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是开国第一大将,革命资历很高,战功也十分卓越,是伟人十分喜爱的一位猛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能让粟裕一战成名的战役——黄桥战役。
以少胜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流传有一首歌:“伟人当家,家家旺;粟裕打仗,仗仗胜……”老兵曾说,这首歌和“黄桥烧饼歌”一样,曾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这两首歌都事关黄桥决战。谈起黄桥战役,战后很多战士都说:“粟司令带我们创造了战争奇观。”
1940年9月,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故意制造磨擦,调动主力向位于苏北的新四军进攻,企图歼灭于新四军。那时,粟裕所率领的部队,总人数有7000人,能上一线战斗的大约就是5000人左右。但是敌军,韩德勤则调来了20多个团3万人,敌我兵力相差悬殊,到底要不要打?能不能打?项英等主张由江南调一部分部队加强新四军力量,守住黄桥等待救援。但那段时间,粟裕总是站在地图前,一看就是半天,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沉默不语,就是要大打仗了。
在会议上,粟裕指出:“我们一贯的作战原则是在战略上以少胜多。”他提出了一个大胆而缜密的方案,他认为:敌军之所以调来这么多人,无疑就是要消灭我军主力,所以撤出黄桥或者固守待援都不是好的选择,应当以黄桥为中心,诱敌深入,再各个击破。
出其不意
那么先打哪一段呢?粟裕又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出其不意,先打他的翁达旅。要知道,翁达旅是敌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不仅装备精良而且人数也多。当时项英很是担忧,就怕新四军把老本赔光。当然了,粟裕也不会冒失前进,而是隐蔽袭击,时不时进行突袭,把翁达旅截成几段,在战斗中发挥我军优势,快速取胜。
1940年,黄桥决战打响。粟裕将最善于防守的第三纵队守黄桥,而将剩下的第一、第二纵队,埋伏在黄桥周围。目的就是要以少数部队诱敌深入,然后再造成局部优势,集中兵力分段歼灭。很快,敌军队伍就如长蛇一般,进入了我军的“伏击圈”,但敌军毕竟也是王牌军,战斗力很强,我军很多次攻击都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后来,他们利用夜晚优势,战斗了一夜,总算歼灭了地方总部。为首的大将也在混战中失足掉进了河里,失去首领的士兵处于茫然之中,我军部队趁机消灭了许多敌人。战争结束后,新四军在三天内歼灭了敌军1.1万余人,奠定了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粟裕创造了我军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在黄桥战役中,粟裕充分展现了他的高超指挥艺术,不得不说,粟裕“常胜将军”的美誉实至名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