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6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黄沙中,一位旅行者正迈向两河流域旁孤寂的沙丘。这位来自西班牙的传教士在东方旅行时,看到这些沙丘不禁产生了兴趣:“也许这里曾经有一座繁华的国度?”
他远远的眺望着这些沙丘,在他细心的观察果然发现了些端倪,之后他在他的书中这样写到:亚述首都尼尼微的废丘就在摩苏尔城的对面。
时间来到了17世纪,意大利人瓦勒游历两河流域的时候发现了巴比伦遗址,并且将发现的写有楔形文字的砖头带回了欧洲。当然,当时的人们还并不认识这种神秘的古文字。
通过了近两百年的考古挖掘,以及语言学家对大量泥板文献的翻译和读取,世人才终于知道了楔形文字的存在。而楔形文字也是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书面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苏美尔人生活的美索不达米亚,名字的意思是“河流之间的土地”,而苏美尔人是这里最早的文明创造者,而苏美尔文明和中国、埃及文明被称为古代世界最早兴起的三大文明。苏美尔人利用河水灌溉农田并在生产中发明了楔形文字,从而创造出了一批人类最早的城市国家和灿烂的苏美尔文明。
文字的出现
苏美尔地区位于两河流域下游的冲积平原,因为常年经过水流的冲刷,虽然身处沙漠,由于有季节性降水和山地的河流,所以诞生了一片肥沃的土地。两河流域的农业和畜牧业产品非常丰富,蔬菜、肉类、奶制品都有着不错的收成。
而河流盛产芦苇和黏土,就如同中国的毛笔和宣纸一样,粘土泥板和芦苇杆也就成了苏美尔人常用的书写工具。
苏美尔人用芦苇杆在泥板上刻画出一个个图画符号,只要经过晒干或者火烧,这些刻有文字的泥板就会变得坚固,很长时间也不会变得损害。有了文字和图画的萌芽,苏美尔人们就开始使用这些图画符号进行日常的记录,可以说是最早的日志了,对于那个相比现代科技还不发达的时代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
文字的演变
和中国汉字一样,苏美尔文字也是从图画符号演变而来,在早期的楔形文字(也就是象形文字)中,可以看到符号原本的模样。最初,苏美尔人书写文字是为了记录农产品和牛羊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家庭人口等最基本的生产生活信息,之后为了提高书写效率不断地简化了文字符号。
经过了五百多年的发展,楔形文字从原来有些模糊杂乱的笔划逐渐变成了明显的横、竖等简单清晰的笔划,字型的构成也逐渐有了结构,呈现出一个方形。
公元前19世纪,古巴比伦人大大简化了楔形字符的笔划,完成了第二次文字改革。
到了公元前10世纪,北方的亚述帝国发生了第三次文字变革,新亚述楔形文字从巴比伦楔形字体中分化出来,字体的简化和规范达到了顶峰。
但在随后约公元前2300年,阿卡德城的塞姆语国王萨尔贡征服了两河流域的各苏美尔城邦,开始用苏美尔楔形文字符号书写塞姆语言。
在之后的王朝演变中,从伊辛王朝开始,塞姆语开始替代苏美尔语成为通用的口语语言。到了巴比伦第一王朝时期,阿卡德语最终完全取代了苏美尔语成为了两河流域的通用语言。
到了波斯帝国时期,因为受到其它文化的影响,楔形文字的外形特点也发生了变化,放弃了很多图画符号,将笔划缩减到了类似拼音的最简样式。波斯语的楔形文字仅仅存在了两百年后就随着波斯帝国的灭亡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希腊的语言字母。
在公元前126-227的帕提亚时期,因为语言的融合改革,楔形文字全部失传了,阿拉美亚文字取代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消融在了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文字带来了什么
如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语虽然已经消亡了,但是其孕育出的辉煌灿烂的文明却永存于世。
作为最早的文字,在那距离我们十分遥远的年代,无疑承载了当时的文明发展。作为文明的载体,楔形文字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的文献,种类涉及天文学、医学、数学,还流传下了许多的诗歌和神话史诗,可以说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了。
举个例子来说,就像中国有活字印刷术一样,当时的苏美尔人也发明出了一种叫滚筒印刷的印刷术。通过这种石制或者金属制的印章,苏美尔人就可以将签名之类的文字图案“签署”在板上。
不仅是签名,在那遥远的时代,苏美尔人已经开始有了对知识的渴望,在现代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很多的苏美尔语法表甚至是数学题。几千年前的黄沙之中,苏美尔人就已经开始了对于数学、语文以及自然科学的运用,为了计算农业生产以及各项生产力的支出和收入,数字的掌握对于苏美尔人来说非常重要。
不仅如此,古代学校的老师们还用楔形文字在泥板上写下诗歌的内容,甚至还对照了拼读的拼音作为学生的练习。
同时,在法律方面他们还撰写了数百条法典,这也为后来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第一部法典)提供了经验。
帝王们用泥板记录自己的功绩,官员们用泥板记录国家的管理信息,神庙的砖块上则记录着歌颂的铭文与诗歌。
经过考古学家的发现,很显然那时的苏美尔人已经开始对自然的起源有了自己的思考,在广阔的星空下,他们仰望星星的时候,也许突然发出了一个疑问:“这片星空的起源是哪里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苏美尔人将目光投向神明。两河流域的宗教信仰起源于苏美尔人,他们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神的体系。
苏美尔人赞颂神明,同时向神明祈祷,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他们兴建神庙,并且在神庙的砖墙上写上对神明的赞美诗。即使经过了千年的时光荏苒,这些刻画了苏美尔人生活生产的楔形文字也流传了下来,向现代的人们展示这那段灿烂繁荣的年代。
楔形文字是苏美尔文明的独创,最能反映出苏美尔文明的特征。苏美尔人有着极高的创造性和发明精神。他们依靠两河流域的地形优势,发展出新的灌溉农业和生产技术,凭着生产力的发展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文明。
文明的发展催生出了文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唯有文字是能留下痕迹的东西。苏美尔语用泥板将文明记录了下来,语言和文字是构成苏美尔文明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承接着整个文明的发展,是整个苏美尔文明的齿轮。
参考文献:
古代两河流域的长老会.吴宇虹.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