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秦始皇遗诏的问题,千百年来不断地被提起,也不断地被质疑。
秦始皇临终前真的留下了遗诏吗?这个遗诏真的被赵高等人掉了包?秦帝国真的因为这个被掉了包的遗诏而亡了国吗
?我们不妨来考察考察。
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巡游天下的始皇帝在芝罘乘船射杀了大鱼以后,踏上了归返咸阳的回程。车驾一行抵达平原津,始皇帝突然染病。车驾渡过黄河抵达沙丘平台时,始皇帝病情急遽恶化。
始皇帝预感不祥,紧急在病榻前口授遗诏,安排后事。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始皇帝遗诏,又是一桩聚讼纷纭的历史疑案
。
这件事,《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至平原津而病。始皇终前匆匆留言,将后事托付与长子扶苏,由于笔录下来的遗言已经被销毁,所以只留下一句意向性的证言:“与丧会咸阳而葬。”
与,参与。丧,丧礼。会,会合
。扶苏是长子,他参与丧事就是主持丧葬仪式。秦始皇死在巨鹿郡沙丘,遗体将运回咸阳,扶苏在上郡,所以召回他到咸阳,与灵柩会合,为父亲送终。
始皇帝赐书扶苏的重大政治意义,当事人之一的赵高曾经作过一个比较明确的解释,这个解释见于《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始皇写给长子扶苏的信只有12个字:“
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内容非常简单,但意义重大。
这封后来被称为遗诏的“
赐公子扶苏玺书
”,竟然只有七个字“
与丧会咸阳而葬
”。始皇帝口授遗诏时,幼子胡亥是惟一在身边的儿子,也是他有意立为继承人的爱子。然而,事到临头,在最后的关头,他并没有将后事交代给近在身边的胡亥,而是交代给了远在上郡的扶苏。对于这件舍近求远的事情,我们只能作这样的解释:
经过十个月的亲自考察,始皇帝最终认为胡亥不适合做自己的继承人,他从扶苏摇摆到胡亥的心,又从胡亥摆回到了扶苏
。
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直言劝谏秦始皇,因反对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一事,触怒秦始皇。受命前往上郡,监督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至此,
应该说秦始皇还是信任扶苏的,否则不会让他接触大秦帝国第一战将蒙恬和秦帝国精锐长城军团,赋予他最重要的使命——监督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这是当时关系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务。
秦始皇想将自己的灵柩和葬礼仪式都委托给扶苏,让蒙恬将军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总之,这份遗诏认可长子扶苏为秦始皇的继承人。
始皇帝口授遗诏时,在场有三位重要人物,胡亥、李斯和赵高。胡亥本来是没有政治能力也没有政治野心的年轻人,他坦然接受父亲的决定,没有多余的退想。但是,他的老师赵高却另有想法。当时,赵高的官职是
中车府令兼行玺符令事
,始皇帝的遗诏笔录下来以后,要由他加盖皇帝玺印。封口送出。他扣留了遗诏,说动胡亥和丞相李斯、销毁了遗诏的原本,另外伪造了一份新的遗诏,诏令长子扶苏自杀,立幼子胡亥为继承人。
扶苏根本没有想到这时父亲已经死了,赵高他们以“
扶苏曾向父亲进谏属于不孝之举
”为理由,赐剑给他,扶苏毫不迟疑地自杀了。蒙恬感觉事情蹊跷,但被监禁在阳周。
这件事,史称“
沙丘之谋
”。
沙丘之谋的关键,正是遗诏问题。始皇帝临终之前真的留有遗语吗?这个遗诏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这个遗诏真的先被赵高扣留,后来被掉包了吗?
实际上,不仅限于始皇帝的遗诏,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遗诏就是一个不断地出现而又始终说不清的复杂问题。
所谓遗诏,因为是先帝的临终之言,留言人已经死去,死无对证
。接受遗诏的人,往往只有先帝临终前围绕在病榻边的寥寥数人,他们都是深深卷入政治旋涡中心的枢要人物,当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处置先帝遗留的种种问题,也包括所谓的遗诏问题。那么,这些人将如何处理遗诏问题呢?
从历代的事例来看,大体有三种情况
:
一
、本无遗诏,后来出现的所谓遗诏,是由处理临终事宜的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制作出来的。据我们现在所知,明代的遗诏多是如此。
二
、本有遗诏,遗诏的内容也符合处理临终事宜的人的利益,于是遗诏被宣扬,被执行。汉武帝死前托付幼子与霍光等人的事情,应当属于这一类。
三
、本有遗诏,但是其内容不合于处理临终事宜的人的利益,于是遗诏被销毁隐脚,再伪造出一个新的来。那么,始皇帝的遗诏问题,究竟应当属哪一类呢?
秦始皇的遗诏问题应该属于第三类。《史记》的处理是比较合于史事和情理的。突然死亡的始皇谙临是明白无误的。
通观古往今来有关遗诏的种种事情,可以用一句话来加以总结:
所谓的遗诏问题,都是活人借死人的口说话,体现的都是活人的利益。死人说得好,活人接着说;死人没有说,活人代他说;死人说得不好,活人修改重新说。
我常常感叹,古往今来,历史在变化,人性却没有改变。类似的政治舞台,不时上演着类似的政治剧目。其间的道理和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刻反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