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土耳其在数百年的时间里不断开疆扩土,攻陷拜占庭,兵临维也纳,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使整个欧洲为之颤抖。
然而盛极必衰,从18世纪起,奥斯曼土耳其就不断走下坡路,被欧洲人称为“西亚病夫”,行将灭亡的时候,他最后一次雄起,在达达尼尔战役中硬扛50万英法联军。
此战中崭露头角的凯末尔,日后成为现代土耳其的国父,可以说这场战役孕育了国家的新生。
一战的次战场
20世纪初,英、法、俄三国协约与德、意、奥三国同盟展开了各种明争暗斗,最终于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其实三国协议、三国同盟只是主要国家,随着战争爆发,陆续有国家加入战局,比如中国北洋政府就加入了协约国,而奥斯曼土耳其则加入了同盟国。
土耳其加入同盟国的原因并不复杂:
首先是与俄国的矛盾,从彼得大帝开始,俄国为了打开黑海出海口,向土耳其发动了五次大规模战争,夺取了大片领土,两国结下了血海深仇;
其次是与英国的矛盾,英国为了维持自己的海上霸权,通过克里米亚战争后的《巴黎和约》,控制了黑海海峡的通航权,连土耳其本国军舰都不能通过;
再次是与塞尔维亚的矛盾,19世纪以来,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兴起,想在巴尔干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侵犯到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的利益。
因此当时实际掌权的青年土耳其党人,选择站在新兴的德国一边,通过战争红利为国家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
一战欧洲战场打响后不久,双方就陷入堑壕战的胶着状态,英国试图凭借海上优势,开辟第二战场,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把目光投向了土耳其。
拿下土耳其这个战略要地,然后将埃及、马耳他、直布罗陀连成一线,对同盟国从两面夹击升级为三面包围,可以直接威胁实力最弱的奥匈帝国,从而加快战争胜利的进程。
特别是1914年底,德军在东线大胜,俄军丧师失地,土耳其趁机向俄国宣战,导致战争形势发生变化,英法面临巨大的压力,急于扳回一城。
尽管当时英国内阁有争议,但丘吉尔拍胸脯保证说,只需要海军单独出动就能搞定土耳其,于是作战计划就在匆忙中上马了。
达达尼尔海战
达达尼尔海峡位于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之间,是控制地中海和黑海的交通要道,海峡最窄处只有1.3公里,风急浪高,北面的加里波利半岛遍布山地丘陵,易守难攻。
土耳其海军聊胜于无,因此在加里波利半岛上部署了大量岸防炮,附近还有布雷艇布下水雷,以保卫达达尼尔海峡的安全。
英法联合舰队共计16艘战列舰、20艘驱逐舰和30艘其它辅助船只,浩浩荡荡地开到土耳其外海,1915年2月19日,大口径舰炮向土耳其阵地发起狂轰滥炸,陆战队一度登陆占领了一些炮位。
正当此时,海峡上刮起大风,卷起两米高的海浪,严重干扰了英法舰队的行动,他们被迫退出海峡,休整了5天时间。
土耳其抓住有利时机,收复炮位,并在德国顾问的建议下,紧急向加里波利半岛增调部队,修筑工事,做好防御准备,尤其是加强了炮兵力量。
2月25日,英法舰队重整旗鼓,开始炮击,派出扫雷部队清除海峡中的水雷,为后续行动扫清障碍,土耳其的隐蔽炮位突然开火,对扫雷部队进行还击,再次迫使他们退出海峡。
之后英法舰队又组织了5次进攻,但都没有取得预期战果,而因为扫雷部队行动受到干扰,使得土耳其布雷艇可以继续布雷。
3月18日,英法舰队在丘吉尔的命令下仓促应战,返航途中,有2艘英国战列舰、1艘法国战列舰触雷沉没,另有多艘军舰重伤或搁浅。在这种情况下,舰队已无力再战,只好静静等待陆军部队赶来支援,一场更大规模的战役即将打响。
加里波利登陆战
4月23日,英国上将汉密尔顿率领第一批协约国陆军七万八千人赶到,这支部队由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廓尔喀士兵组成,准备一举夺取加里波利半岛。
土耳其对这场关乎国运的战役也相当重视,调集了第五集团军八万五千人的部队,他们是德国顾问一手训练出来的新军,战斗力不俗,并由顾问团团长冯·赞德尔斯亲自上阵指挥。
冯·赞德尔斯指挥土军在加里波利半岛上修筑了坚固的防线,按德军标准组成一个纵深防御体系,居高临下,只等着对手来送死。
相比之下,汉密尔顿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对土军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手上只有一份过时的土耳其操典和作战地图,后勤补给也是一塌糊涂,甚至要临时从埃及征调骡马。
汉密尔顿兵分四路发起总攻,主要两路是在半岛南部登陆的英军,和在半岛北部登陆的澳新联军,一开始英军凭借海军火力优势顺利登陆,但因组织混乱,给了土军反应的时间,被挡在了滩头阵地上。
澳新联军为了达到奇袭的效果,选择在夜间行动,结果不熟悉地形,把登陆地点搞错了,这里地形狭窄,两边都是悬崖,根本无法有效展开。
土军第19师师长凯末尔,得到战报后急行军赶到,当时的情况千钧一发,澳新联军正在向高地上攀爬,凯末尔的部队立即开火,澳新联军被压得抬不起头来,挤在狭窄的海滩上,损失惨重。
冯·赞德尔斯见协约国军队受挫,下令全线反攻,试图把对手赶下大海,但遭到顽强阻击,土军后撤,协约国再反攻,双方反复拉锯,爆发了激烈的白刃战,仍然难分胜负。
原本被英国寄予厚望的奇袭,最后又变成了西线的拉锯战,双方继续添油,各自陆续增兵到约五十万人,在这片狭窄的半岛上厮杀。
8月6日,战场继续扩大,一支英军在斯托普福德将军的率领下,在更靠北的苏夫拉湾登陆,土军在这里的防守比较薄弱,英军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然而他们行动迟缓,没有及时占领制高点。
冯·赞德尔斯调两万土耳其军队赶赴苏夫拉湾,在萨里巴依尔山上抢筑了临时阵地,凯末尔再次临危受命,挡住了英军的这波攻势。
冬季来临以后,天上先是下起大雨,然后是雨夹雪、大雪,污泥填满了战壕,疫病流行,成千上万的士兵冻死冻伤病死,士气低落,越来越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英国国防大臣到前线视察后,不得不决定撤军,相比战斗时的窝囊,撤退行动进行得有条不紊,土军甚至都没有觉察到,虽然双方在战术上打了个平手,但从战略上来说,土耳其获得了最终胜利。
一战结束后,土耳其作为战败国,受到了英法的打压,但正是凭借达达尼尔战役的胜利,保持了国家主体部分的基本完整。
此战中表现抢眼的凯末尔,在战后领导了土耳其独立运动,打败英法支持下的希腊干涉军,然后他废黜苏丹,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掀开了民族历史上新的一页。
参考资料
张超.《加里波利战役回顾与启示》.军事历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