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历史杂谈】谢灵运最终矛盾达到顶点造反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千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一大历史时期,

天下南北双方均存在着连年的战争以及无休无止的封建军阀割据,战火纷飞的天下环境也给当时的老百姓带来了深痛的苦难。

尽管在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秩序非常混乱,

天下也持续了三百六十多年的乱世,但是这一特殊的外界环境却对我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领域可谓是多姿多彩、群英荟萃,涌现出了多如天上繁星一般的文学才子,

例如三国初期的三曹以及后来的“建安七子”,均成为了这一时期文学领域的代表人物

在这一时期还有一位才人,他曾说过:

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一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这其中的曹子建就是魏国那位“七步成诗”的曹植,曹植的文采天下人有目共睹,看可谓是那一时期的文学泰斗级人物。

而说出这句话将自己与曹植相提并论的人就是两谢之一的南朝才子谢灵运。

可见谢灵运是也是一位才高八斗的文学家,其实谢灵运不仅是一位文学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比较著名的政治家。

他放荡不羁的性格以及学富五车的才识实在是与他政治家的身份格格不入,以至于一代大才谢灵运最终因为自己政治家的身份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令后世诸多学者不禁惋惜。

北伐之梦的逐渐破裂

一直以来,谢灵运都因为自己的文采冠绝天下而位列“元嘉三大家”之一,

他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却遭遇了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困苦。

这是因为他生活的这个时代十分特殊,他们身处于天下各个封建割据势力相互兼并征伐的乱世,且归属于刘宋这一国家。

刘宋并非是那些世家大族所建立的朝代,而是由一个寒门士族所开创的国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是一直以来的政治格局,

为了改变这样的政治格局刘宋统治者不得不对那些士族大家恩威并施,在拉拢的同时还必须要打压他们的气焰,还需要培植其他士族以此来制衡士族之间的权力平衡。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谢灵运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境。

刘宋建立之后宋文帝刘义隆先后进行了三次北伐,收复故土也成为了朝廷士子们的希望与理想。

谢灵运更不用说,谢家自从淝水之战后就变得声名鹊起,这是因为谢灵运的曾祖谢安以及祖父谢玄在淝水之战中建立了卓越的军功。

谢氏先祖先后参军挥师北伐,就是出于收复故土、救民水火的济世情怀,而谢家这样的历史经历也深深地影响了谢灵运。

当时的北方已经是“君子横流,庶萌分析”的荒凉场景,

因此谢灵运即使是处于不被任遇、屡遭排挤的境况下他仍旧也没有忘记北伐的理想。

谢灵运在第二次遭到贬谪的时候仍旧排除千难万阻上书宋文帝请求继续北伐,细致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之后立即指出“时来之会,莫复过此”,

目的就是为了想要宋文帝继续把握机会坚持北伐,

最后还向宋文帝不表达了自己“仰希太平之道,倾睹岱宗之封”的愿望,

可见谢灵运即使是一位文学家,但是心中对于北伐收复失地仍旧有着很深的执念。

从另一方面来分析谢灵运强烈建议北伐,谋求重用,实际上也是为了能够重塑谢氏家族昔日的荣光,让原本在东晋是世家大族的谢家在刘宋新朝仍能够保留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因此谢灵运在诗文中经常流露出对先祖功业的赞颂,

还他专门创作了《述祖德二首》以此歌颂先祖的北伐之功。

尽管谢灵运心怀参军北伐的抱负和志向,并且还一心持有建功立业的理想,只可惜刘宋统治者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谢灵运等有志之士的力量进行北伐,

然而是费尽心机地利用谢灵运这些世家大族进行政治上的斗争和制衡。

这是因为在刘宋王朝初立的时候,谢家无时无刻不在政治斗争的漩涡当中。

刘裕代晋自立之后对士族采取打压与利用恩威并施的双重政策,由于谢灵运曾经是刘裕政敌刘毅的幕僚,

因此建国之后刘裕对于谢灵运就是保持着“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的态度。

这样的政治环境导致谢灵运空有一番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而且在宋少帝与宋文帝执政时期,

谢灵运更是经常被觊觎自己家族权力的那些权臣所构陷,使谢灵运多次遭到贬谪。

尽管谢灵运认为自己“才能宜参权要”,但这样的政治困境使他根本没有施展政治才华的机会。

以至于谢灵运最终进退维谷、动辄得咎,只能无能为力地退出政治权力中心。

可以说谢灵运矛盾与痛苦的根源就在于他执着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却又无法实现,自己强烈的报国之心也在刘宋统治者的压迫之下逐渐消亡破灭

难以脱困的混乱政局

谢灵运怀有一腔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与远大抱负,却始终没有实现理想的机会与平台,这使得多次被贬谪的谢灵运十分幽愤痛苦。

这样困苦的政治环境并没有使得谢灵运抑郁寡欢,而是造就了他放荡不羁的人生性格。

面对阴险狡诈、内斗频繁的刘宋统治集团,造就了谢灵运狂傲的性格,

实际上谢灵运作为不被时代与现实接纳的才子,这仅仅是他选择反抗现实的方式而已。

因此谢灵运在面临刘宋统治集团的不断压迫之时,他选择使用他独有的名士风骨去抗争这样的困境。

他虽处于被政治局面围困的牢笼之中,但是谢灵运最终是通过自己那颗自由而伟大的心灵,

通过和他的精神气质完全冥合的自然山水将自己从牢笼中解脱了出来,这也让他的心灵获得了短暂的栖息。

这是因为谢灵运虽然在用自己的方式抗争困境,但他没有抱着玉石俱焚的心态,而是采取了回避的方式,自放于岩壑。

仕与隐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两种生存方式,绝大部分文人受儒家仕进思想的影响,都将仕作为第一选择,谢灵运亦是如此。

但是谢灵运一直以来就遭受着现实中的压迫,导致谢灵运的一生都在仕与隐的交织中度过。

顾绍柏先生曾经评价谢灵运说“谢灵运基本上处于仕与隐的矛盾之中,

他隐而又仕,仕而复隐,仕不专,隐难久,不满,反抗,直至酿成大悲剧”。

这个评价十分的中肯客观,谢灵运一生中共有三次出仕,两次归隐,其中有一次出仕、一次归隐实属被迫无奈。

尽管前两次出仕是灵运的主动选择,但结局也显然是失败的。

可以说,谢灵运仕与隐双双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就是因为来自刘宋统治集团的打压与构陷,

另一方面就是在于他对刘宋政权仍旧抱有幻想,始终都没有认清刘宋政权狭隘短视的本质。

惨遭绞杀的悲剧人生

谢灵运满腔的政治热情被现实无情地摧残打压,尽管他曾经选择了归隐,最终却又被拉回了争权夺利的漩涡,以一己之力对抗现实的疾风骤雨,最终却落得一个被现实的洪流淹没的下场。

其实究其根底,是因为谢灵运生在了在刘宋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

刘宋王朝对外做不到倾力北伐,对内也做不到修明政治,安定人心。

这样的王朝本质上就已经和谢灵运这样心怀家国故土、远大抱负的仁人志士背道而驰。

谢灵运反抗的根源就在于刘宋统治集团不断地构陷打压,而这样的打压一方面是因为谢氏家族的盛名给刘宋统治者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另一方面是因为谢灵运本人已经卷入了国家统治集团的权力斗争之中。

在东晋即将灭亡的时候,谢灵运等人选择了政治才干与文化修养都比较高的刘毅,

导致后来建立刘宋王朝的刘裕对谢灵运十分忌惮,一直都不对其委以实权。

这被认为是谢灵运第一次被迫卷入权力斗争之中,亦成为了谢灵运终其一生不受重用的根源所在。

刘裕死后,谢灵运还参与到了皇位争斗的漩涡当中,

只可惜最终他再次从这场斗争中败下阵来。

随后谢灵运还卷入了宗室与高门的斗争之中,但是这一切都是那些政敌对谢灵运的构陷,以至于文帝对待谢灵运十分的苛刻,直接将他从归隐的生活中拉了出来。

刘义康并没有就此放过谢灵运,他们想要将谢灵运构陷致死。

因此谢灵运在临川任史职位上仍旧遭到了仇敌的弹劾,最终甚至在宋文帝的授意之下遭到了逮捕,之后谢灵运就被安上了兴兵拒捕的罪名,后来又被诬告资助农民造反。

最终,文帝“诏于广州行弃市刑”,终结了谢灵运的生命。

只能说粗陋野蛮的刘宋统治集团无法理解谢灵运那种高洁傲岸的名士精神,他们只将眼光放在政权内部的派系斗争之中,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不惜将国家的命运弃置一旁。

这不仅让刘宋政权在不断的内耗中走向了末路,也让一代大才谢灵运在矛盾到达顶峰之际选择了所谓的“造反拒捕”,

最终被安上了造反的罪名死于乱世,令后人无限惋惜。

参考文献:

[1]试论谢灵运的悲剧命运[J].宋钢.语文学刊,1999(05)

[2]谢灵运:错把今朝当前朝[J].陶士云.国学,2010(12)

[3]孤悬的个体:谢灵运生存悲剧论[J].程世和.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1)

[4]诗人太守谢灵运永嘉政务论衡[J].姜剑云;孙笑娟.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