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锦江创始人董竹君监狱纪实:半年头白,全靠鲁迅的一句话活着

从洋车夫的女儿到青楼的卖唱女,从督军的夫人到离异女性再到锦江饭店的创始人,董竹君的一生充斥着许多变故。

到了晚年的时候,这位60多岁的老人还无法保持生活的平等。

不幸含冤入狱、又被施加诸多酷刑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她的头发尽数花白。

为了能活着度过这段艰难时光,她不断给自己做心理建设。日日夜夜里,总能听到她重复念着一句话。那就是鲁迅所说的“敌人要你死,你偏不死。”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董竹君的破碎婚姻

1900年2月,上海贫民窟一个洋车夫的家里迎来了一个新生命。她就是刚刚出生的董竹君。

董竹君出生这一年,中国并不太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之后,华夏大地又被卷入战乱。等到《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更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遇了空前沉重的灾难。

董竹君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逐渐长大。

董竹君的父亲是一位黄包车车夫,母亲则是一名女佣。在成长的过程中,董竹君充分见证了生存的艰辛。

在父亲还没患上伤寒病之前,作为他疼爱的女儿,董竹君被赋予了读书改变命运的殷切盼望,但等到父亲病重、家里断了重要的经济来源之后,董竹君就不得不跳出正常的轨道,而走向到青楼长三堂子卖唱的新路途。

此时,董竹君年仅13岁。

13岁的董竹君进入青楼后,凭着一条好嗓子,逐渐成了长三堂子里的招牌。在这之后,她的生活条件好了起来,但长三堂子在她心里依旧是那个急欲挣脱的“人间地狱”。

在董竹君看来,自由与独立才是人生永恒的财富,而这种财富,显然是长三堂子不能给予她的。

她没有被当下的享乐所迷惑,一心只想着尽快逃离,而革命党人夏之时的到来,更是加速了她逃离的行动。

董竹君14岁时,在长三堂子里发现了一群异样的客人。他们来到这里,为的不是狎妓,不是听曲,而是商议国事,策划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

他们来的次数多了,董竹君也就避不可免地记住了他们的样子。

其中,同盟会将领、四川副都督夏之时,更是给董竹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们成为了恋人。

董竹君拒绝了夏之时为她赎身的提议,而是用自己的方法,赌上自己的命,甩开了看管她的大汉,连夜逃出了青楼。她之所以有这样的坚持,是因为她希望在这段感情里,她与夏之时是平等的关系。

否则,一旦夏之时为她赎身,她就成了被“买来的东西”,“天然”地会成了弱势的一方。这是向往独立、平等的董竹君所不能忍受的。但董竹君不知道的是,即便如此,待她与夏之时结婚后,她还是被视作为软弱可欺之人。

董竹君与夏之时成婚时,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就是她要重新回去念书。那时他们已经一同逃亡到了日本。起初,夏之时支持了她的求学,但后来,夏之时怀揣着担忧她移情他人的紧张的心情,制止了她的外出。

董竹君为使丈夫安心,也妥协地接受了五位家庭教师的教导,在家里上起了课。

但这样的妥协并不能使夏之时安心,哪怕后来他们接连生下了4个女儿,哪怕十几年的光阴过去,夏之时也始终抱有这种恐慌,并以强烈的掌控欲,监视着她的一举一动。

到了后来,甚至到了董竹君收到一封大女儿钢琴老师寄来的问候信,都要遭夏之时家暴的地步。

在夏之时举起菜刀又被正好上门拜访的侄子拦下之后,董竹君也心灰意冷。

她意识到自己无法改变夏之时的想法,便只好从这桩婚姻中挣脱出去,去争取独自站立的机会。

就这样,董竹君开始朝着女强人的方向发展。

董竹君的锦江饭店

董竹君与夏之时分居5年后,终于成功离婚,与他摆脱了夫妻关系。

在这之后,努力创业、培养4个女儿上大学成了她最大的追求。

起初,她拿出所有积蓄,办起了一个小规模的群益纱管厂,但就在工厂步入正轨后,一场战乱,让她所有的投入付诸东流。

幸好,在这艰难时刻,董竹君得到了一位四川商人的资助,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就这样,锦江川菜馆、锦江茶室陆续在董竹君的手上开设了起来。而这期间,她还为掩护资助中国共产党的地下活动做了大量的工作。

上海解放之后,在上海市公安局和市委的指示下,董竹君以这两家店的人员为班底,创立了锦江饭店。

锦江饭店也成了上海第一家国宾馆,在日后陆续接待了100多个国家的近300位元首和政府首脑,很快便享誉海内外。

后来,为报效国家,董竹君把自己16年来赚到的15万美元和自己名下的花园住宅尽数捐献给了国家。

董竹君的监狱纪实

然而,在特殊的年月里,董竹君的这些付出均被无视。1967年,一群人突然闯入董竹君的住宅,把已经60多岁的她押进了监狱。

董竹君不清楚自己犯了什么罪,但她被逼着交代“犯罪的事实”。

看守她的人接到上级的命令,勒令她在狱中回溯自己的一生。她被要求从有记忆开始写到入狱为止,系统地回忆自己以往走过的道路。

同样的材料,董竹君写了好几次。每当其被“驳回”之时,董竹君心里的迷茫与苦痛就更深一层。

期间,体弱多病的董竹君还遭到了一次次殴打,但“活着出狱”的念头,支撑着她不倒下。

在监狱里的每一天,她都会默念鲁迅说过的一句话,那就是“敌人要你死,你偏不死”。这句话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撑,让她得以闯过那段最艰难的岁月,等到多年后国家的平反。

董竹君对鲁迅十分推崇。

在很早的时候,鲁迅到一所暑期学校演讲,董竹君就带着四个女儿坐到最后一排,哪怕是听不懂,也要在这种“进步思想的氛围里”受到熏陶。

到了含冤入狱之后,董竹君也拿鲁迅的话来勉励自己,让自己在精神上不至于陷入崩溃。入狱半年后,在狱卒的磋磨下,董竹君半年便白了头。

但她还是不甘心以“罪人”的身份走向生命的终点,因此,为了达到“偏不死”的目的,她在狱中开始了最大限度的规律的生活。

董竹君规定自己每天必须刷两遍马桶,始终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除此之外,在狭小的只有三平方米的号子里,她还开始了来回小跑,这对她缓解肌肉僵硬、提高精气神有很大的帮助。

董竹君还在枕头底下藏了一块肥皂,每天晚上睡觉前,她总会把它拿出来闻一闻,这样一来,她就能“带着香味入睡”,这是她当时唯一能够愉悦自己的方式。

董竹君70岁的生日,也是在狱中度过。她对自己的生日祝福是“要像青松一样不惧风雪”,而她新一年的目标也是“敌人要你死,你偏不死”。

1972年,因为病情加重,72岁的董竹君得到保释,得以回家疗养。一年后,她被无罪释放,终于重新恢复了自由。

但她真正摆脱束缚,是在1979年得到平反之后。在这之后,这位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老人,开始利用曾经被逼写下的材料,开始续写自己的回忆录,也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我的一个世纪》。

1997年,97岁的董竹君在北京逝世,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

小结:

董竹君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传奇的一生。哪怕晚年含冤入狱,她也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反而日日念着鲁迅的那句话,不断给自己加强心理建设,最终活着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等到了被平反的一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