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苏轼一生中的七个重要女人之五——曹皇后,乌台诗案,救命恩人

曹皇后(1018年—1079年)系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的孙女,出身名门,景祐元年九月(1034年),册为皇后。宋英宗继位,尊为皇太后,垂帘听政十三个月;宋神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曹皇后在中宫之位上坐了28年,待人宽容,办事得体,宫内宫外皆赞她贤良淑德,母仪天下。宋神宗对自己的祖母曹太皇太后也非常尊敬。曹皇后在久卧病床生命垂危之际,对神宗一番教导,救苏轼于危难之间。

01.乌台诗案导火索--《湖州谢上表》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改革,苏轼与变法派政见不合,申请外放。熙宁四年(1071年)任杭州通判,后又分别担任密州、徐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例行公事给皇上

进《

湖州谢上表

》以

谢皇恩,一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在当时,朝廷中的公报是要按期公示的,相当于朝廷中的报纸,所以苏轼的湖州谢上表能被大家所看到。新进”即指新派人物,苏轼公开表达表达自己不愿意与当朝新贵合作的态度,认为新法系“生事”。

02.御史台奸臣,上奏弹劾苏轼

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由于苏轼当时是文坛领袖,苏轼诗词的传播不利于新政推行。

舒亶上表曰:陛下躬履道德;立政造士,以幸天下后世,可谓尧舜之用心矣。轼在此时以垢得之虚名,无用之曲学...,臣独不知陛下何负于天下与轼辈,而轼敢为悖慢无所畏忌以至如是。

另有弹劾奏章也极力诉说苏轼大逆不道“天下之人,仕与不仕,不敢忘其君。而独轼有不必仕则忘其君之意,是废为臣之道。”

御史中丞李定上表说苏轼讥讽朝政,反对新法,无礼于朝,“伏望陛下断自天衷,特行典宪”,苏轼应被斩首。

当时变法可是皇帝大手笔操作国家战略,反对变法就是反对既定国策。神宗及新派人物都极为震怒。七月二十八日,经神宗批示朝廷派吏卒急驰湖州,免去苏轼太守官位,押解回京受审。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监狱,在牢狱中饱受折磨,命悬一线。

03.自感气数已尽,留弟诀别诗

苏轼在狱中由儿子苏迈每日送饭探望,爷俩暗中约定,平常直送蔬菜和肉食,倘若有坏消息才让送鱼。有几天苏迈苏迈因银两用尽,需出京去借,让一远房亲戚帮忙送饭,结果没和亲戚特别交代,亲戚直接送去一条熏鱼,苏轼大吃一惊,心想“吾命休矣”。遂和狱卒商量留两首诀别诗交给自己的弟弟苏辙,告诉苏辙自己一家十口全赖弟弟照顾,愿来世还做手足,给苏辙感动的伏案而泣。

04.正直之臣上奏为轼求情

当然,同时也有多人为苏轼求情。

宰相吴充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

当时已闲居金陵(今南京)的王安石也上书劝说神宗:圣朝不宜诛名士。

苏轼弟弟苏辙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自己愿意还纳一切官位为哥哥赎罪。

05.曹皇后弥留之际,出手相救

当时太皇太后曹氏已经卧病在床,神宗日夜奉侍,老奶奶亲自出面为苏轼求情,和蔼地对孙子宋神宗说:“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回想当年,仁宗得了苏轼、苏辙这一对贤良之才,老奶奶我也跟着高兴,想着是为子孙攒下来两个能做宰相的栋梁之才。这样的人才杀了不很可惜吗?。“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现在我听说苏轼因为写诗正在受审,很可能就是仇人故意中伤,不让宋神宗错杀苏轼,以致破坏中正和平之风。皇帝你也要好好考虑才是。”经奶奶一番教导,宋神宗早已心中有数。

06.苏轼终免一死,呼吸自由空气

元丰二年(1079年)十月,曹皇后病逝,享年六十二岁,追谥号“慈圣光献皇后”。十二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十二月三十日(除夕夜),在狱中度过132天的苏轼被释放。出了监狱大门,他用力深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气,感受了微风吹拂脸庞的感觉,然后又做了一首诗: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曹皇后卧病临终前,与神宗交谈劝诫,借仁宗肯定苏轼之才学,换取苏轼一命,或者至少在挽救苏轼生命中发挥重要作用,才有了苏轼43岁之后的颠沛又不失精彩的人生。

也有了苏轼后来所创作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佳作。

乌台诗案,苏轼免死,当有曹皇后一功!

备注:文中图片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致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