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帽的鱼尾顶与曲瓦顶:《老赵从二郎神花钱谈二郎神三山帽》上篇

三山帽的鱼尾顶与曲瓦顶

从二郎神花钱谈二郎神三山帽上篇

老赵闲聊二郎神花钱艺术图像系列26

老赵花钱艺术图像笔记六十九

作者 老赵

一、二郎神三山帽原版:鱼尾顶

按理说,二郎神的三山帽,是特征非常明显的,前额突起,后两翼高高竖立,形成视觉上的三山。但是事实上,在各类艺术图像视觉表现中,二郎神的三山帽的形态却呈现出了五花八门的样貌。今天我们就来作一番有趣的梳理。

南宋周虎(1170—1231)所撰《清源妙道真君庙碑记》记二郎神头戴三山冠云:

“开禧二年(1206),虏人(指金兵)合诸道兵长驱入寇和州。虎方奉诏守光、楚、剌、和,时虏势孔炽,仓卒战,弗利,城几陷。会虎方梦见一巨人,冠三山冠,衣白袍,谓予曰:‘忠义者,神明所默佑。吾,隋人赵昱也。知子有忠义,以故至此,以助子。当益奋其力,护卫一方民。’虎惊起而叹曰:‘是何神也!岂可爱尺寸肤,不为社稷计?’遂进部下,令于众曰:‘吾奉天子诏,为国家守臣,今虏寇充斥如此,惟有死报国而已,庶上不负天子之付托,幽不负神明之告戒。’达虏合战,鼓噪入城闉,风雾四塞,咫尺弗克辨。未几,像有光烛寨前,奄见一人,跃马持杖,冠袍一如所梦,越官军。风雾寻消,士卒益有生气,殆默佑虎者,虎乃三十三战,王每昭灵,而无一战不克。间有病卒,起呼王即应,而久即报瘳。由是势大振,杀虏骁将以千数,最后射死右帅石矻(缺失一字),虏气沮折,大创引去,和如安,城得全,而江淮无恙,王之功实居多矣。虎戴其靖国功治,佑民力闻,上乞崇徽号貌于和,使其邦世祀于城不忘也。天子曰谕,封护国圣烈昭惠灵显神佑王。龙章赐号,固皆报功。”

在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二郎神(赵煜)的穿关中也是三山帽:“三山帽四花圆领、带、如意(《二郎神醉射锁魔镜》末)。在《西游记》中,二郎神也头戴三山飞凤冠。

二郎神的三山帽,不仅有多款分枝,也有视觉上的不同角度造成的视觉问题。因为绘画也好,造型也罢,空间本身有限,至于花钱本身就更小,三山帽的视觉元素不容易展开,设计者也会形成简慢之心,视觉上容易形成观看障碍。

那么,二郎神三山帽的正版是咋样的呢?我们先来看下三山帽在绘画艺术中的真实呈现细节状态:

明代陆治《二郎神搜山图》卷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由上图二郎神艺术图像细节,我们大致可以明白,二郎神的三山帽的形状,由小冠子外的纱质定型头巾勾勒而成。这个头巾本身就是破额形态,而头巾后面的飞起的高耸两耳,本身就是一个类似中间被劈开的半圆形屏风一样,两侧是向前翻卷的,仿佛安装在头巾后面一样。而上端的最显眼的线形,就跟鱼尾一样。

此三山帽的纱拢状态,也正符合宋代周文璞瞿塘神君歌》中对二郎神相貌的描绘:“黄衫纱帽佳少年。”

光从后靠双耳向两侧斜飞的特点,三山帽的双耳造型,类似汉巾。见下图所示:

大家要明白一个前提,二郎神戴着三山帽,而三山帽却并非只为二郎神一人所戴,也未必一定是因为二郎神戴了才被延伸到其他角色头上。但是二郎神是戴三山帽最著名的一个典型,三山帽都因二郎神所戴而被称为了二郎帽,所以,我们有必要从二郎神的造像视觉呈现上看看这标准的三山帽,正视状态是如何的。

正面看二郎神的原版三山帽,容易产生一个错觉,那就是,假设我们处在三山帽视觉的正面,我们大体是看不到后面两耳侧面的弯曲拢卷的部分。而看成了简明的三山结构形态。

正面看,二郎神原版三山帽,后两耳呈倒八字,向两翼对称斜飞。形态类似鱼尾。

金代二郎神红绿彩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藏

金代红绿彩二郎神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博物馆藏

金代红绿彩二郎神坐像 山西省浮山县博物馆藏

二郎神三山帽款式陶模 网络资料

二郎神三山帽款式 模 网络资料

二郎神三山帽款式 模 网络资料

二郎花钱 吾道鼠藏品

二郎花钱 郭宜岭供图

二郎花钱 陆昕藏品

侧面看,三山帽后耳向前翻卷部分才能呈现

在以下的这些二郎三山帽中,主体还是三山,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头巾后耳两侧翻卷弯曲的侧面的存在,由于空间狭小,设计师就以一根竖线表达弯曲的立面的存在。顽强地在暗示观众,三山帽两耳弯拢的完备形态。

宋代佚名《灌口搜山图》局部 美国罗原觉氏藏

明代陆治《二郎神搜山图》卷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普林斯顿大学藏明代《灌口搜山图》丁野夫款

宋代陶模二郎神

宋代二郎神陶模,网络资料

宋代二郎神陶模,网络资料

宋代陶模二郎神

亳州博物馆藏金代二郎神残件

“二郎出相”榜题铜镜 李宇涛藏品

网络资料

二郎花钱 吾道鼠藏品

二郎花钱 陆昕藏品

田丰藏品

榜题“二郎”花钱 泉水阁藏品

真武二郎香花供养钱 王帆藏品

二郎铜牌 网络资料

二郎花钱 吾道鼠藏品

二郎出巡花钱 心心藏品

二郎花钱 胡坚藏品

二郎花钱 陆昕藏品

思考题1三山帽文官乎,武官乎

你可以这样理解,二郎神正版三山帽子的主体类似一座山,而山后长着一对翅膀,也类似鱼尾。中多破额。这类帽形,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也称为北宋文吏常用头衣。

明韩邦奇撰《苑洛志乐》云:" 祖陈氏之意,谓圜丘玄衣黄绿,背负五星采云,武星冠,文三山冠"。也是说,文官阵营中,头戴的是三山冠。 下图中的红绿彩三山帽文官应该是穿着公服中的官员。可以作为参照。

邯郸杨藏

下图右侧图,为三山帽在非公务状态下休闲燕服中的呈现。安氏磁州窑艺术馆藏红绿彩像。

在宋金时期广泛流传的墓葬孝义砖雕中,男主人公大致分为两种社会层次,一种是社会底层的平民,诸如哭竹的孟宗、卧冰的王祥,他们一般头戴的是不代表身份的随裹软巾,而诸如鸟耕象耘的大舜、奉母的丁兰,怀橘的陆绩,哭荆的田真,则多以某种多少有身份的角色出现,头戴冠帽,当然其中也有随从吏员的身份存在,总之都是官身,有着不同于白身平民的身份。而所戴的冠帽,也正是我们所说的二郎神的鱼尾顶三山帽。

崔孝芬事婶如母

山西博物院藏金代孝义砖 乐艺会资料

董永遇仙

山西博物院藏金代孝义砖 乐艺会资料

刘明达卖子行孝

山西博物院藏金代孝义砖 乐艺会资料

刘殷泽中哭堇

山西博物院藏金代孝义砖 乐艺会资料

舜耕历山

山西博物院藏金代孝义砖 乐艺会资料

曾参啮指痛心

山西博物院藏金代孝义砖 乐艺会资料

田真哭荆

山西博物院藏金代孝义砖 乐艺会资料

丁兰刻木奉亲

上述阐述了二郎神正版三山帽在宋金文官官吏中的视觉应用,但是二郎神三山帽不仅限于文官,也应用于武将。

下图同样是山西博物院藏金代孝义陶塑系列中的一品,其中陆绩怀橘遗亲中的袁术造型,浑身披挂武将打扮,头上戴的也是二郎神的正版破额三山帽。怪不得元代郭汪在《送友人从军》诗中说到," 七星战袍衬金甲,三山尖帽飘猩红。"因为武将披挂的时候,头上可以戴三山尖帽。而二郎神也正是武将属性。

山西博物院藏金代孝义砖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在二郎神身边有一个侍卫郭押直,武装警卫,帮助灭妖,最后被宋廷封了侯。他的打扮就是武将。而他的帽式,一般也就是三山帽。在二郎神花钱中,二郎神的三山帽是啥样,他就是啥样。其中也不乏鱼尾顶三山帽的呈现。

七圣刀花钱第二品 陆昕藏品

二郎花钱中的 郭压直 吾道鼠藏品

二郎花钱中的 郭压直 陆昕藏品

南宋 《道子墨宝》搜山图卷图中的郭压直

下图中的两员神灵武将,分别是明代毗卢寺水陆壁画中的神将与关平。他们的冠帽都是束红抹额的破额鱼尾顶三山帽。

明代毗卢寺水陆壁画中的神将的三山帽

下图为明代新绛稷益庙壁画中的关圣随从武将。也是鱼尾顶三山帽。

可见二郎神正版三山帽文武兼容,在当时具备着很大的广泛性。是一种代表官家身份的极为受欢迎的头衣服饰。一直从宋代延续到了明代,至少继续存活在明代的神灵世界之中。

二、二郎神三山帽新款:曲瓦顶

在二郎神三山帽中,有一种乍一看与上述原版鱼尾顶造型一样,其实存在重大变化的造型新态:后耳类似卷曲的凹顶瓦片。就跟丹书铁券造型一样。正面看上去,可以看到顶部呈向下凹陷的轮廓线,而两侧的尖端,也一样向两侧翘起,所以与裹巾的主屋部分依然呈有三山之态。假设我们从上俯视,帽后之耳事实上呈半围筒状,而一旦侧视,也会呈现三山之两耳对称向前齐飞的错觉。

钱镠受赐“金书铁券”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网络资料

原版三山帽与新款三山帽相比,就比如,原版三山帽是山后长两个对称的斜飞翅膀,而新款三山帽则是山被一个屏风半包围了。而这个屏风两端翘起。

两者的区别,我手绘了一个简明的对比图,供大家参考,简单来说,原版三山帽,顶部类似鱼尾,新款三山帽,顶部类似曲瓦

下面是两款金代红绿彩二郎神新款曲瓦顶三山帽的形态:

金代红绿彩二郎神仁克川资料

网络资料

金代二郎神式样红绿彩

三山帽(摘自《三才图会》

下图为明代《二郎宝卷》中坐宝座的二郎神。

明代毗卢寺中清原真君

明代公主寺壁画中的清原真君

明万历 监门清源妙道真君

清康熙年间河西水陆画

監門清源妙道真君水陆画,清和硕庄亲王铭

清 监门清源妙道真君

二郎花钱 吾道鼠藏品

二郎花钱 胡坚藏品

明代二郎神铜造像 网络资料

明代二郎神铜像 佛像雕塑兄 网络图片

《封神演义》连环画中的二郎神

思考题2扇云冠与三山帽

由于二郎神本身是道教神灵的属性,所以道教中也存在三山冠之制。由于这类曲瓦顶的三山帽,主体是扇形,所以也可能就是道教冠服中所称的“扇云冠”,因为扇云冠就是二郎神所戴,《封神演义》中,杨戬在初次登场的时候书中描述说:“ 这道人带扇云冠,穿水合服,腰束丝绦,脚登麻鞋,……子牙大喜。见杨戬超群出类。”

扇云冠不仅是二郎神的冠服,也是马善的冠服。而马善乃是以华光马元帅为蓝本塑造的角色,而华光马元帅就是 与二郎神外形一样,经常混淆的三眼年轻大神。其形象则为:“ 戴一顶扇云冠,光芒四射;黄花袍,紫气盘旋;银叶甲,辉煌灿烂;三股绦,身后交加;白龙马追风赶日;杵臼鎗大蟒顽蛇。”

下图为华光的冠式,基本就是二郎神三山帽新款的曲瓦顶式。

思考题3:关平的曲瓦顶三山帽

之前我们也阐述过,二郎神在宋金时期不仅被封王侯,具有了尊贵身份,同时又是少年英俊的典型,还有宗教神灵的身份, 也是英武武将的属性,他的三山帽的属性也由此得到延展。比如同为曲瓦顶三山帽的华光,既是道教大神,也是神将,自然有武将的属性。同样,曲瓦顶三山帽也广泛存在于尤其是明代的武将艺术造型之中。比如关平。虽然前文我们也曾经例举过关平在明代毗卢寺壁画中也曾经戴过鱼尾顶三山帽,但是关平在文物中的三山帽,还是以曲瓦顶为多见。由此也可以明白,在明代的神灵穿戴世界中,鱼尾顶与曲瓦顶都是三山帽的某种款式。

在杂剧穿关仪轨中,关平的标准打扮就是三山帽。

三山帽膝襕曳撒、袍、项帕、直缠、搭膊、带、带剑、三髭髯(《莽张飞大闹石榴园》末、《寿亭侯怒斩关平》末)

而关平的造像中,曲瓦顶三山帽也是其头衣的常见标配。见下图所示:

古泉园地资料

网络资料

放置在碑林石刻艺术室中的关平、周仓二立像,注解为“年代:清,收集地:富平县宫里乡”。《富平县志》记载, 富平县宫里镇素有“石刻之乡”之称。二像原在富平县宫里镇涧头堡关羽庙。为清光绪三十年由当地石刻高人赵致祺、仇智林等雕刻。刻有关羽坐像和周仓、关平立像。1961年二立像运藏碑林博物馆。

碑林关平造像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其实,之前我们也阐述过,二郎神原版鱼尾顶三山帽中,就有武将的应用,在曲瓦顶三山帽中,自然也有关平这样武将的应用,因为二郎神终究是武将的属性。尤其是年轻武将小生的代表。而曲瓦顶三山帽在武将头上的应用也不限于二郎神、关平。

下图为明代新绛稷益庙壁画中的关圣众人。除了关平头上是曲瓦顶三山帽之外,还有随从中的红袍神将也同样头戴曲瓦顶三山帽。

关平

神将

二郎神花钱中的随从,武将郭押直的冠帽一般是选择与主公一样的款式,二郎神鱼尾顶,他就鱼尾顶,而一旦二郎神曲瓦顶,他也就曲瓦顶。所以,作为武将的郭押直,也有曲瓦顶三山帽的呈现:

明代郑重绘《搜山图》手卷,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胡坚藏品

同样,清代如莲居士《说唐三传》中的薛丁山头戴的就是三山帽:

蛟儿在里面看见,欲要自尽。有丁山灵魂,头戴三山帽,身穿白月袍,叫声:“孙儿,闭了眼,救你出去“。

三山帽在武将中的广泛应用也反映在戏剧中。下面我们例举几例元明杂剧中武将的穿关打扮的三山帽例子。其中采用了谢东风整理的元明杂剧资料,特此鸣谢。

比如杨景

三山帽、玉色蟒衣曳撒、玉色袍、项帕、直缠、搭膊、带、带剑、三髭髯(《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正末、《杨六郎调兵破天阵》正末)

比如赵云:

三山帽、蟒衣曳撒、袍、项帕、直缠、搭膊、带、带剑、三髭髯(《阳平关五马破曹》末、《走凤雏庞掠四郡》末)

比如李密:

三山帽、蟒衣曳撒、袍、项帕、直缠、搭膊、带、带剑、三髭髯(《魏征改诏风云会》末、《长安城四马投唐》末)。

比如伍子胥:

三山帽玉色蟒衣曳撒、玉色袍、项帕、直缠、搭膊、带、带剑、三髭髯(《十八国临潼斗宝》正末)

比如齐天大圣和通天大圣:

三山帽、爽儿脸、锦袄、如意裙、项帕、直缠、搭膊、腿绷护膝、布袜、八答鞋、蓝绢裤、镯环、爽扇(《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末)

思考题4:八字攒顶曲瓦顶三山帽

二郎神主题花钱 玄商拍品资料

以上花钱上的二郎神的三山帽,虽然大致也还是属于曲瓦顶的范畴,但是本款三山帽的顶部既不是鱼尾顶的倒八字,也不是常见曲瓦顶的下凹顶,而是呈现出了一种奇特的八字攒顶。大概更加符合明代诗歌中所说的武将的三山尖帽飘猩红”的尖顶了。这种形制,在辽金铜人中也有对应的呈现:

私人藏品

思考题5:三山帽与太监帽

在二郎神三山帽新款的曲瓦顶式样中,大家经常说到的一个点,就是说三山帽是太监帽,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第一,这不是说的三山帽的第一类的鱼尾顶的正版形态,而是第二类曲瓦顶新款的异态,因为光从帽子的后靠与主体的结构上看,曲瓦顶的三山帽也的确类似明代的中官帽。见下图所示:

下图为明代靖江王陵之怀顺王陵陪葬俑 潘宁拍摄。

明代太监中官帽,也确有三山帽之名。所以《金瓶梅词话》第70回才有太监三山帽的描写:“未毕,只见一个太监,身穿大红蟒衣,头戴三山帽,脚下粉底皂靴,纵御街定声叫道:‘西门大人,请了。’”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四十六回才去描写作为内使的三宝太监说:(郑和)头上戴一顶嵌金三山帽,身上穿一领簇锦蟒龙袍”。

但是,中官帽之所以成为三山之制,背后也是有原因的。洪武三年,改定内使品秩,太祖十分重视内官的品级与服饰的区别。还特别嘱咐内使中没有品级的人,不要戴与有品级内官一样的帽子。以示分别。这个时期,内官的帽子大多是乌纱帽形态。

到了洪武十九年,才有了内使帽、休仪三山帽的创制。

《古今事物考》卷六“中官帽”条载:

国朝初,以圆帽为太平帽,至洪武十九年始创制其样,休仪三山之帽......曰内使帽,是帽原于高丽未服,高庙遣一细作瞷其王之冠,制而为之,遂命内侍皆冠之。因使者谓曰:汝主之冠与朕此内臣同,今此曹日供使令之役于朕,而汝主乃欲崛强不服朕耶?使者归言之,遂降 。”

《七修类稿·卷十三·国事类》“内官冠帽”条载:

“今太监之冠帽,即高丽王之制也。闻国初,高丽未服,太祖令内侍戴之。而给于使令于高丽使者之前,使归,举国降”。

这两个文史资料,是说,洪武十九年创制的内官的休仪三山帽,是提前模拟了高丽王的帽形,给内监抢先戴了,然后由此给前来的高丽使者一个下马威,你们大王的帽子既然与我们的内官一样,这是天意,说明你们大王和我们的中官一样,都是服侍明朝天子的。还不赶紧归顺?

这种说法固然有演义的成分,但是我们大致也可以与真实的历史关联起来观察,第一,洪武十九年之前内官多为乌纱帽,而十九年之后有了内官的三山帽,这是一个历史分界线。第二,内官的休仪三山帽必然与高丽王或者类似王侯的某种帽子形态也很形似,否则这两则史料的说法,就算是戏说,也失去了哪怕是戏说的前提,而站不住脚了。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大致可以获得以下认识:

1、明代太监的三山帽是三山帽的新款曲瓦顶式样,而不是鱼尾顶的原版,是二郎神三山帽的一种演变体。出使明朝的朝鲜陪臣赵宪,归国后曾经上奏奏疏,请求仿效大明礼仪。这些奏疏被编入《东还封事》中,其中提到”宦者之巾,竹结布裹,形如帽子。有职者有檐,自顶后上起,高于帽一寸,形如立瓦然。“

赵宪把自己亲眼看见的明代有品级的宦官的帽子称为立瓦,是强调其竖立的状态,而我们称之为曲瓦,则强调两侧有翻卷的状态,正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有种说法,明代太监的三山帽也叫刚叉帽,就是因为两侧竖起类似叉子。

在杂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中也有钢叉帽穿关的存在。”右躲:双檐钢叉帽、补子贴里、比甲、峦带(銮带)(《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净),这里的钢叉帽既然称为双檐,大致我们也可以领会到,曲瓦顶的双斜之制,正是因为中间的帽屋顶外加双檐,才构成了钢叉之形,也就是俗称的三山之形。

杂剧《十探子大闹延安府》的葛彪的打扮也是双檐钢叉帽。

2、明代太监的三山帽不是自来就有的,是洪武十九年才创制的。我们可以从金代红绿彩二郎神的曲瓦顶的三山帽上、从金代戏曲砖雕上的副末角色装扮的三山帽、宋代陶模上蹴鞠人物的曲瓦顶三山帽、宋金花钱上的曲瓦顶三山帽、辽金铜人偷上的曲瓦顶三山帽上得知,在洪武十九年之前,曲瓦顶的三山帽已经成型流行(见下图所示)。所以,明代的太监的三山帽,只是对前代帽制、贵人帽制的一种模拟。这是源流因果,不能倒置。所以,不是三山帽是太监帽,而是太监帽是三山帽。三山帽有很多种,太监帽只是对其中一种的模拟,就是对三山帽曲瓦顶 新款的一种变异,一种模拟。

金代红绿彩二郎神

山西稷县出土金代杂剧副末砖雕

宋代陶模上的蹴鞠 开封大学大观博物馆藏

胡坚藏品

胡坚藏品

辽金铜人的曲瓦三山帽1

辽金铜人的曲瓦三山帽2

辽金铜人的曲瓦三山帽3

3、明代太监的三山帽既然与藩属的王帽可以比附。那么,这种三山帽类似王侯之帽的观念是哪里来的呢?是不是就是从宋代以来二郎神本身作为朝廷所封的王侯地位,以及社会上流传的天神后裔的身份所呈现的呢?值得关注。至少,上述阐述中我们也已经知道,在宋金时期,不仅文官帽式中有三山帽,武将中也有三山帽,三山帽至少已经是官方公人的一种普遍服饰。

何况,同样在明代,作为藩王的秦王朱诚泳,在墓葬中的造型,也同样戴着某种款式的曲瓦顶三山帽,可见,所谓明代中官的三山休仪帽,模拟高丽王的说法,也并非完全没有逻辑,而是具备了一定的现实观察基础。见下图所示:

秦王朱诚泳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乐艺会资料

巧了,除了明代秦王戴有曲瓦顶的三山帽,还有另一个秦王也戴过三山帽,明代诸圣邻大唐秦王词话》中多处都描绘了秦王李世民的冠帽,都是三山帽。

秦王分付众总管云:“俱要三山帽,淡红袍,灵球马,定唐刀,俱摆半朝銮驾。李密迎接之时,逐人羞责他一番过去。”众总管说:“臣等怎敢与主公一般冠服?”秦王说:“我有令旨不妨!”众将一齐叩头谢恩。

看秦王怎生打扮?三山帽嵌几行金线,淡红袍织云汉飞龙。

那秦王全装披挂,端的是帝王气象:戴一顶龙口嵌夜明珠,紫金镶三山帽,穿一领绣飞龙五彩云天鹅绒淡红袍。

认得是唐家二太子。秦王三山帽,淡红袍,灵毬马,定唐刀。

在《大唐秦王词话 》中,秦王一出来,就戴三山帽,而且有的镶紫金,有的嵌金线,当秦王要众总管都戴三山帽去营造威风压李密一头的时候,众总管都很惶恐,说,我们怎么敢戴主公您一样的冠服?可见,在这里,三山帽不是一般人可以佩戴的,而是亲王这样的王侯亲贵才可以佩戴。那么,刊行约在万历天启年间的《大唐秦王词话》中所描绘的亲王三山帽,是不是作者依据当时秦王的冠服而做的合理想象呢?明代的秦王朱诚泳生于天顺二年(1458)。

在三山冠比照为王侯之冠的方面也有史料参证。清道光十二年(1832)福建周凯撰《厦门志》卷8《占城》:“洪武时,封为占城王(成化中为 交址所破)。其候,热不霜雪;禾稻甚薄,地不产茶。其俗:果于战,尚释教。王冠,三山冠。王冠的三山之形从汉代画像砖上的东王公冠帽、以及表现会见西王母的周天子的头上,就已经呈现了。东西方对于王冠的三山之形也有惊人的默契。这里就不多扯了。

明朝藩王墓葬出土陪葬俑多处,其中不乏曲瓦顶的仪仗俑,我们选取若干作为参照资料,以下图像均为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1、益藩王墓

《流光溢彩一一大明益藩王族珍宝展》泉州市博物馆特展

2、西安市博物馆藏明代开阳王仪卫俑

3、陕西历史博物馆:明秦简王仪仗俑

4、四川博物馆藏明代蜀悼庄王仪仗

有一个问题,上述明代藩王墓葬中的这些头戴曲瓦三山帽的都是王府内官吗?其实也未必。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上述的这些曲瓦三山帽也有不同的亚版本,有的前带破额,有的屋顶圆形,有的屋顶尖顶,不一而足。而且,同样是执仪仗角色,在山东省博物馆藏明代鲁荒王仪仗中,这些带三山帽的侍从,却破天荒地戴上了鱼尾顶的正版三山帽。见下图所示:

5、山东省博物馆明代鲁荒王仪仗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由此可见,三山帽的时代划分也是相对的,情形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不仅鱼尾顶的三山帽与曲瓦顶的三山帽大致有时代的分界,演进的大框架,而且,这两者至少在明代公务杂役层面也是可以互相通用,这大概是鱼尾顶三山帽在宋代公务员中使用的延伸其中的曲瓦顶三山帽不仅被明代藩王所采纳,也是中国文人或许在想象中的高丽王的头衣,并从而被模拟到了洪武十九年改制的内官帽式之中,而成了有品级的太监之帽。

(未完待续)

原创版权,违者必究

欢迎转发

谢绝不经同意擅自拷贝图文至自己公微号发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