术境界,那就另当别论了。从而使我不由得再次思考一个久久不能忘怀的老问题:“什么是美?美为什么能够永远感动人?”佛教是种信仰,你可信可不信,然而“美”你却永远无法抗拒,为什么?

涉及到这个问题,我倒非常赞同哲学家黑格尔的论述,他在其《美学》一书中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这段话似乎不好理解,我认为黑格尔在这里揭示了美的两个本质特征:第一,美是超功利的最高境界;第二美就是“自由”和“无限”。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终极追求吗?

随之而来的一个需要亟待解答的问题是:在“东方佛都”里,谁为我们创造了“美”?

我得到的答案是:“东方佛都”是由雕塑大师刘开渠为顾问,由四川美院的教授和工匠组成的团队,经过数年不懈努力工作完成的惊世作品。一看名单便知,这是个实力超强、由一流美术家组成的团队。刘开渠,尽人皆知这是位世界级的雕刻大师,“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既出自这位大师之手。而四川美院,内行人皆知它可不是一般的地方艺术院校,它的实力足以比肩中央美院,许多超一流的美术家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它的杰出代表就是油画《父亲》的作者罗中立。常言道强将手下无弱兵,难怪《东方佛都》让人感到出人意料的惊艳!

我对于佛教中什么天堂地狱、六道轮回、佛祖悟道、祸淫福报之类的说教从来不感兴趣,但是对于佛教艺术却非常欣赏,就像我对西方基督教的态度那样,我从来不信,可对于基督教艺术,我同样欣赏,原因很简单,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美。

譬如洞窟右侧的八百罗汉浮雕,长约十数米,可谓世界上最为完整的罗汉图。这面规模宏大的浮雕是我见过的最为灵动,最为紧凑,最有神秘感的长轴画卷,观之不能不让你赞叹不已。图中的罗汉,或坐或卧、或笑或嗔、神态各异、神采飞扬,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与其说它们是神仙,不如说它们是一群天真烂漫、乐而忘忧的“老顽童”,生活气息极强。加之凿刻的刀法流畅娴熟、亦中亦洋,古法之中,渗透着浓重的现代元素,这更增添了我们对“美”的亲近感。

又譬如,洞窟左侧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传说,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的讲解或者进行学术研究,那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必然局限于“小众”的范畴,可现在把这一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用浮雕的艺术手法再现出来,那就生动多了。佛教是怎样传入中国的?一种说法是从南方丝绸之路,柬埔寨,缅甸,云南过来,另一种说法是通过印度,尼泊尔,西藏过来的。在这面浮雕墙上,你可以看到印度、西藏、柬埔寨,缅甸等各国风格的佛教造像,非常逼真,非常直观、非常生动,非常新颖,而且造像气势恢宏,生机盎然,端庄肃穆之中,洋溢着可亲可敬的人性,观之令人震撼!

又譬如当你直面一尊巨型达摩祖师的浮雕造像时,这位中国禅宗始祖那种种传奇故事,如: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便自然会浮现在你眼前,达摩祖师长的什么样?谁也没有见过。然而当你凝视着眼前这尊精美绝伦、动感十足的浮雕时,那种与你心中想象的达摩祖师形象马上迸发出强烈的契合感和认同感,你会情不自禁地说:“这就是那个达摩祖师!”你看,一个长髯高额、回眸翘首、身披袈裟、肩担锡仗、目光炯炯,飘然而行的大师,多么潇洒,多么高举,多么超尘脱俗!

洞窟仿佛在幽暗的地下无限伸展,时空仿佛永恒凝固在此刻,除了“美”,这个地下世界似乎一切皆空。我们小心翼翼地缓步前行,生怕遗漏掉哪怕一尊美丽的造像,但是参观时间紧迫,在导游地催促下不得不加快脚步。这对我这个摄影师来说只能是不得不去品尝忍痛割爱的痛苦!

佛的护法神韦陀菩萨在我眼前匆匆闪过,春风满面、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在我眼前匆匆闪过,长36米,宽15米,高13米天王殿在我眼前匆匆闪过,我多么想在身高9米的“四大天王”雕像前多伫立片刻!穿过天王殿,再下很长一道石阶,是一条长25米,宽5米,高6米、两边雕刻有紫竹观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其他各种罗汉雕像的过道,导游还在拼命催促我们加快脚步!

我们行走在中窟中,我发现还有南窟和北窟,不过在这种急行军式的旅游中,你就必须放弃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最后庄严

走出“万佛洞”后,眼前大放光芒,但见青天白日之下,一座山峰之上,在葱茏的林木簇拥之下,一座气势磅礴的宝刹凌空而起,一条一百七十三级的陡峭石阶通向山顶,望之十分险绝。石阶中间的花路上镌刻着“连心山”几个通红的大字。拾梯而上是燃灯佛。路旁的钢柱铁链上,悬挂着密麻象征着吉祥的连心锁、长寿锁、富贵锁,……

原来这就是有名的“大佛湾”,其上镌刻着从北魏至宋代的佛教造像,可谓华夏佛文化瑰宝。遗憾的是我们只能放弃这次游览的机会,继续赶路。

离开“大佛湾”,拾阶而下是“降妖池”,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降妖池佛像”,依据的仍然是“万佛洞”中佛祖降伏魔女的故事。这里的雕像是立体浮雕:佛祖端坐,魔女搔首弄姿,雕像通体皆黑,油光可鉴。它出自何人之手?原来它乃是中国雕像鼻祖,曾给孙中山先生塑过像,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墙的主持者的刘开渠先生。这是他生命终结之前所塑的唯一佛像,被赵朴初先生视为人生“最后庄严”。

离开“降妖池”,要过一座桥,然后就可以走出“东方佛都”的另一处大门,结束我们的旅程。

刚过一座桥,只听有人大喊“看啊,大卧佛!”,听到喊声,大家无不驻足张望。果然,山顶的断崖上,一座超巨型的卧佛,身长170米,闭目酣睡着,身首清晰,身体被绿树遮蔽,这大概就是佛祖涅槃像吧。我急忙穿过竹林,来到河畔,拍照、拍照、再拍照,因为我必须把这世界第一大卧佛的影像收入囊中。

走出园门,我们到附近餐馆吃中饭。之后,坐上大巴,到什么“仙芝竹尖生态园”参观。对此,我已经没有任何兴趣了,今天的最大收获就是游览了“东方佛都”,足矣!

路上,我在想:每代人都会为后人留下一大笔文化遗产,就连元朝野蛮而蒙昧的蒙古统治者也曾为我们留下元曲、元代绘画、元代书法、元代青花之类的艺术珍品,那么,我朝究竟能够留下什么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化珍品呢?思前想后,似乎仍然是个空白。倘若如此下去,我们有何面目去面对我们的后代?今天看了《东方佛都》,我的心就比较踏实了,至少我看到今天的艺术家,也在用高度的审美责任感从事一项流芳千古的工作。有人说《东方佛都》不是文物啊,它有什么价值?那我就告诉你:数百年之后,它也会成为当之无愧的文物,因为我们这代人也创造了前无古人的“美”。常言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今天的人们没有理由输给古人。(图文/列瓦雷士)

编辑:秦正、石剑君,统筹:楚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