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是当时对日本的通称。元末明初,日本正处于封建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南朝是指后醍醐天皇在吉野设立的朝廷,北朝则指征夷大将军足利尊氏在京都开设的幕府。除两个对立的朝廷外,各地还有许多割据称雄的地方势力——守护大名。南北朝历经50余年的战乱,在战乱中各大名为了掠夺财富,除互相争战外,还组织武士、浪人和商人,结成武装集团,到中国沿海地区劫掠骚扰,被称作“倭寇”。
明初的倭乱
明朝的倭寇先是侵扰山东,以后渐次南下,经江苏、浙江而达于福建、广东沿海,所在出没无常,忽来忽去,杀伤居民,掠夺财货。
明太祖朱元璋原希望和日本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开展官方贸易,因而屡次遣使至日本,要求禁止倭寇来侵,但这些外交努力均不得结果,此后即一面厉行禁海,不与日本通市,一面在沿海加强设防,建置卫所,修筑城堡,列兵戍守,处处有备。由于明朝加强海防,所以倭寇不敢大肆侵犯。
然而倭寇问题并未彻底解决。永乐十七年,倭寇2000余人攻掠辽东望海埚(距今辽宁金县0里),即被辽东总兵刘荣(即刘江)挥军全部歼灭。因而倭寇大惧,不敢轻易来犯,海上较为平静。
嘉靖倭患
倭寇为患最烈的时候,是在明世宗嘉靖年间。这时倭寇所以能猖獗横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自日本应仁元年起,日本进入了历时百余年的战国时代,并且商业有了很大发展,各诸侯都要求来中国通商,而勘合贸易不能满足其要求,于是就组织武装集团到中国沿海大抢大掠。
中国沿海地区也由于工商业的发达,许多豪族大姓及海商巨贾都私自出海贸易,并且与日本倭寇相勾结。
在走私贸易中,又出现一些亦商亦盗的海盗集团,他们莫不建造巨舰,结穴于海中岛屿,不仅从事武装走私,又兼行劫掠活动,而且勾引倭寇劫掠。
这时明朝的政局已远非明初的情形,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妄求长生,多年不视朝。
又内阁首辅严嵩专政,只知贪权纳贿,使得政治日益腐败,边防松弛不堪。
沿海防倭战船也多年失修,存者仅十之一二。因此,倭寇所至,不能抵御。
嘉靖二年,发生日本争贡事件。
这年日本诸侯大内氏遣贡使宗设率船来宁波,同时日本将军足利氏的管领细川氏也遣贡使宋素卿(流寓日本的华人)率船来宁波。宗设的船先达,宋素卿的船后至。但宋素卿买通宁波市舶司大监赖恩,反得先办手续。
宗设态意追杀对方,而且杀死明朝军官及许多居民,明朝军民不能抵御。这次争贡事件充分说明了明朝海防的废跑及官兵的无能。
事件发生后,明廷认为“倭患起于市舶心,即墨市舶司。寸板不许下海,并停止一切官方贸易。
然而应当罢的不是市触司,而是市帕司的贪污太监,
停止贸易既不能防御倭寇,相反却阻断了正常的贸易,给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的损害。
嘉靖三十二年,倭寇在汪直、徐海等的勾结之下,率战舰数百艘,分路进扰浙东西及江南北,沿海数千里同时告警。当时南京兵部尚书张经奉命讨笼,张经计划调集外地客兵,一举攻灭倭巢。但工部待郎赵文华又疏请祭祀东海海神,以镇服倭寇。
昏聩迷信的明世宗居然接受这一建议,派赵文华到松江祭海,并督察沿海军务。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势益蔓延,流劫数省,并深入内地,攻掠徽州、芜湖、南京,所至掘坟墓,掳妇女,杀掠甚惨。
南京明军与之接战,死者八九百人,此72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13门紧闭,大小官员皆登城守门,倾城百姓也被点上城,虽然倭寇已退走,犹不敢戒严。明朝官吏和官军的腐败无能,于此可见一斑。
戚继光、俞大猷平定倭寇
正当倭寇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时候,明军中有两位抗倭名将出现了,这就是戚继光和俞大猷。他们招募训练新军,依靠人民的支持,终于讨平了倭寇。
嘉靖四十年,倭寇大举侵袭台州,戚继光率军与战,连战皆捷,歼敌2200余人,救回被掳男妇数千名,于是浙东倭寇被平定。随后,戚继光又奉命人闽剿寇。时福建倭寇结大营于宁德的横屿、福清的牛田、兴化(今莆田)的林墩,互为声授。戚继光首先破横屿,又乘胜破牛田,然后袭破林嫩,痛歼倭寇。于是倭寇三大巢穴全部荡平,戚继光班师回浙。
不久,新倭又大量来到福建,攻陷兴化府城,占据平海卫(在兴化城东南临海处)作为巢穴。明廷鉴于情势严重,升副总兵俞大猷为总兵,升参将戚继光为副总兵,驰赴福建救援。在此之前,广东总兵官刘显也已奉命人闽。
嘉靖四十三年,广东倭寇被肃清。至此,东南沿海倭患完全解除,抗倭斗争取得了最后胜利。
明代御倭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倭寇长期侵扰东南沿海一带,使这里的生产事业受到摧残,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莫大损失。平定倭寇之后,东南沿海一带才得安宁,社会生产得以正常进行,同时也为明朝开放海禁创造了条件。
隆庆开关
明朝前期,政府规定除朝贡贸易外,民间不得从事海外贸易。朝贡贸易完全由政府操纵,既不能适应朝贡国的贸易需要,也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国内贸易需求。
因此,虽然明朝政府不断重申禁海之令,但许多朝贡国商人经常违禁与沿海商民交往,福建、广东和江浙等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人也不断与之交易,沿海地区的宁波、泉州、漳州、广州等城市,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不仅外国商人来这些地方贸易,本国商人也群集于此,开展各项商业活动。
明中叶,民间私人海上贸易开始兴盛起来。在民间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欧洲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东来,开始改变明朝对外贸易的格局。
到嘉靖年间,这种私人海上贸易逐渐取代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地位。
隆庆元年,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史称“隆庆开关”。隆庆开关后,原市舶司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接待各国贡舶变成主要接待各国的商舶。
随着海禁的开放,沿海各地的海外贸易活动进人了一个新的时期。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遍及东亚、东南亚各国,尤以日本、昌宋、暹罗、满喇加等地为转口贸易的重要地点。隆庆、万历年间,中国商船在苏门答腊以东的西洋贸易中,十分活跃。
16世纪,中国商人与欧洲商人在太平洋地区的贸易活动,为17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援朝战争
16世纪下半叶,日本已逐渐由纷争割据走向统一。后来,日本关白(宰相)丰臣秀吉战胜其他诸侯,完成了日本的统一。丰臣秀吉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物。他平生有两大愿望:一是统一日本,二是占领朝鲜,吞并明朝。
早在日本天正五年,他就向织田信长提出平定九州后,“进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以为皇国版图。”
日本统一后,丰臣秀吉即开始从事海外扩张,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万历十八年,丰臣秀吉曾致书朝鲜国王李讼,要求假道朝鲜进攻明朝,并要朝鲜国王率兵作为前导。对此,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明朝历来将朝鲜视为关系最密切的属国,所以廷议决定予以援助。这年年底,明朝即派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领援军过鸭绿江。
万历二十一年,在朝鲜军队的配合下,明军进围平壤,打败日本最精锐的小西行长部队,光复平壤。平壤大捷对于战争胜利有决定性意义。
不久,明军与朝鲜军队又收复开城,随后又收复王京及汉江以南千余里的疆土。日军退据金山。
正当胜利之际,明朝兵部尚书石星力主议和,遂与日本和谈,撤兵而归。丰臣秀吉则假意和谈,准备卷土重来。最后明朝上当,遣使至日本,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丰臣秀吉不受,于是和谈破裂。
万历二十五年,丰臣秀吉又发兵14万,再度侵入朝鲜。朝鲜称之为“丁西倭乱”。
明朝再派兵部尚书邢玠率军入朝抵抗。邢玠坐镇王京,在明军与朝鲜军合力打击之下,日军又遭受到很大的挫折。
万历二十六年,丰臣秀吉死,日本军心动摇,中朝军队趁机反攻,日本各军人海逃走,明将陈璘督水师邀击于釜山南海,日军死伤无数,余者狼狈逃去。
在这次海战中,明朝老将邓子龙与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也壮烈栖性。日本侵略朝鲜七年,至此以失败而告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