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汉十五年,他其实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神似穿越者的改革,即“复古改制”,这也是一条通往乌托邦的不归路,正是他孜孜不倦的推动他的改革,最终导致帝国大乱,自己覆亡的悲惨下场。#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演员”王莽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从后世来看,王莽在篡汉之前的半生一直在演戏,而且他绝对是一个影帝级别的“演员”,因为他的演技不仅征服了文武官员,更征服了广大百姓,所以称他是影帝一点也不为过,那么他是如何演的呢?
从王莽出现在汉朝政坛开始,他就一直保持着清廉简朴的生活作风,尽管家中有着显赫权势,本人也受到太皇太后和汉成帝的宠信,但他从不随波逐流,而是依照儒家的精神而行。如他所需物品皆是亲自从市场购买,从不贪污受贿,更不挪用公款。其衣食住行都很简陋,也从不主动豢养歌姬,更不像其他贵族一样无休止的纳妾,这一点他那为数不多的几个孩子就能看出。
这足以证明王莽清贫乐道,是儒家所推崇的“富而好礼之君子”。
王莽无论做到什么官职,他都忠于职守,遵守法度。如他的亲戚淳于长长期与他人妻子私通,更写下污言秽语之信骚扰侮辱许废后,王莽秉承着“公不敢私”的精神挺身而出,将这位亲戚送入大狱。再如其长子王宇因参与卫氏之乱,王莽果断杀子,太皇太后王政君高度赞扬其“不以骨肉私情伤害君臣之大义”。
这是堪比圣人周公诛杀谋大逆作祸乱的管、蔡、季子鸩杀叔牙一样的壮举,这岂不是周公在世吗?
高昌侯董宏妄图根据“母以子贵”的道理,建议给傅太后和丁姬上尊号,这样一来实际上相当于汉哀帝继承的是定陶恭王的帝位,这就造成两个皇统,以致哀帝之位名不正,言不顺。这时候又是王莽不顾个人安危坚决维护一统,以定大纲。
这正是儒家经典《诗经》中记载的不欺辱弱者,不畏惧强暴者的君子之形象。
王莽从政多年,为汉帝国推荐了大批贤良之臣,又迎立了中山王为帝,为风雨飘摇的帝国找到了新的领袖。但是这位社稷之臣却一而再,再而三拒绝皇帝的封赏。甚至封其为“安汉公”后的领地也被其全部捐给国家。
这不仅证明王莽是一个“知人则哲”的皋陶式大儒,更是一位《论语》中“礼让为国”的贤者。
王莽在“迫不得已”之下最终接受了“安汉公”之爵,但他仍守克己复礼之道。他自己节约为天下先,纠正朝中的奢靡之风,还将自己的财产广泛施舍行善,为朝臣们作出表率。而且王莽为官期间,日夜不敢懈怠,无论多大官职皆可求见,极尽可能做到尽心尽责。
这也可证明王莽是一个忠于职守,“好学乐道,志不在安饱”的儒学大家。
那么,这样一个貌似大忠之人又怎样走上皇帝这条不归路的呢?
所谓“禅让”
随着王莽在民间的威信越来越高,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朝臣们都一致认为王莽制礼作乐使得天下太平,功盖伊周,受封“安汉公”之位不足以表彰其功绩,于是纷纷要求对其加“九锡之赏”,但王莽还是几次三番流着泪推辞,认为四海归心,外邦臣服皆归功于太皇太后和皇帝,此赏万万不敢接受。
王政君听了王莽这番说辞颇受感动,遂强令王莽受之,王莽这才在半推半就惺惺作态中接受了“九锡”之礼。
王莽恐怕到死也不知道,自己被授“九锡”成为日后权臣是否有篡逆之心的标准之一。如曹操受了“九锡”后其子曹丕代汉建立曹魏、司马昭被授“九锡”后其子司马炎待魏建晋,后来的南北朝更是如此,权臣想取而代之,一般都要受“九锡”之礼,无形中王莽竟成了后世权臣们的老师。
话说站在汉朝之巅的王莽已经大权在握,他按照自己的意图要改造整个大汉朝了,并宣布帝国将要达到“市无二价,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的境界。
这样“太平盛世”的标准是历代统治者想都不敢想的,然而在王莽掌控下的汉帝国,不仅统治者敢想,甚至做了种种努力,宣布了各项改革制度。
然而正当王莽的改革推行到紧要之际,十四岁的汉平帝身染重病卧床不起,不多时竟然一命呜呼了。
有许多史书和野史认为汉平帝是被王莽害死的,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汉平帝是被王莽用毒酒毒死的,但事情真实如此吗?恐不尽然!
要知道王莽从宫内到宫外已经对汉平帝实现了全方位的控制,包括皇后都是自己女儿,他为何突然要去害一个已经完全掌控的皇帝,且不说这太容易让自己当成被攻击的靶子,另立皇帝难道不怕对自己形成威胁吗?其实,班固在《汉书》中将汉平帝的死因说的够清楚了,即“皇帝仁惠,无不顾哀,每疾一发,气辄上逆,害于言语,顾不及有遗诏。”这说明汉平帝患有“气逆病”,相当于现在的心脑血管病,的确可让人猝死。
当然,猝死的汉平帝未必不是一种解脱,但失去了精神领袖的汉帝国又将何去何从呢?王莽也在考虑这个问题。自己的女儿不争气,没有给汉平帝生育一儿半女,而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皇族又多达五十三人之多,绝大多数是汉宣帝的曾孙,可这些人都是中青年,让他们当皇帝自己这个宰相也就没办法再当下去了。
所以王莽很快宣布“兄弟间不相为后”,意思就是你们与驾崩的先帝都是兄弟,不能做继承人。接着又从汉宣帝的玄孙中找了一名两岁幼童刘婴,称其“吉人天相可为帝”,自己则干脆当上了摄政王,并改元为“居摄元年”,历史上第一次做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个时候的王莽还是颇受百姓拥护的,起码他出台了不少对百姓有利的政策,国家也基本稳定,这就让百姓们朴素的认为王莽是真正的“贤相”,是真心为百姓办事的,至于他口中的“太平盛世”更是绝大多数百姓们向往的,于是王莽的威信没有降低不说,反而达到了巅峰。
这时的老王与龙椅之位近在咫尺,他能不动心吗?不过王莽毕竟是个稳健之人,他逐步采取了一些试探性的步骤,看看刘家还有没有什么反抗力量。结果呢,虽然保皇派有一定力量,但皆不足为虑,甚至部分郡县的行政长官煽动叛乱,还没等到军队平叛,地方百姓竟自发组织平了叛乱,这让王莽意识到,这个帝国的百姓根本不管你皇帝是姓刘还是姓王,只要给百姓一些好处,他们根本不会反对王莽。
公元9年正月初一,王莽率公卿大臣奉上新玺给太皇太后王政君,又从王政君手中拿到了象征皇权的传国玉玺,然后正式取消汉号,建立新帝国,一出由他亲自导演的猴戏就此落下帷幕,王莽也终于成为帝国最高统治者。
王莽终究要对整个帝国全面下手改革了,他会成功吗?
“乌托邦”式的改革,究竟是愚蠢还是壮烈?
王莽的改制始于他做皇帝之前,在汉平帝时期,他就将秦汉以来的公卿制度改为尧舜时代的名称,甚至将汉帝国的广袤国土改为一万多个封国。王莽这样的做法并非乱来,而是有目的性的,比如安置自己的追随者们,于是许多他的追随者们都成为国主之流。
当然,这些换汤不换药,多加些名称添加官员的做法自古有之,并不能给帝国带来根本性伤害,所以说“托古改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在当了皇帝之后的“托古改制”,这是要动摇大汉帝国根本的。
王莽刚刚登基,就迫不及待宣布了自己谋划已久的“土地改革”和“奴隶解放运动”,他宣称这是为了打破土地的分配不均和世家的蓄奴制度,让帝国更加公平和正义。为了这两个制度的顺利实施,王莽甚至加重了对违反规定者的惩罚力度,甚至直接可以判为死刑。
王莽认为“古代一夫分田一百亩,按十一缴纳税赋,就能够实现国家丰裕百姓富足,就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才会让贫者无立锥之地,最终沦为奴隶,这违反了天伦人伦。”所以他推行的改革最终指向儒家推崇的“井田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即便在孟子所处的时代,他认为的“井田制”其实从未真正推行过,王莽虽然有着土地改革的强烈意愿,但是有着强烈的个人目的的,他真正的目的是想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以加强对帝国的控制。
王莽的土地新政虽然从现在来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是这种制度毕竟是复古和妥协相混合的产物,所以从一开始就漏洞百出。以致地主豪强怨恨王莽不说,大批授不到田的贫农对其也恨之不已,甚至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也因为土地不能有效流通对其厌恶不已,于是老王同志看似公平的土地制度把全国上下得罪了个遍,于是老王同志“均富贵”的原始共产主义梦想随之破灭。而奴隶问题的根源就是来源于土地兼并,随着土地改革制度的失败,解放奴隶的大业也随之宣告失败,最终就连身份低微的奴隶阶层对其也失望万分,认为王莽的改革是一场彻底的骗局。
民间的反馈自然能被老王看到,这时的老王心里苦啊,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为天下人谋福利,却不曾想老百姓并不理解,他打算从其他方面为百姓谋福利,于是他又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古代唯一的一次“工商业国有化”运动,说白了就是让帝国内一切经济活动改制为“计划经济体制”,以达到“齐众庶,抑兼并”的伟大目标,这就是鼎鼎大名的“五均、赊贷和六筦之法”。
按照老王的理解,民生所需之物资,必须由国家来管控价格,以杜绝奸商从中渔利,从而稳定社会,让每个人都能吃得饱,穿的暖。
说实话,别说王莽,就连我这个现代人对他的这些改革表示敬佩的,其蓝图之宏大,条款之严密,远超古人之经济思维,但这一切也只能停留在理论上,实际操作下来,虽然国库充盈,但上至豪强下至普通百姓却是成为直接受害者。
为什么呢?因为王莽任用的改革官员本身就是大工商业主,他们都是操控市场的好手,这帮人为帝国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更加肆无忌惮的贪赃枉法,巧取豪夺,饿狼成了牧羊犬,羊岂不是被吃的干干净净?于是忍受不了的豪强百姓开始了反抗,此起彼伏的叛乱随之而来。公元17年,中原发生了大饥荒,改革终于造成了帝国的巨大灾难,更大规模的起义开始酝酿,而刘氏族人在豪强们的播种支持下开始蠢蠢欲动。
如果说之前王莽进行的改革都是因为狂想和愚蠢人为造成的灾难,那么他进行的“货币改革”则是王莽进行自杀式的人祸了。虽然西汉王朝的货币一向是混乱的,如“八铢钱”、“秦半两”、“五分钱”等等同时存在,甚至连薄如蝉翼的“柳叶钱”也有,但是这些钱一向和汉政府出品的“三官五铢钱”来挂钩使用,所以货币问题在西汉帝国时期虽然有,但矛盾并不突出,可老王同志的货币改革则大不一样了。
公元9年,王莽宣布废除了五铢钱等法定货币,随之发行了一种一铢小钱作为基本货币当做原来的五铢钱使用,实际上将原本货币贬值了五倍。这样一来,市面上的货币只有重十二铢价值五十文的大钱和重一铢价值一文的小钱两种,而地方豪强随之就将制作精美的小钱重铸成五十文的大钱,其中牟利四倍,不仅普通百姓损失无数,市面上也因缺乏小钱导致小额交易无法完成,帝国的经济运行渐渐陷入困境。
看到市面上没有小钱可用,为了一劳永逸解决问题,老王同志按照古代的理想重新设计了货币,他直接发行了六类货币,分别是钱货、金货、银货、龟货、贝货和布货,这就是所谓的“五物六名”。这或许是历史上一个国家能够出现的最复杂的货币系统,这也是代表了王莽这样一个幻想家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也是儒家发展史上创造了最荒诞的笑话。
如此多的货币投入市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人们难以换算清他们的关系,更难得是分辨他们的真伪。货币对于任何社会而言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货币的混乱直接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于是乎忍无可忍的人们纷纷揭竿而起,刘氏后人率领的起义军于公元23年摧枯拉朽一般攻入长安,王莽在混乱中被杀,他的改革也随之落下帷幕。
结语
王莽是被一名叫杜吴的商人砍死的,死的着实有些憋屈,不过百姓们对其是深恶痛绝的,就连挂在闹市区的头颅也没放过,有人竟将其舌头也切了下来“生啖之”,六十八年戏剧人生,十五年的天国之梦竟以此结束,实在令人感慨。
我们的史书往往讲究盖棺定论,其实说白了也就是往往以成败论英雄,王莽最终败了,所以他就成为史学家口中的“反臣贼子”,其实这也是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要知道哪位末代皇帝和亡国之君不被他们描述成昏晕愚昧或残暴不仁之辈的?显而易见,王莽是其中一位。
其实,王莽是个极其复杂之人,对他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从来没有施之百世而不变的制度,所以历史上才会源源不断的产生改革家,但是改革家的下场往往并不乐观。尤其是王莽的改革,简直是颠覆了社会利益的分配,那么必然会遭致既得利益者的猛烈反对,于是王莽的改革一旦不成功,那么以身献祭改革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了,其身后必然不会留有什么好名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