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的“马车夫”——荷兰

众所周知,继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北海诸国开始了后“大航海时代”——争先瓜分西葡两国由“教皇子午线”划定的势力范围。

其中,英国凭借着其优势的出海位置和好战的民族精神,在英国王室的支持下大肆以“私掠船”式的海盗行为撕裂西班牙的欧洲-拉美贸易网。

由于英国-西班牙已形成难解的水火之势,整个16世纪,英国的航海路线更偏重拉美方向,这就给荷兰这个西北欧的小国在16世纪末向东方起航提供了绝佳的发展空间。

荷兰在长期与汉萨同盟邦国进行海上贸易战的过程中积累了悠久的海上贸易经验,他们拥有装备精良的船只、完整的航海知识以及充足的人力和财力,并且荷兰王室积极支持对外航行贸易活动。

于是,在16世纪末葡萄牙专注于其欧洲-印度-东方“据点式”远洋贸易,西班牙专注于与英国争夺加勒比海域控制权这一利好的刺激下,荷兰终于成功地首次航行到了东方海域。

为了应对远洋贸易的诸多需求,荷兰也成了本国的“东方公司”,并以此为主体推进殖民活动。

然而,由于与葡萄牙的国策不同,荷兰不满足于葡萄牙式的“商栈贸易”,而欲效仿老牌殖民大国西班牙,夺取亚洲殖民地。

因此,荷兰在东扩途中就不免与东亚传统海上贸易体系发生冲突。当然,我们作为历史的观察者,都知道荷兰赢得了这场冲突的胜利,本篇即拟讨论,其作为“海上马车夫”从北海崛起的种种“先决之处”。

放眼15——17世纪的荷兰,刚刚摆脱宗教桎梏的这个北欧商人国家显然在陆地上并不占主导地位,但能够从海上汲取力量,依靠渔业和运输成为一个海上贸易国。发达的造船业和造船技术的不断提高使荷兰船只变得精致和装备精良;

荷兰通过对航海知识的不懈探索,不怕航行的风暴;摆脱西班牙枷锁的斗争不仅获得了自由,而且在宽容的氛围中吸引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16世纪下半叶,荷兰有能力和优势在东方进行远洋航行。

荷兰地处北欧低地,自然条件并不优越。荷兰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沼泽地,狭窄而贫瘠。1699年,一位法国大使评论说,荷兰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海岸上到处都是沙丘,没有任何草。

这个国家到处都是河流,海岸和河岸经常被洪水淹没,当地小麦和其他谷物的收成不足以养活1%的人口。”

“荷兰大部分地区位于海平面低洼地区,不仅受到潮汐破坏,还受到内陆洪水的影响。到1590-1640年大规模排水工程建成时,荷兰的土地面积已经增加。

这种背景下,在有限的土地上,荷兰人非常谨慎地耕种土地,单位面积收获的粮食远高于欧洲平均水平的国家。

尽管陆地上的生活很艰难,但浩瀚的大海并没有对荷兰人不利,并将他们塑造成了一个典型的海上贸易国家。凭借地理资源的优势,渔业为荷兰人赢得了海运业务的第一桶金——随着西欧人不断向北方及西北航线的摸索。

在北海和英格兰海岸,荷兰人捕获了大量的鲸鱼、鳕鱼、鲜鱼和其他水产品。到17世纪上半叶,格陵兰及西北美洲地区渔场的发现,促使荷兰形成拥有1500艘渔船,一次可以捕捞30万桶鱼的“渔业大国”的规模。

荷兰人直接在船上腌制鲜鱼,并有效地将其出售给欧洲国家。这种源源不断的鱼类供应成为荷兰的“金矿”。

与此同时,发达的海运业为荷兰的海上贸易奠定了基础。

欧洲大河的入海口莱茵河和马斯河位于荷兰,使其成为欧洲的主要海港。此外,荷兰背靠广阔的德国腹地,西面是大西洋沿岸国家的优秀港口,在海上运输方面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荷兰商船将比斯开湾的鲜鱼和盐、地中海的葡萄酒、英国和佛兰德斯的布料、瑞典的铜和铁、波罗的海地区的谷物和木材,以及从葡萄牙到欧洲各地的东部货物运输和分销,使其成为欧洲的公共运输工具。

同时,荷兰也是北欧一带领先的造船商,在与汉萨同盟长期竞争中,其造船业不可避免地得到了航行经验的支持。

阿姆斯特丹附近著名的萨尔丹造船厂长期以来拥有最先进的造船技术,从三角帆船的开发到北海贸易型船只,后来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人从威尼斯、西班牙甚至黑海-阿拉伯地区学习先进造船技术,并进行独自融会贯通。

在16世纪和17世纪,荷兰船只的数量增加了近十倍,使荷兰成为欧洲增长最快的国家。两艘荷兰船只不仅在数量上优越,而且在质量上也优越。

16世纪末,荷兰人设计“飞翼船”。这种有一个长船体,底部宽,顶部窄,前部低,后部高。相对于普通型欧洲商船传统上运载货物最多可运载200-500吨的情况,这种新设计增加了货运能力,最多可运载900吨货物。

在飞翼船的基础上,荷兰人还建造了北海型中型船只。这种更大、更重、吃水更深的木船,实际上是有翼舰艇战列舰的复制品。这使得荷兰船只在危险无处不在的海上相对更安全。

除了出色的造船技能外,一定水平的航海知识也是成功远洋航行的必要因素。尽管在北海捕鱼和在欧洲水域进行贸易的荷兰船只已经积累了数百年的航海经验,但他们必须向掌握更先进航海信息的葡萄牙人学习。

自亨利王子时代以来,葡萄牙一直对其海外地理发现的细节保密,1504年,葡萄牙甚至对东南部和东北部的所有航行信息保密,并对披露信息处以死刑。

尽管信息控制在葡萄牙早期是有效的,但到16世纪中期,葡萄牙无法有效控制海上信息。荷兰人招募荷兰船员在葡萄牙和西班牙船只上服役,并派遣人员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政府服役,以窃取有关他们的信息。

范林斯科滕最出名的是他的功绩。在担任果阿大主教秘书五年后,他于1592年回国撰写了《葡萄牙东印度群岛之旅》,这是他在东部的经历。

他列出了所有亚洲航线,并提供了不少于25张南海和东海航线地图,以及潮汐和洋流图。

霍尔特曼后来成为荷兰第一次东方之行的领导者,他假扮普通乘客乘坐葡萄牙船来到印度,并在1592年至1594年间停留在里斯本,带回了有关香料的最新信息。

船员DirkHerlitz带回的笔记首先由LucasJanssonWagner收集,并用于撰写他的《航海财富》。3这些丰富的海事知识来源使荷兰人能够更有效地航行,减少伤亡,并在驶入未知水域时更有把握地取得成功。去未知的水域。

在寻求自由的过程中,对人才和资本的吸收为荷兰航海的发展积累了长期的资源。自1568年以来,在商业生活中充满自由和民主感的荷兰人开始反抗西班牙的宗主权。

尽管西班牙在1588年击败无敌舰队后仍然控制着陆地,但海上的主导权已经掌握在荷兰手中。

在其他欧洲国家因宗教信仰而受到迫害的商人、金融家和工匠继续进入荷兰。

荷兰成了他们的避难所和救生艇。50外国移民渗透到荷兰经济的各个角落,为荷兰带来了急需的技能和劳动力资源。

来自德国南部的人们在阿姆斯特丹和海牙开设了印刷车间,带来了印刷和雕刻艺术。这些印刷作坊制作了大量的地图和海图,对荷兰后来的商业扩张和海外帝国的复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安特卫普的金融家和流亡荷兰的犹太商人向荷兰注入了大量资金,为荷兰利用财富和权力进行商业扩张的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想见,一个为有限自然资源所困的沿海国家想谋得“出路”只有向大海“讨生活”——这终于促使荷兰人决心出海,通过以捕鱼和运输为基础的海上业务,荷兰跻身成为北海渔业大国的同时并开始实现在欧洲崛起。

发达的造船业使荷兰人能够生产出大量适合长途航行的好船,从多个来源获得的海洋信息为荷兰人提供了清晰的远海图景,资本和人才的流入为荷兰的远洋业务积累了更长期的资源。

荷兰的愿景不仅在欧洲水域,而且在欧洲以外的广阔海洋中。

然而,正如前述,荷兰将在亚洲遭遇既有模式的阻力,当它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业已成熟的海上商业网络时,包括私人和官方贸易。

尤其是中国主导的朝贡贸易体系——它决心以更灵活、更残忍的手段挑战这个体系,于是东南亚的大片海岛开始流入“马车夫”的腰包,这就是被称为“香料群岛”的地方,直至20世纪50年代,这片岛屿的人民才获得独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