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角斗士2》之前,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它的前作。
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对《角斗士》能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表示难以理解:那一年,明明还有史蒂文·索德伯格的《毒品网络》、朱莉娅·罗伯茨的《永不妥协》和李安的《卧虎藏龙》,至于荣膺当年戛纳金棕榈大奖的拉斯·冯·提尔的《黑暗中的舞者》,则因“辱美”未能入围,为何奥斯卡评委独独青睐于一部古装动作片,仅仅因为它场面宏大、“好看”和讴歌了古典英雄主义么?
不是的。
表面上看,《角斗士》讲了一个沦为奴隶的将军奋起复仇的故事,可在简单明晰的剧情之下,其实还隐藏了一条暗线:仿特朗普的话说,这是一个“Make Roman Great Again”的政治电影。尤其24年后的今天再看,别有一番滋味。
譬如康茂德对马克西穆斯说的以下这番话,听着就像八年前和今年大部分美国选民的心声。
诚然,雷德利·斯科特没什么未卜先知的本领,这当然不是“现实隐喻”,但的的确确是隐喻。《银翼杀手》的导演,不可能只满足于一部英雄史诗。接下来,就让我们捋一下《角斗士》中那些大有深意的台词。也许你当初并未在意。
在老皇帝马可·奥勒留打算传位给马克西穆斯的当天晚上,二人曾有过一番“何谓罗马”的推心置腹的对话:
奥勒留:“你相信什么?”
马克西穆斯:“他们为你和罗马而战。”
奥勒留:“那罗马又是什么呢?马克西穆斯。”
马克西穆斯:“我见过世界其它很多地方,都是残忍和黑暗的,而罗马是光明。”
奥勒留:“那是因为你还没看见它现在堕落成了什么样......我想让你在我死后成为罗马的保护者,还罗马人民以权利,结束帝国的腐败。你会接受我给你的伟大荣誉吗?”
马克西穆斯(面露难色):“说实话,不。”
奥勒留:“马克西穆斯,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是你”(意指马克西穆斯不贪恋权力,没被帝国政治腐蚀)
历史上的奥勒留是著名的“哲学家皇帝”(信奉斯多葛主义),大名鼎鼎的《沉思录》就出自其人之手,电影保留了奥勒留的这一形象并将他的人格进一步拔高:他成了怀揣“罗马梦”的大公无私的统治者,欲恢复罗马昔日的共和制(即屋大维称帝前的罗马共和国)。
也就是说电影中的奥勒留之所以选择将帝位传给马克西穆斯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康茂德,不只因为后者昏庸无能,还涉及帝国政治走向的两条路线之争:奥勒留倾心共和,而腐败的帝国高层很多人早已习惯了皇帝专制。
然而,电影中描述的这幕在真实的历史中并不存在:奥勒留虽被尊为罗马“五贤帝”之一,但还没“贤”到想要复古、“走向共和”的地步。相反,历史上的奥勒留早早就选定了康茂德作为继承人并大力栽培:康茂德五岁时就获封“凯撒”,十七岁便得到与父亲相同的称号“奥古斯都”。为增强儿子在军中的威望,能征善战的奥勒留更是主动带他参加了针对日耳曼蛮族的战争(即电影开篇浓墨重彩表现的战役)。
所以康茂德的权力继承是合法的,电影则改为其弑父篡位——这不单单是为铺就马克西穆斯随即家破人亡、卖身为奴、沦落斗兽场并最终手刃仇敌的英雄复仇故事,而是意味着独裁专制的暂时胜利和罗马共和精神的陨落。
当在前线“继承”了皇位的康茂德和其亲姐姐露西拉乘着车舆返回罗马时,遭到了万民抵制。元老院也对这个不学无术的新皇帝颇为不屑。
这让本就得位不正的康茂德异常恼火,他这才惊觉:原来自己竟是如此的不得民心——没关系,缺什么就提什么,康茂德立刻携“民心”给了元老院一个下马威。
康茂德:“葛瑞初斯,这就是问题所在,不是吗?我父亲花了一生学习哲学书籍,彻夜苦读参议院的书卷,可人民一直被遗忘了。”
葛瑞初斯元老:“但是参议院就是人民,陛下。从人民里选出来,为人民说话。”
康茂德:“我怀疑很多人能否吃的像你一样好,葛瑞初斯。我认为我理解我的人民。我爱他们,我是他们的父亲,人民是我的孩子们。我要把他们搂在怀里,紧紧拥抱......”
好一个“挟人民以令元老”,可对国家事务一窍不通的康茂德具体该怎么爱人民呢?他想出个高招——开展为期一百五十天的全国性决斗大赛。
这乍一听似乎很难理解,只要你把血腥残忍的角斗大赛当作今日世界的巨星演唱会就行——还一开五个月、外加全免费。
角斗不单单能“娱乐大众”、满足并激发群众内心的嗜血欲。康茂德的姐姐露西拉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民一直都爱胜利者,他们在乎罗马的强大”。规模空前、连天数月的比赛、胜利者的振臂高呼、万众沸腾的呐喊会加剧人们对“罗马强大”的印象,这种身临其境的国家自豪感最终会转化为对统治者——康茂德的崇拜。是皇帝为他的人民奉上了这样一场视觉盛宴。
一直反对康茂德的葛瑞初斯元老听闻消息不由苦笑道:“他比我想象得要聪明,我想他知道罗马是什么,罗马是乌合之众。给他们变些戏法,他们的心就乱了。拿走他们的自由,他们还要怒吼。罗马跳动的心脏不是参议院的大理石,而是圆形剧场里的沙子。”
果不其然,在随后的剧情中我们看到:面对角斗场上血肉横飞的杀戮场面和遍地的残肢断臂,人民看的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震耳欲聋的喊声响彻云霄:在“Kill Kill Kill”和“Live Live Live”间无缝切换。作为最终裁决官的康茂德只需顺着民意将大拇指朝上或朝下,就能得到万众的欢呼、人民的拥戴。
在呈现那些惊心动魄的大场面同时,雷德利·斯科特不厌其烦地将镜头对准了台下的观众。他是想说:民主很脆弱,随时有滑向暴民政治的危险,只要一个心怀不轨的野心家稍微煽动一下,民众那无穷无尽的戾气就会被释放出来,继而变成统治者手捏把玩的工具。
正因为窥破了这点,被迫沦为角斗士的马克西穆斯起初拒绝参加战斗。但在好心奴隶主的提醒下他很快明白:首先,你得活下去;其次,若想报仇,就必须在角斗场上争取人心——只有当你受到大众欢迎、你的民望甚至高过皇帝康茂德的时候,你才有可能脱身、有可能复仇。
基于这一信念,马克西穆斯率领其他奴隶从地方上的小型角斗场一路浴血奋战,终于站在了罗马帝国的心脏——能容纳五万人的大竞技场上。
当康茂德看见脱下头盔、直面自己的马克西穆斯后,整个人都惊呆了。但此时,他已骑虎难下。因为马克西穆斯才在众目睽睽下打败了皇家的战车,此时的“人气”已达顶峰。康茂德的卫队刚刚将胜利者包围,就遭到了看台上的巨大嘘声。
马克西穆斯为什么要当众自揭身世,承认自己就是昔日统帅三军的将领?——他可不是“作死”,而是因为眼看瞒不住,索性讲给身后的奴隶和看台的观众听。他要将自己的悲惨故事传遍天下,博取同情,好让康茂德无法对自己下手。
面对万众一心、众口一词、整齐划一的“live!Live!Live!”,康茂德深知民心不可违,他挣扎良久,终于将大拇指朝上竖了起来——
聪明反被聪明误、作法自毙的这一设计我很喜欢。民粹一旦被煽火起来,就连点燃它的人都控制不了。
很快康茂德又心生一计,他找来退役五年、保持不败的前角斗士冠军底格里斯挑战马克西穆斯,并提前在赛场上动了手脚:有几只老虎被关在地下,每当马克西穆斯靠近时,侍卫就放出老虎扑杀他;而当底格里斯靠近,侍卫就拼命拽住缰绳。
可惜即便如此,骁勇善战的马克西穆斯还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面对暴民“Kill!Kill!Kill!”的呼声,康茂德虽心有不甘,却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大拇指朝下指去。
孰料,马克西穆斯扔下斧头,转身离去。
短暂的静默过后,“仁慈的马克西穆斯!”,人群中爆发出一声惊呼,继而掌声雷动,万众沸腾。
马克西穆斯成了罗马人的英雄、阿喀琉斯的化身。
对此局面,康茂德只能报以无奈的苦笑。他来到角斗场上二度“接见”马克西穆斯,并用语言刺激他,想促使马克西穆斯攻击他。这样一来,他就能以袭击皇帝的罪名处死马克西穆斯,但马克西穆斯并未上当。他向皇帝鞠躬后离去。
杀又杀不得,放更不可能,处心积虑搞的决斗赛,非但没使人民爱上自己,反使人民爱上了自己的敌人,康茂德几乎抓狂。
马克西穆斯有着自己的算盘,他通过露西拉的引荐,找到被康茂德疏远的元老葛瑞初斯,请求后者助他逃走。他承诺回到军营率领五千精兵夜袭罗马,杀掉独裁者,还政于元老院,实现奥勒留“再造共和”的愿望。
可葛瑞初斯却对马克西穆斯的主意产生了疑虑:“这简直疯了,100年来没有罗马军队进到首都里的,我不想用一个专政去换来另外一个,你光荣的政变后,要怎么样?你会带着你的五千人离开吗?”很明显,葛瑞初斯觉得此计就算成功,马克西穆斯也会成为第二个渡过卢比孔河的凯撒。
这一段比较关键,它解释了政变的消息为何会泄露、马克西穆斯的计划为什么失败——电影给出的直接原因是露西拉的儿子卢修斯说漏了嘴,致使康茂德起疑,从而发现了露西拉、葛瑞初斯等人的叛变。深层原因是,雷德利·斯科特就不能那么拍:如果马克西穆斯是靠军队完成了复仇,那这就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历史现实主义。
此外葛瑞初斯的话还表达出另一层含义:作为“民主”象征的元老院十分无能,他们眼见康茂德倒行逆施却无计可施,只是一味等待。面对切实可行的选项,“民主”瞻前顾后、坐失良机,正是“民主”的极低效率,才使马克西穆斯的计划功败垂成。
事情败露后,康茂德抓了葛瑞初斯,威胁并软禁了露西拉,他要彻底解决同马克西穆斯之间的恩怨:既然人民爱戴角斗场上的英雄,那假如我——他们的皇帝在战场上打败了他,那英雄不就换成我了吗?马克西穆斯汇聚的民心便尽归我有。
顺便提一句:历史上的康茂德,的确酷爱角斗运动,他宣称自己是赫拉克勒斯之子,经常亲临竞技场与角斗士和野兽搏斗。
于是康茂德向马克西穆斯发出了单打独斗的邀约。临上场前,他将马克西穆斯捅成了重伤。
然而,康茂德又想错了:实力大损、神情恍惚的马克西穆斯依然凭借最后一口气打败了他,将匕首缓缓插进了他的脖子。
或许有观众想问:皇帝身旁的近卫军干什么吃的?——其实影片早有铺垫:康茂德先前因马克西穆斯未死而怪罪前去搜查的士兵,近侍长昆塔斯迫于皇帝的淫威不情愿地射杀了自己的手下,内心早对皇帝怨恨无比。而且,他和马克西穆斯毕竟是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投身新皇只是自保。所以他坐视马克西穆斯杀了康茂德。
事实上,露西拉、近卫队乃至整个元老院都恨康茂德,恨这个让所有人活在恐惧中的男人,可是没人敢行动,“民主”只会等待——等一个最底层的角斗士来手刃暴君,恢复罗马的荣光。
马克西穆斯倒下前说的最后一段话是:“昆塔斯,放了我的人,葛瑞初斯元老该复职,有个关于罗马的梦,它将要被实现,这也是马可·奥勒留的愿望。”
这,才是《角斗士》真正要讲的故事:一个英雄凭一己之力结束专制,引领罗马重返“共和”的故事。
要我说,这就是部宣扬共和理念、重申美国立国之基的电影,只不过套了张古罗马的皮。这下知道它为何能荣膺奥斯卡最佳影片了吧?
通过这样一个历史上并不存在的故事,我能看到雷德利·斯科特老爷子对“民主”的深深忧思:千万别忘了美国的立国精神啊!千万要警惕康茂德这类打着“为了人民”旗号煽动民粹的人物啊!
所以我觉得吧......这片儿简直就像2024年好莱坞会拍出的电影。
别误会,我对特朗普、大选都没意见。对政治,我没兴趣像好莱坞那样站队。我只是说:这部电影传达的内容,就是如此。
马克西穆斯指着角斗场说到奥勒留的“罗马梦”,他口中简直不是奥勒留,而是华盛顿
最后,为防有的观众不知道,还是补充点额外信息作为本文的佐证。
罗马,是好莱坞电影电视剧中最常出现的古代国家,如库布里克的《斯巴达克斯》、威廉·惠勒的《宾虚》、索菲亚·罗兰的《罗马帝国沦亡录》和美剧《斯巴达克斯》等。罗马帝国在西方存在了两千年,它的共和理念与希腊的人文精神共同构成整个西方世界的文明基石。
上:《宾虚》,下:《角斗士》
美国有“新罗马”之称由来已久,熟悉美国史的人都知道,美国自建国起就充斥着“罗马”精神。无论美国国徽上的秃鹰、鹰嘴衔着的拉丁格言“EPluribus Unum”(合众为一,据说来自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国会大厦的罗马石柱还是美国国父们在制定宪法时受到西塞罗的启发,都诉说着这个国家与古罗马的深刻渊源。
具体说来,美国和罗马有以下几点相似。
1、政治体制:三权分立和罗马的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的设置颇为形似。(注意这种混合体制只是“形似”而非“一样”)
2、文化影响:美国是清教徒建立的国家,而基督教是罗马的国教——正是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和罗马法的普及,罗马的影响力才辐射整个欧洲,罗马强大的文化输出能力和今日美国自由民主价值观畅行全球又颇为相似。
3、军事实力:罗马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著称,罗马方阵独步天下。而美国也在冷战后成为全球军事力量的霸主,军费开销常年超过排在其后的军事强国之和。
4、对外扩张:片中角斗士模仿的是布匿战争,罗马在消灭北非霸主迦太基(今突尼斯)后,称霸地中海世界,并收纳无数小国成为自己的保护国;而美国在二战后崛起,亦频繁地发动对外战争。
以上四点只是提纲挈领地概述,本文是影评而非论文,感兴趣的朋友自己思索并查阅吧。
附录:《角斗士》中的历史穿帮
1、影片中可以看到许多马匹安装了马镫,事实上马镫直到公元800年才得以应用。
2、在公元二世纪,马是非常昂贵的财产,奴隶主们不可能给奴隶配备。马克西穆斯等人坐着马车去罗马不合情理。
3、片中大多数角斗士所配戴的头盔样式大约要在700年后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