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各方紧张对峙,周恩来身处乱局之中,展现出真正的大智大勇

#历史开讲#

1936年的西安事变发生后不久,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引起了东北军将领的强烈义愤,他们与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搞了一次联合大检阅,愤怒声讨蒋介石,强烈要求他释放张学良。

而蒋介石却调集中央军的37个师,在顾祝同指挥下向西安推进,企图以大军压境来逼迫东北军、十七路军不再搞事情。

东北军、十七路军将领们怒不可遏,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奋起反击。这样一来,他们就与中央军形成了紧张的对峙。

力求促成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国共产党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在三原召开了会议。

周恩来、博古、叶剑英、洛甫、彭德怀、任弼时、杨尚昆、左权等人经过研究后,一致认为:在阻拦无效的情况下,红军只能帮助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共同对付蒋介石的中央军。

当晚,周恩来急匆匆赶回西安,将这个决定告诉杨虎城和少壮派,并且对他们说:“只要你们团结一致,意见一致,我们绝不会对不起张先生,对不起两位朋友,对不起两军的朋友。包括打仗在内,我们一定全力支持你们。”

毛泽东、朱德等从延安发来电报,也同意这个方针。

此时,坚决主张的东北军少壮派的活动更为激烈,以孙铭久、应德田、苗剑秋为首的四十多位将领齐聚渭南,决定在张学良回来之前决不撤兵,中央军如再进逼一步,那么东北军将士不惜一战!

在西安,简直已经闻到战争的火药味了。

然而,以于学忠、王以哲、何柱国为首的东北军元老派却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贸然与中央军开战不但救不了张学良,反而有可能置张学良于更加不利的处境,因此主张和平解决。

为此,杨虎城、于学忠、王以哲、何柱国邀请周恩来一起开了个会。于学忠分析军事形势,认为现在已成内外夹攻、腹背受敌之势,要打也是不利的。王以哲和何国柱表示同意。

杨虎城见东北军高级将领的意见已经一致,就说:“从道义上讲,应该主战;从利害上讲,应该主和。东北军方面既然主和,那么我们还是力求和平解决吧!”

杨虎城最后又问周恩来的意见。

周恩来说:“我们原来是坚决主张和平解决,但之后你们两方有许多人坚决主战。我们为了团结,只要你们两方一致主战,我们也可以保留我们原来的主张。现在你们两方一致主和,我们当然是赞同的……不过,请你们要注意内部的团结并说服你们的部下,否则恐怕还会发生问题。”

会议的结局,大大出乎东北军少壮派的意料:不是杨虎城下动员令出击,而是立即派和谈代表李志刚到潼关去跟顾祝同继续谈判,准备签字。

年轻气盛的少壮派哪里能容忍这个决议,他们马上冲进会场,气势汹汹地闹了起来。眼看着就要发生火拼的惨剧,周恩来好言相劝,事情才暂告一个段落。

但是,事情并没有了结。少壮派认为这是王以哲、何国柱破坏的结果,于是决心除掉王、何这两个“绊脚石”,来达到营救张学良的目的。

2月2日上午,少壮派突然下手,由卫士营一批军人闯入王以哲住宅,开枪将王以哲打死。何柱国由于躲在杨虎城公馆里,才没有被害。

支持共产党的东北军将领高福源见此状,不顾个人安危,急忙挺身而出,决定去潼关找少壮派的后台刘多荃师长。

刘多荃对高早已嫉恨,此时他已经擅自放弃潼关回兵西安,并密令其部下趁乱枪杀了高福源。

就在此时,又有几个青年军官冲入周恩来的办公室。

周恩来一看他们气势汹汹的样子,便明白了其来意。他霍地站起来,大声说:“你们要干什么?你们以为这样干就可以救张副司令回来吗?不!这恰恰是害了张副司令。你们破坏了团结,分裂了东北军,你们在做蒋介石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你们是在犯罪!”

这一声断喝,作用不亚于张飞喝断长坂桥,那几个青年军官气焰顿时收敛起来,低头不语。

在各方紧张对峙的情况下,西安城内也弥漫着恐怖气氛,谣言四起。有的人甚至恶意挑拨说,少壮派是受共产党的指使行动的,共产党有一张黑名单,要杀一批军长、师长,打出红旗。但周恩来依然那样沉着,完全置个人安危于度外。

就在王以哲被害之后,周恩来立即带李克农、刘鼎赶往王以哲家里。王身中九弹,躺在血泊里,家中乱成一团。周恩来是最早赶到的,他安慰家属,迅速帮助搭起灵堂,料理后事。

消息传出后,东北军高级将领深受感动,解除了一些人对共产党的误会。

少壮派原以为只要杀了王以哲等“主和派”,就可以堵住和谈的路,可以同中央军打仗,可以救回张学良,结果却事与愿违。

王以哲在东北军中是很有威望的高级将领,他的被害激起了广大官兵的愤恨。消息传到前线,驻防在渭南的东北军立刻调转枪口向西安开拔,前锋到达临潼。他们提出停止进攻西安的条件:孙铭久等必须离开西安。

孙铭久、应德田、苗剑秋等这时也慌了,三人经过彻夜商量,在第二天提出三个方案:第一,三人引咎辞职;第二,自首投案,听凭处理;第三,到红军中去。

周恩来在这样复杂而困难的局势下,心情是很不平静的。对于少壮派,虽然他们有许多的不是,但他们在发动西安事变中是有功绩的,他们虽然错误地刺杀了王以哲将军,但其动机还是想营救张学良,因此不能随便牺牲他们。

周恩来毅然决定不避袒护少壮派的嫌疑,把他们送到云阳红军驻地,再转往平津。这些人一走,要替王以哲报仇的人便失去目标,避免了一场东北军内部大规模的自相残杀。

在各方紧张对峙的乱局之中,周恩来的周围就像堆满了炸药,只要稍有一动就会引爆。但他以抗日大局为重,积极在各方之间进行斡旋调停,尽最大可能促成事变的和平解决,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也展现出真正的大智大勇。

后来有人评价,在当时的乱局之中,只有周恩来能处理这么复杂的情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