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杨奇清买帽子讨价还价,售货员:买个帽子还砍价,真小气

1950年,杨奇清买帽子讨价还价,售货员:买个帽子还砍价,真小气

寒风凛冽的满洲火车站,一位身着普通的中年男子正在皮革制品市场挑选帽子。他仔细打量着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帽子,却迟迟不能下定决心。售货员见状,热情地向他推荐了一顶羊毫绒毛制的帽子,开价30块。

"不要,太贵了,找最便宜的就行。"中年男子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售货员有些不悦,但还是拿出了最便宜的一顶,报价6块。

"4块卖我吧!"中年男子又讨价还价。

售货员无奈同意了,但忍不住嘀咕道:"看你也不像普通百姓,买个帽子还砍价,真小气。"

中年男子闻言不以为意,反而意味深长地说:"谁让我试当家的呢,国家刚建立,能省就省吧!"

这位"小气"的买帽人究竟是谁?他为何如此在意这几块钱的差价?他口中的"试当家"又是什么意思?

杨奇清的革命生涯

说起杨奇清的革命生涯,还得从他的童年说起。那是1907年,在湖北黄冈的一个小山村里,杨奇清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谁能想到,这个瘦小的农家孩子,日后会成为新中国公安保卫事业的奠基人呢?

村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杨奇清家更是贫困。8岁那年,他就不得不和父亲一起担起了养家的重担。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杨奇清已经在田间地头忙活开了。

有天晚上,饥肠辘辘的杨奇清躺在破旧的草席上,听父亲讲述古代农民起义的故事。那些不畏强权、反抗压迫的英雄形象,在小杨奇清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暗暗发誓,总有一天,他也要成为那样的英雄,为穷苦人家谋幸福。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26年,杨奇清所在的家乡组建了农民自卫军。19岁的杨奇清二话不说,毅然加入了革命的队伍。凭借着机灵能干的特点,他很快就当上了儿童团的团长。

要说这个儿童团团长可不是好当的。杨奇清带领小伙伴们站岗放哨,查奸细、打土豪,那股子机灵劲儿,让大人们都刮目相看。没过多久,他就被提拔为义勇军的小交通员了。

这一当,可就当出名堂来了。杨奇清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侦查的本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技能,为他日后成为锄奸部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7年,杨奇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在党组织的培养下,杨奇清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他先是在宣传部工作了一段时间,很快就被调到了侦察部当部长。

要说这个侦察部长,可不是一般人能当的。杨奇清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过人的胆识,多次成功侦破了敌人的阴谋。他的出色表现,引起了上级的注意。

不久后,杨奇清又被调到了保卫部当部长。在这个岗位上,他更是如鱼得水。他带领着同志们,日夜守护着党组织的安全,为革命事业保驾护航。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杨奇清被任命为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锄奸部部长。这个职务听起来有点拗口,但其实就是负责内部保卫和反间谍工作的。

在这个岗位上,杨奇清可没少经历惊心动魄的事。有一次,他接到线报,说是有个日本特务混进了八路军的队伍。杨奇清二话不说,立马带人展开调查。经过一番周密侦查,他不仅揪出了那个日本特务,还顺藤摸瓜,一举端掉了敌人的一个间谍网。

这样的功劳,杨奇清没少立。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反而更加谨慎小心。他常说:"在这个岗位上,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一旦出了纰漏,后果不堪设想。"

正是凭借着这种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杨奇清在锄奸部门一干就是十几年。在这期间,他为保证部队的纯洁性、维护革命队伍的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杨奇清被调到北平(今北京),参与筹建公安部。凭借着多年的丰富经验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他很快就被任命为公安部第一副部长。

从一个贫苦农家的孩子,到新中国的公安部副部长,杨奇清的革命生涯可谓传奇。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那就是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安全保驾护航。

正如他在买帽子时所说的那样:"谁让我试当家的呢,国家刚建立,能省就省吧!"这句话,不正是他一生坚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工作与家庭的艰难抉择

说起杨奇清的工作与家庭,那可真是一本难念的经啊!这位为新中国公安事业鞠躬尽瘁的老革命,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的抉择,常常让人感慨万分。

且说1950年春天,毛主席决定南下视察。作为公安部副部长的杨奇清,自然是责无旁贷,要随行保护主席安全。可巧了,就在这节骨眼上,杨奇清家里可热闹了。

原来,杨奇清的大儿子正闹着荨麻疹,浑身上下红彤彤的,跟个小猴子似的。小女儿呢,又是高烧不退,整天哼哼唧唧的。这可愁坏了杨奇清的妻子肖彬。

就在杨奇清准备出发的前一天晚上,他的秘书小李犹豫再三,还是鼓起勇气,把家里的情况告诉了杨奇清。

"首长,您已经半个月没回家了。您的两个孩子都生病了,大的出荨麻疹,小的在发烧。您看..."

杨奇清听完,眉头都没皱一下,只说了一句话:"孩子妈妈在,让她照看吧!"

说完,杨奇清就转身去准备明天的行程了。小李看着杨奇清的背影,不禁暗自感叹:这位首长啊,工作起来真是六亲不认啊!

可别以为杨奇清是个不近人情的铁石心肠。事实上,他和妻子肖彬的感情可好着呢。两人相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共同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感情早已深厚如山。平日里,杨奇清最喜欢的就是和两个孩子玩耍,逗得他们哈哈大笑。

只是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杨奇清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工作。他常说:"我们是国家的'当家人',更要以身作则。"

就这样,杨奇清随着毛主席南下了。家里的两个孩子在母亲的精心照顾下,总算是慢慢好了起来。可苦了肖彬同志啊,既要照顾生病的孩子,又要坚持上班,累得是东倒西歪。

谁知道,祸不单行。就在孩子们刚刚康复,肖彬却病倒了。经医生检查,竟是得了尿道结石,需要马上手术。

可杨奇清还在外地呢,谁来在手术通知书上签字呢?肖彬想来想去,只好让秘书小李代签。

"你只管签,出了问题我自己负责。"肖彬坚定地说。

小李听了,心里直打鼓。这可是"生死状"啊!可看着肖彬坚定的眼神,小李最终还是签了字。

手术很成功,肖彬总算是脱离了危险。等杨奇清回来知道这事后,握着妻子的手久久不语。

从此以后,杨奇清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他给家里定下了铁的纪律:每月开支不得超过10元,这还包括学校的伙食费和公共汽车费呢!至于零花钱,更是少得可怜,每人每月只有2元。

你别说,在这样的严格管理下,杨奇清的两个孩子倒是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他们穿的衣服不是旧的就是破的,补丁摞补丁的。可这两个孩子从来不喊苦喊累,反而觉得与有荣焉。

有一次,杨奇清的女儿杨清在学校里被同学笑话穿得破旧。回到家,杨清委屈地向母亲诉说。肖彬听后,轻轻抚摸着女儿的头,说:"孩子,你爸爸是国家的'当家人',我们更要以身作则。你看,连主席都穿补丁衣服呢!"

杨清听了,不但不觉得委屈,反而挺起了小胸脯,骄傲地说:"对,我爸爸是国家的'当家人',我要向他学习!"

就这样,在杨奇清和肖彬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不但没有养成骄奢淫逸的坏习惯,反而成长为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好青年。

多年后,当有人问起杨奇清是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他总是说:"我们是共产党员,工作就是我们的家。为人民服务,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这话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耳熟?没错,这不就是当年杨奇清在满洲里买帽子时说的那番话吗?"谁让我试当家的呢,国家刚建立,能省就省吧!"

从个人小事到家庭大事,再到国家大事,杨奇清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他的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吗?

保卫毛主席的点滴往事

说起杨奇清保卫毛主席的那些事儿,那可真是一桩桩一件件,让人听了既紧张又感动。这位被誉为"超级盾牌"的公安部副部长,在保卫毛主席的工作中可是费尽了心思。

1956年的夏天,武汉的天气热得像个大蒸笼。毛主席却兴致勃勃地要去长江游泳。这可把杨奇清给愁坏了。要知道,长江可不是闹着玩的,水流湍急,暗流涌动,稍有不慎就会出大事。

杨奇清连夜召集警卫人员开会,大家七嘴八舌地出主意。有人说在江面上拉警戒线,有人说在岸边布置救生员。杨奇清听完,摇了摇头:"这些都不够。主席的安全,一刻也马虎不得。"

说完,杨奇清拿出一张图纸,上面画着三个同心圆。他指着图纸说:"我们要设计一个三层保护队形。第一层是水性最好的同志,紧跟主席左右;第二层是相对水性好的,在外围警戒;第三层则是在岸边待命,随时准备下水增援。"

大家听完,都惊叹不已。这个方案不仅考虑周全,还能保证主席游泳的自由。就这样,杨奇清的"三层保护队形"方案被采纳了。

第二天,毛主席在长江畅游时,杨奇清亲自带队,严格按照方案执行。果然,毛主席游得很开心,还夸奖说:"你们这个保护方案不错,既保证了安全,又不影响我游泳。"

杨奇清听了,脸上没有丝毫得意之色,只是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主席的安全,就是我们最大的责任。"

可别以为保卫工作就这么简单。有一次,毛主席下榻在一个招待所。那天晚上,天气特别冷。杨奇清刚准备休息,突然听到外面有水流的声音。

原来是司机担心冻坏了水箱,正在放水。杨奇清一听这声音,立马光着脚从房间里冲了出来,对司机说:"赶紧停下来,主席刚睡着。"

司机一愣,这水声有这么大吗?杨奇清解释道:"主席耳朵特别灵,这点声音就能把他吵醒。"

说完,杨奇清让司机找来一床棉被,把水接在棉被上,这样就不会有声音了。直到水放完,杨奇清才回到房间。

第二天早上,毛主席精神抖擞地起床,夸赞说:"昨晚睡得真好,一点声音都没有。"杨奇清听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还有一次,毛主席要去码头视察。杨奇清提前一天就到码头勘察地形。他发现码头地形复杂,万一有紧急情况,撤退会很困难。

于是,杨奇清又连夜制定了一套专门的队形和撤退路线。他把码头分成几个区域,每个区域都安排了负责人,并且制定了多套撤退方案。

第二天,毛主席视察码头时,一切都井然有序。毛主席走到哪里,杨奇清就跟到哪里,眼睛始终警惕地观察着四周的情况。

视察结束后,毛主席对杨奇清说:"今天的安排很好,我看得很放心。"杨奇清恭敬地回答:"主席,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就是这样,杨奇清用他的细心和智慧,为毛主席的安全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他常说:"保卫工作看似平凡,却关系重大。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能有丝毫松懈。"

有人问杨奇清,为什么能把保卫工作做得如此细致周到。杨奇清笑着说:"这没什么特别的。你看,我连买个帽子都要精打细算,更何况是保卫主席的安全呢?"

这话一出,大家都笑了。可不是嘛,当年在满洲里买帽子时的那股子"抠门"劲儿,不就是杨奇清做事认真细致的写照吗?

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让杨奇清在保卫毛主席的工作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超级盾牌",什么叫共产党人的担当和责任。

杨奇清的廉洁作风

说起杨奇清的廉洁作风,那可真是一本难得的"清廉经"啊!这位新中国的公安部副部长,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含糊,可在生活中却"抠门"得让人哭笑不得。

还记得那个在满洲里买帽子的故事吗?那可不是杨奇清唯一的"抠门"事迹。1951年的一天,杨奇清到北京一家国营商店买衣服。他东瞧瞧西看看,最后选中了一件普通的灰色中山装。

售货员热情地介绍道:"首长,这件衣服料子好,做工精细,您穿上一定很精神。"

杨奇清问:"多少钱?"

"78元。"售货员答道。

杨奇清一听,眉头一皱:"太贵了,有没有便宜点的?"

售货员愣了一下,又拿出一件稍差些的:"这件68元。"

杨奇清还是觉得贵,最后挑了一件45元的。付钱时,他还从口袋里掏出一堆零钱,仔细数了又数。

售货员看不下去了,小声说:"首长,您可是副部长啊,买件衣服还这么计较。"

杨奇清听了,笑着说:"正因为我是副部长,才更要注意节约。国家刚建立,百废待兴,我们当领导的更要以身作则。"

这番话,让售货员听得是面红耳赤,连连点头。

杨奇清的这种节俭作风,不仅体现在自己身上,也严格要求家人。有一次,他的儿子杨清想买一件新衣服,杨奇清二话不说就拒绝了。

"爸,我的衣服都破了。"杨清委屈地说。

杨奇清拿起儿子的衣服仔细查看,说:"破了可以补,补好了跟新的一样。"说完,他亲自拿起针线,给儿子的衣服打起补丁来。

就这样,杨奇清一家人的衣服总是补丁摞补丁。但他们从不觉得丢人,反而引以为荣。

杨奇清的廉洁不仅体现在生活细节上,更体现在他对待权力的态度上。1959年,杨奇清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湖北黄冈。当地干部得知杨副部长要回来,都兴奋不已,准备大操大办。

谁知杨奇清一到家乡,就严令禁止任何形式的接待。他说:"我是回来调研的,不是来享受的。"

在家乡期间,杨奇清住在普通农民家里,吃的是百姓家的饭菜。当地干部看到这一幕,都感慨不已:"杨部长真是一点架子都没有啊!"

更让人敬佩的是,杨奇清在家乡期间,不少亲戚朋友都来找他"走后门",希望他能给介绍个好工作。面对这些请求,杨奇清总是严词拒绝。

有个远房亲戚不服气,说:"你都当上副部长了,帮帮亲戚怎么了?"

杨奇清正色道:"我是国家干部,不是谁的私人。走后门是腐败的开始,我绝不会做这种事。"

这番话,让那位亲戚无地自容,灰溜溜地走了。

杨奇清的廉洁作风,不仅影响了身边的人,也感染了整个公安系统。有一次,公安部要采购一批办公用品,有人提议买些高档货。杨奇清听说后,立即制止了这个提议。

他说:"我们是人民公仆,用的是纳税人的钱。买东西就要实用耐用,不能铺张浪费。"

在杨奇清的带领下,公安部的办公用品采购标准一直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有人笑称公安部是"全国最省钱的部门"。

杨奇清听了这个评价,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他说:"能省钱是好事,说明我们没有辜负人民的信任。"

就这样,杨奇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廉洁奉公"。从买帽子讨价还价,到穿补丁衣服,再到拒绝走后门,杨奇清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有人问杨奇清,为什么要这么"抠门"。杨奇清总是笑着说:"我不是抠门,我是在替国家省钱。国家的钱都是人民的血汗钱,我们更要珍惜。"

这番话,道出了杨奇清廉洁作风的真谛。他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我们,廉洁不是口号,而是要落实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正如他当年在满洲里买帽子时说的那句话:"谁让我试当家的呢,国家刚建立,能省就省吧!"

杨奇清的历史贡献与精神传承

说起杨奇清的历史贡献,那可真是一本厚厚的功劳簿啊!这位从贫苦农家走出来的革命家,不仅是开国首任公安部副部长,更是新中国公安保卫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什么叫做共产党人的担当和奉献。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欢呼声中,杨奇清站在广场的一角,目光炯炯。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公安部副部长,他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公安工作更是千头万绪。杨奇清带领公安干警,日以继夜地工作。他常说:"我们是人民的'保护神',要时刻保持警惕,守护人民的安全。"

有一次,杨奇清接到报告,说是有一伙匪徒在某地为非作歹。他二话不说,带领一支精干队伍,连夜出发。经过三天三夜的追踪,终于将匪徒一网打尽。

当地群众得知消息,纷纷赶来感谢。有人认出了杨奇清,惊讶地说:"杨部长,您怎么亲自来了?"

杨奇清笑着说:"我是公安部副部长,保护人民安全是我的职责。再说了,我当年在满洲里买个帽子都要讨价还价,更何况是这么大的案子呢?"

这番话,引得群众哈哈大笑。可不是嘛,杨奇清那股子认真劲儿,从买帽子到抓匪徒,一以贯之啊!

杨奇清不仅是个能干的实干家,更是个有远见的战略家。他深知,要建设一支优秀的公安队伍,光靠热情是不够的,还得有本事。

于是,杨奇清大力推动公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他的努力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现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于1950年正式成立。他亲自为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并经常到学校给学员们上课。

有一次,杨奇清在课堂上说:"我们公安干警,不仅要有忠诚的政治品格,还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刀把子'。"

这番话,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公安干警。多少年后,当年的学员们回忆起杨奇清的教诲,仍然感慨万分。

杨奇清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工作成就上,更体现在他的精神品格上。他那种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成为了一代又一代公安干警学习的榜样。

有一年,公安部要评选先进工作者。有人提议把杨奇清列入候选名单。杨奇清知道后,坚决反对。他说:"我是领导干部,带头做好本职工作是应该的。这个荣誉应该留给基层的同志们。"

这番话,让在场的人都沉默了。大家都明白,杨奇清不是在谦虚,而是真心实意地为基层着想。

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杨奇清赢得了"超级盾牌"的美誉。人们都说,有杨奇清在,就像有一面坚不可摧的盾牌,守护着新中国的安全。

杨奇清去世后,他的事迹在公安系统广为流传。很多年轻警察都以他为榜样,学习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有一次,一位年轻警察在抓捕罪犯时身负重伤。当记者采访他为什么如此拼命时,这位警察说:"我是杨奇清精神的传人。杨部长当年在满洲里买个帽子都那么认真,我们办案怎么能马虎呢?"

这番话,道出了杨奇清精神的精髓。从买帽子讨价还价,到鞠躬尽瘁为人民,杨奇清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如今,在公安部的荣誉室里,仍然保存着杨奇清当年在满洲里买的那顶帽子。每当新警察入职时,负责人都会指着这顶帽子,讲述杨奇清的故事。

"看到这顶帽子,你们就要记住,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像杨奇清同志那样,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

这番话,让一代又一代的公安干警铭记于心。他们明白,杨奇清的精神,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传承,将永远激励着他们前进。

正如杨奇清生前常说的那句话:"谁让我试当家的呢,国家刚建立,能省就省吧!"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座右铭,更是一代共产党人的真实写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