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玲是张艺兴厦门演唱会的特邀手语翻译,本报记者听她讲述幕后故事
本报记者 罗子泓 实习生 卢林婉钰
听障人士也可以“听”演唱会啦!本月初,张艺兴在厦门凤凰体育馆开唱。现场,在手语翻译的加持下,聋人观众也乐在其中,感受到了厦门演唱会的热烈氛围。
据介绍,这是厦门举办的首场配有手语翻译的大型演唱会。“以手语翻译为媒介,可以带给聋人朋友更多不同场景的体验。也希望借由演唱会的影响力,呼吁大家多多关注和学习手语。”演唱会特邀手语翻译、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林玲玲说。
为练习歌词翻译
每首歌至少听七八遍
林玲玲的演唱会手语翻译“初体验”,源于她的朋友——辽宁省手语推广大使迟耀明。他在电影《不说话的爱》中,担任张艺兴的手语翻译指导;而后,在艺人演唱会中担当手语翻译。由于工作量较大,演唱会每开到一个地方,迟耀明都会邀请当地的手语老师前来协助。
“我们都是CODA(注:Child of Deaf Adults的缩写,意为听障家庭中的健全孩子),在服务听障人士、推广手语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林玲玲说。不过,收到邀约,她还是有点蒙——一方面,对艺人本身不太熟悉;另一方面,演唱会手语翻译的案例在国内比较鲜见。也正因为这样的“新鲜”,林玲玲一口答应下来。
给林玲玲的准备时间很短,只有两天。演唱会前,她和迟耀明站在空无一人的观众席上,一边听舞台上传来的歌声,一边对着大屏幕上的歌词练习翻译。“闲暇时间也是,我俩戴着耳机反复听歌,不断熟悉和记忆要翻译的内容。”林玲玲回忆,以自己要翻译的五六首歌来说,每首歌,她至少听了七八遍,“力求现场同步翻译的准确性。”
不仅要翻译还要关注情感
表情动作都要夸张几分
在林玲玲看来,演唱会不只是“听”,更强调氛围感。因此翻译时,她不局限于歌词的表达,还关注到了音乐律动乃至情感,“表情、动作,都要夸张几分。”
比如歌曲《身骑白马》中的“王宝钏”,由于这一人名没有特定的手语表达,林玲玲只好一字一翻译,在翻译到“钏(用珠子或玉石等串起来做成的镯子)”时,特地将手部动作变得柔美灵动一些,让聋人观众感受到古代女子的气韵。歌曲《冻结》中的“冻结”一词,则是林玲玲在演唱会上最满意的翻译——她不单单“上手”比划,连身体也跟着震颤起来,随着演唱会现场灯光的变化以及手语翻译肢体的表达,聋人观众不自觉地融入了氛围之中。
“有人说,演唱会手语翻译就像在唱跳,形容太贴切了!”林玲玲说,一场2个小时的演唱会下来,负责快歌翻译的迟耀明早已满头大汗;她翻译的虽然是慢歌,但也要全情投入,“对于专注力、反应力乃至体力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
相关
架起跨越声音的桥梁
让文娱活动“有爱无碍”
或许有人问,聋人听不到音乐,对演唱会“有感”吗?答案是肯定的。
此次演唱会,主办方为十余名聋人观众开设包厢,并在其中加设两个大音响,增强了声音带来的震动感。
聋人女孩周紫涵第一次观看演唱会, 她分享道:“演唱会非常震撼,虽听不见歌声,但座位上的震动和灯光舞动让我心潮澎湃,屏幕上的歌词令我如痴如醉,仿佛能听见一般……”聋人博主“胖胖和瘦瘦”也将观看演唱会的体验制作成视频,发在网上与大家分享。
“对于绝大部分聋人来说,他们听不到音乐,所以不会去看演唱会。”林玲玲说,这次尝试给予聋人更多不一样的体验,也开拓了手语的应用场景。
据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报道,截至去年,我国共有听力障碍残疾人数约2780万。对于他们来说,手语就是最直接、高效的沟通方式。“希望未来的大型演唱会、流行音乐节上,手语翻译能成为标配,让手语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让文娱活动‘无障碍’。”迟耀明说。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