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当上非洲总统,中国模式的追随者,穆拉图的传奇人生

2013年10月7日,埃塞俄比亚总统竞选结果公布后。北大、北语大校园沸腾了起来,许多人都说“学校出了个总统”。埃塞俄比亚是非洲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选总统与中国关系也不大。那为何他们会说“学校出了个总统”呢?

这就要说到这次当选总统的人,他叫穆拉图·特肖梅。1976年,穆拉图以公派生的身份来到中国留学,并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那一年,他20岁。

离开故乡,踏上求学之路,穆拉图和多数人一样,是希望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此时的埃塞俄比亚正处于动乱之中,虽有改革,却依旧争乱不休。恰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埃塞俄比亚正在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而作为这个国家的一份子,穆拉图也希望能出一份力。

1982年,从北京语言大学毕业的他,满怀期待回到了祖国。可此时国内正发生激烈政变,门格斯图实行军事独裁,并参照苏联的各种模式,以至于国民经济处于混乱之中,赖以生存的农业发展也陷入停滞。

混乱不堪的时局,让刚从中国归来的穆拉图看不到一点希望。对前途感到一片迷茫的他,决定再度回到中国。他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最主要的一点,还是国内正在实行社会主义,与中国相合。

当穆拉图再度踏上中国这片国土的时候,还是止不住惊叹。自1976年到1982年,就短短的数年时间,中国的面貌就完全焕然一新。这让他看到了希望,也有了从政的愿望。他想要靠自己的力量,改变祖国!

在导师的建议下,穆拉图改学了国际政治学。身处中国,才能真切体会到这个国家的变化有多大。新中国在西方封锁之下,一步步发展,却能再度回归联合国,和其他国家拥有平等对话的实力。穆拉图来中国,正是中国几十年来变化最大的时刻,这种冲击力,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正如中国二三十年代的年轻学子一般,当国家羸弱、急需改革时,他们从法国、俄国等国家找到了治国良方,所以他们想要将治国良方带回中国。此时的穆拉图,也是这样的想法。他觉得中国这套制度,能适用于埃塞俄比亚。

在中国再度学习数年,相继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穆拉图再度回到了国内,并进入外交部工作,开始了外交生涯。

在中国求学12年的经验,让穆拉图也坚持着中国外交上的那套方针,即周总理所提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针对埃塞俄比亚的基本国情,穆拉图做了系列方案。靠着这套外交政策,埃塞俄比亚重新在国际建立了较好的外交氛围。很快,他就从参赞晋升为政策制定及培训司司长。

在之后几年,他先后出任驻日本、中国兼泰国和越南大使,并给这些国家留下了良好印象。可若是单凭出色的外交才能,显然还选不上埃塞俄比亚总统的位置。

在他光鲜亮丽、极具传奇色彩的履历背后,可不单单只有外交事业这一项。但不可否认,穆拉图在外交上是极具天赋的,这点在北大学习时,就已经有了定论。

在北大学习这段时间,许多人评价其为:遵守规则、不走极端、做事很理性,奉行中庸之道。何为中庸之道?既不是做老好人、也不是佛系,而是明智。做一个有智慧、遵循自然规律的人。

即便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潮流之中,穆拉图却依旧愿意固守图书馆。当时各国留学生都有小圈子,不喜外人加入。偏偏穆拉图能融得进去,还很合得来。因此在那一批留学生当中,穆拉图是比较有名望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领袖气质”!留学生办公室还会通过他去做工作,询问意见,了解留学生的情况。

出色的交际能力,让他在国内颇受欢迎。但想要在政坛如鱼得水,出色的交际能力只是必须条件之一,更重要的还要有坚强的精神。

时至今日,埃塞俄比亚依旧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自门格斯图执政以来,埃塞俄比亚就陷入了内乱之中。不当的政策、连年的战争,再加上天灾,让埃塞俄比亚的经济几乎陷入停摆状态。

当初本科毕业的穆拉图回到国内,所见满目疮痍。当看到国家深陷战火,那时的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意欲靠自己的力量,建设一个全新的埃塞俄比亚。

如今他回到国内,从外交部做起,先后到农业部、国务部等部门担任职务。这些经历,都为他之后竞选总统,领导国家发展经济打下了必要基础。尤其是在担任议会联邦院议长一职,更锻炼了他的领导能力。

竞选总统、尤其是竞选埃塞俄比亚的总统,单一的能力是撑不起这面大旗的。唯有方方面面都发展,才能成为胜任这个职务的人才。

2013年10月7日,穆拉图当选埃塞俄比亚总统,这让他有了更多机会来施展抱负。除了注重于国内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等方面,穆拉图还特别注重和中国的关系。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双方建交以来,都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双方都秉持着互惠互利的态度,一步步推进。当谈及投资合作时,穆拉图流露出了感动之情。

数年来,中国一直是埃塞俄比亚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投资行业覆盖各个民生行业,正是因为中国的投资,为埃塞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

在这种投资模式中,双方获益良多。尤其对于经济几度陷入崩溃的埃塞俄比亚来说,这无异于雪中送炭。

正如穆拉图所说:“中国一直致力于帮助埃塞俄比亚摆脱贫困,是他们始终可以依靠的朋友!”

在中国的帮助、穆拉图积极建设下,埃塞俄比亚一点点变化。工业园区、高速公路,一项项成就,奠定了穆拉图在埃塞的地位。

而在他风光的背后,也曾面对诸多困难。诚然,穆拉图的经历看似顺风顺水,可他也有脆弱、难过的时候。

可每次面对问题时,他总会坚强的面对,从未退缩。这种敢于直面困难的精神,正是北大一直奉行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北大精神,是历史车轮下的厚重产物。为了践行北大精神,无数人为之奉献、牺牲,才有了如今的北大精神。而在北大求学数年的穆拉图,也具备了这种精神。他待人和善、坚韧、顽强,面对困难从不退缩。

中国让他见识到了何为“振兴”,北大则让他学会了“砥砺前行”。在北京语言大学纪念建校50周年时,穆拉图特地发来贺信,甚至表示想将儿子送往该校。

在穆拉图看来,中国已经是他的第二故乡。在他当政期间,积极推进埃塞和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流。穆拉图明确表示,将要回中国看看看,去学校逛逛,为两国友谊做贡献。

这种源自于灵魂深处的影响,也使他感染着周围人。不少人说他带回来了不少中国的书籍,为周边人提供了诸多灵感。

正是在穆拉图的努力下,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达到了历史顶点。从北大离校之后,他也经常回到中国,来看一看、走一走,不仅仅是为了促进两国关系,更为了他心里面的中国情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