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八” 为了忘却,也为了纪念:杨绛她三姑、鲁迅、李四光

蒋兆和《纪念刘和珍君》1956年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一切都要从那一通电话说起……

九十七年前的今天,初春的北京乍暖还寒,阴沉的天空里飘着零星的雪花。

早晨8点多,女师大教务长

林语堂

接到学生自治会主席

刘和珍

的电话:

“老师,日本军舰开炮攻击我们的国民军,还以武力威胁,这是不公平的,所以今天我和同学们要去参加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请您允许停课一天。”

林语堂沉吟了一会儿,考虑到此次游行“纯为对外,绝无危险,自应照准”,便点头答应了,还叮嘱说:“以后凡有请停课事件,请从早接洽,以便通知教员。”

孰料,这是林语堂与刘和珍的最后一次通话。下午2点多,林语堂收到噩耗:

刘和珍、杨德群牺牲了

林语堂

01.三一八始末

02.女师大风潮

03.杨荫榆其人

04.李四光站台

05.钱锺书夫妇

06.忘却的纪念

01

三一八始末

1926年3月18日,国民大会,天安门

1926年3月18日,

北京80多所学校5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集会,通过了拒绝八国最后通牒、驱逐帝国主义公使、组织北京市民反帝大同盟等决议。

段祺瑞执政府东.铁狮子胡同.今东四北大街

集会结束后,队伍在

李大钊

等人的率领下,举行游行请愿,朱自清也在队伍当中。下午两点钟时,到达执政府门前,四名代表入内谈判,但是没找到负责人,对峙有顷,发生冲突,执政府的卫队开了枪,死47人,伤199人,一时血流成河,酿成了震惊国人的“

三·一八惨案

”。

鹿钟麟率领荷枪实弹的士兵与群众对峙

鲁迅称这一天为“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刘和珍遗体

……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三·一八”死难烈士追悼大会

几天后的23日,北京各界人士齐聚北京大学操场,举行“

三·一八

”死难烈士追悼大会。

同时,中国知识分子和媒体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社会良知,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蒋梦麟、王世杰、闻一多、梁启超等纷纷谴责段祺瑞政府。《语丝》、《世界日报》、《清华周刊》、《晨报》等报社也加入进来。邵飘萍主持的《京报》大篇幅地连续发表消息和评论,深入地报导惨案真相。

《申报》对“三·一八”事件的报道

周作人沉痛的为学生们作了挽联:

1.为纪念刘和珍、杨德群: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

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

2.为悼念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学生:

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

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

3.为纪念牺牲的胡锡爵:

什么世界,还讲爱国?

如此死法,抵得神仙。

女师大国文系老师鲁迅则愤而写下《记念刘和珍君》,追忆这位勇敢的学生,怒斥北洋政府无耻恶劣之行径。

鲁迅《华盖集续编》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刘和珍

刘和珍

,江西南昌人,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英语系,后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

三·一八

”惨案牺牲时年仅23虚岁。鲁迅说,刘和珍是学生里唯一一个全年订阅《莽原》的人。

《莽原》:鲁迅、韦素园、向培良等主编的刊物,1925-1927发行了两年。开始是周刊,附于《京报》发行,后改为半月刊,独立发行。

02

女師大風潮

京师女子师范大学旧址(现为鲁迅中学)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冰心在此任教

刘和珍、许广平、石评梅在此就读

据周作人的《知堂回忆录》说,女师大原来叫京师女子师范学校,民国十年成立,熊崇煦是第一任校长,

周作人

是第一任欧洲文学史老师,

鲁迅、林语堂

也都在这里任教。第二任校长是鲁迅的铁哥们儿

许寿裳

,第三任校长就是美国回来的

杨荫榆

了。

哥伦比亚大学1920年年鉴

杨荫榆,江苏无锡,中国

杨荫榆

1907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1918年又去美国学教育,1922年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硕士学位回国。1924年2月她被任命为京师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是她将校名改为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她的哥伦比亚大学同学

徐志摩

评价她说:

“她在中国女界,自然总算头排二排的人物了。到美国来,自然自命不凡,以教育家自居。”

杨荫榆

说:“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学生因此讽刺她为“

国民之母之母之婆

”。

本来以为喝洋墨水回来的人办学会很现代化,结果

周作人

说她“

乃以婆婆自居,把学生当作一群童养媳

”,用封建专制的手段治校,维护腐败透顶的北洋政府。上任当年秋天学生就请愿要求撤换杨荫榆,时称“

女师大风潮

”,影响很大。

杨荫榆的保守迂执与不通人情,为她后来的狼狈处境埋下伏笔:女师大风潮背后,固然混杂着难以化解的复杂局面和人性的幽微,但她的刚愎僵硬,也往往火上浇油,使局面加剧失控。比如她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禁止去参加孙中山的国葬。

苏雪林

在《几个女教育家的速写像》中说:“提到北京女师大风潮曾替荫榆先生说了几句公道话,她原是已故某文学大师的对头。”

已于1923年秋从女师大毕业的校友

石评梅

在《京报》撰文,称杨荫榆“

品德不足以服人,才智不足以制众

”。

鲁迅

从1925年3月开始与许广平密集通信,女师大风潮期间,他俩正在热恋。鲁迅当然要为女友打抱不平了,于12月发表的《寡妇主义》里说:

在寡妇或拟寡妇所办的学校里,正当的青年是不能生活的。青年应当天真烂漫,非如她们的阴沉,她们却以为中邪了;青年应当有朝气,敢作为,非如她们的萎缩,她们却以为不安本分了:都有罪。

鲁迅在女师大演讲

1925年杨荫榆在校内主持“五七”国耻纪念大会时,宣布开除刘和珍和许广平等六名带头“闹事”的同学。她在5月9日写的《公启》同样招致嘲笑:“

须知学校犹家庭,为尊长者断无不爱家属之理,为幼稚者亦当体贴尊长之心

。”在“五四运动”之后摒弃旧式伦理的语境中,这类自居家长的语调,显得很是不合时宜。

1925年5月20日,杨荫榆在《晨报》发表《“教育之前途棘矣!”杨荫榆之宣言》。一周后,学校教师周作人、周树人、钱玄同、沈尹默等联名在《京报》上发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来支持学生,说“六人学业,俱非不良,以此开除,殊有混淆黑白之嫌”。

但北洋政府教育部一意孤行,支持杨荫榆,直接解散女师大,解散时杨荫榆带领军警进校,打伤刘和珍、许广平等人。1925年8月,女师大复校,杨荫榆也因为镇压学生运动,迫于压力被免职,黯然离开了北京。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03

楊蔭榆其人

杨荫榆赴美前

杨荫榆出身自无锡的杨氏大族,她的哥哥叫

杨荫杭

,是中国首批留日学生,近代革命党人。杨荫杭有个女儿叫

杨绛

钱锺书

后来成了他的女婿。

另外还有一个“无锡杨氏”——

杨荫浏

,和杨荫榆是近支,他跟阿炳学过二胡,写出了第一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女师大风潮人物关系表

杨荫榆

:女师大第三任校长,杨绛的三姑。

钱锺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绛的老公。

鲁迅

:女师大国文系教师,国文系学生许广平后来成了他的女朋友。

李四光

:北大地质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妻子许淑彬是女师大附中的教师。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2022

04

李四光

1925年8月,杨荫榆请到一批名流到学校帮她站台,其中就包括

李四光

:“有一天晚上,已经被学生驱逐了的校长杨荫榆先生打来一次电话,她大致说:'女师大的问题现在可以解决。明早有几位朋友到学校参观,务必请你也来一次……我并预备叫一辆汽车来接你。’”,因为

李四光夫人许淑彬

是女师大附中的教师,李四光推脱不过只好答应,但是拒绝了杨校长专车接送,自己骑自行车前往。

等李四光到了现场,发现校方和学生两边的行为都非常过激,就再三告辞提前离场。

随后写了一篇《在北京女师大观剧的经验》,发表在反对学运的《现代评论》上,说杨荫榆吩咐巡警不能动手,学生的情绪则比较失控,“

一时汹涌唾骂的音乐大作……可怜我们平时最敬爱的青年淑女,为什么要做到那步田地

”,这篇文章算是给杨荫榆的交代,结果愤怒的学生就把他认作了杨荫榆的死党。

鲁迅是女师大的校务维持会委员,女友许广平是学生自治会成员,他理所当然地站在学生一方,上来就和“

北大教授兼国立京师图书馆副馆长月薪至少五六百元的李四光

”交火了,说他有高薪能买自行车上下班,我鲁迅买不起自行车只好坐人力车,还被摔掉了牙。——就是《一件小事》里记述的。

05

錢鍾書

1980年钱锺书访美期间与夏志清

鲁迅去世的时候,

钱锺书

刚从清华毕业没多大会儿,俩人差着辈儿呢!所以并没有正面硬刚的机会,但钱大师极少正面评价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如果是评价也极少有正面的评价,大多以否定为主,对鲁迅也不例外。

钱锺书很少提到鲁迅据说还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的父亲

钱基博

曾与鲁迅有过笔战,父子二人在这一点的学术认同上是一致的;二是因为鲁迅曾讽刺过

杨绛

的三姑杨荫榆,说她在著名的“女师大风潮”中是“

上海洋场上恶虔婆

”。

1956年

何其芳

发表《论阿Q》,对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评价提出异议,受到众人非难,但钱氏却是赞成者,并举大量例子提出所谓“阿Q精神”塑造平淡无奇,在古今中外的大量作品中都能找到;他生前未公刊的《

容安馆札记

》第84则中,对于鲁迅所主张的直译的翻译论,相当的不以为然。

1979年钱氏访美,曾回应提问者说,“

鲁迅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但是他只适宜写‘短气’(Short-winded)的篇章,不适宜写‘长气’(Long-winded)的,像是阿Q便显得太长了,应当加以修剪(Curtailed)才好

”,皮里阳秋,贬义明显。

钱锺书之父钱基博在《现代中国文学史》里专门谈过鲁迅,对其人其文早已持否定意见,称“有摹仿欧文而谥之曰欧化的国语文学者,始倡于浙江周树人之译西洋小说,以顺文直译为尚,斥意译之不忠实,而摹欧文以国语,比鹦鹉之学舌,托于象胥,斯为作俑”,“树人所著,只有过去回忆,而不知建设将来,只见小己愤慨,而不图福利民众,若而人者,彼其心目,何尝有民众耶”。谢泳觉得这也应该是钱锺书父子商议后的结论。

鲁迅是在意这个意见的,在1934年的《准风月谈》的后记中,专门贴了一篇《钱基博之论鲁迅》“立此存照”,以示不平之意。

钱锺书的妻子杨绛到老也还耿耿于怀,在《回忆我的姑母》里,“1924年,她(杨荫榆)做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从此打落下水,成了一条‘落水狗’”,而“痛打落水狗”正是出自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里面。

北京新文化街45号

06

為了忘卻的紀念

中华民国执政纪念币“和平”(1924)段祺瑞像

三·一八

”惨案后,强大的民意压力迫使段祺瑞政府召集非常会议,通过了屠杀首犯“

应听候国民处分

”的决议。

1926年4月,段祺瑞执政府倒台,张作霖进京。奉军闯进北大、女师大、中俄大学及报馆,大肆查禁进步书刊,搜捕进步人士。

李大钊、邵飘萍、林白水

等先烈先后惨遭杀害。

鲁迅、林语堂

为躲避北洋政府的暗杀,远走厦门,许广平也回到了广州老家。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牺牲的本校学生

刘和珍与杨德群

烈士建立的纪念碑碑身阴面镌刻着文天祥《正气歌》中的名句: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鲁迅中学内的刘和珍杨德群烈士纪念碑

1926.3.18-2023.3.18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人都活在自己不懂的生活里面并想跳出来

作词/作曲/编曲/演唱:张连春

突然大家都在窒息地喊好黑

于是茫然躲向屋檐非常茫然

我流着泪诅咒了一切又重新沉默

有人呆立在路口像根烧焦的木头

我抓着一颗心偷看了你全部日记

我简直想祈祷我赌你不快活我的天

虽然会活下去但我想终究还是一个弱者

卖豆花的木梆好像叩着一个空洞的墓门

叩着叩着

为了悲哀也为了快乐

为了悲哀也为了快乐

为了悲哀也为了快乐

我宁愿宁愿我宁愿憎恨

为了悲哀也为了快乐

我宁愿宁愿活着

悲哀为了快乐

悲哀为了快乐

悲哀为了快乐

悲哀为了快乐

参考资料:

鲁迅《华盖集续编》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

唐德刚《段祺瑞政权》

谢泳《钱锺书交游考》

往期相关:

【国家图书馆】的前世及鲁迅与李四光吵架

鲁迅的饭局上都有谁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多谢阅读!

“转发就是最好的赞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