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隐士,实力派书法家,书法理论家金熙长,近期在为其弟子授课时,以《毛公鼎》与天地人的多维关系,讲了一堂《书法入门》,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科学性、创造性地提出了对“书法入门与出门”的独到的见解。现根据上课笔记整理成文, 供广大书法教师及书法爱好者研习参考。
(隐士用《毛公鼎》笔意书写行楷落款:熙长)
熙长老师说,《毛公鼎》,是大篆演化的最高峰,它的中锋它的古雅如表象性符号可以在视角里投射,可以投射到商周以降的一切书法碑帖,它可以与后面出现的各体书法互相交融浑化---
一,天、地、人、书,浑然化一
书法线条的审美来源于大自然,它与自然万物可以交融浑化。见山思静,见水思动,见云思变,见石思贞,见雪思洁…同样,书家亦能从四季有序的交替规律以及江河山川的气势中获得书写的节奏与格局灵感。比如大自然中的树,经过岁月沧桑,根根结实,枝枝挺拔,或旁逸斜出或直冲云天。熙长老师说,他的书法线条就是从老树之美得到启迪!故书法之美来源于自然,存在于宇宙,正如人,生于自然,生活于自然,与大自然交融浑化。那么同样,书法是人所创作,当然亦与宇宙自然浑为一体,存在着多维度的关系。
二,正草隶篆,书源同宗
人,离不开地球,地球离不开宇宙,反过来又可以从宇宙到银河系、太阳系,再到地球、到人都是相互交融浑化。
书法,西周晚期比较成熟的书法典型器《毛公鼎》,在漫长的岁月中,随着吋代的发展和需要,它富有力度与韧性的中锋用笔,影响着几经演变发展到秦篆汉隶唐楷。
反过来,宋行、唐楷、晋草、汉隶、秦篆无论其结体特点还是笔画特征都是从《毛公鼎》圆浑流畅而又遒劲的线条,灵动活泼的造型及错落有致的结体中获得书写与创新灵感,并与之浑化交融。
因此,秦汉以降,无论正草还是隶篆,其线条都有《毛公鼎》的影子。
熙长老师就是基于此论,提出学楷先学隶;学隶先学篆;学篆必学《毛公鼎》。因此,书法入门之课,先从《毛公鼎》入,《毛公鼎》的古质与素朴,将会在今后的正草隶篆等各书体中显现,这样的训练方法,写出的楷书有隶意,草书有篆意,书风自然高古。
三,人从天地生,书法亦从天地求
熙长老师说,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境界后大多会向往大自然,到天地中汲取日月精华,感受大自然的美,将自身投入大自然,回归田园生活。
书法亦然,当一个书家在正草隶篆各书体的技巧都有一定的基础;历代名碑名帖的临习考证都有一定的造诣;历史上所有书法大家的书风特色都有一定的研究后,接下来,也是最关健的阶段,就是求学于天地,取法于自然。因为天最高,地最远!自然最博大。
书法的最高境界亦求最高远:与汉唐的书风比,《毛公鼎》最高古,与汉唐的时代比,商周很远古,故,《毛公鼎》既高又远!
四,熙长老师倡导从《毛公鼎》处化隶楷及化行草才有高古之美
《毛公鼎》的书法艺术价值极高,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人说“取高得中,取中得下。”不管学什么书体,高古之美不能丢,而《毛公鼎》正是高古之源,它风格独特:雍穆、浑朴、雅丽,展现出一种古朴自然、醇厚凝重的美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作为西周晚期的文字,其高度成熟的结字风貌与历代书体相融,可谓:无在无不在,无能无不能,无应无不应…。熙长老师还认为,一个国画家,如书法基础不牢,其艺术造诣很难臻于至善;同样,一个书法家,如篆隶功底不深,其书法艺术难臻神品,甚至只是用毛笔写的钢笔字书法,或称老干体书法。《毛公鼎》功底有多深,日后的隶楷或行草造诣就有多高,只要临透《毛公鼎》,日后在创作上,会:无远不到,无高不登,无古不化!
五,金熙长先生评《毛公鼎》既存儒素又见山林
临写《毛公鼎》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解决中锋的生理记忆,写字只要笔笔中锋,沉着老练,书生之气就显现了,古称儒素十足。
《毛公鼎》结体端庄又奇逸,方正又多变, 结构匀称、准确、严谨,笔画布局合理,体现出高超的书写技巧。结体方长,在规整中又有变化,如字形大小、重心、外观等的不同,形成了丰富的艺术效果。如“不”字下面的一竖或接在右边的捺上,或接在左边的撇上,或居中,变化多端。如“小子”两字,“小”字短小,“子”字较长,两字紧挨一起,紧密结合像一个字。如“命”字,人字下的短横或负阳抱阴,或负阴抱阳,或在人字的中间位置,或与人字的捺尾相接,或与人字的撇尾相邻。下面的口字或上下取势或向右倚斜。左面的单耳刀或细长或宽短,或正或斜。这样的例字不胜枚举。如“周”、“害”、“将”……文字在鼎内的布局合理,疏密得当,整体效果和谐美观。
熟写研透此书风,儒家的中庸,佛家的空灵,道家的真逸,隐士的山林之气亦自然跃然纸上!
六,熙长老师主张书法入门之帖首选《毛公鼎》,书法出师之帖亦在《毛公鼎》
熙长老师说,画家吴昌硕的行草从《石鼓文》化出,其高古之气就没有画家黄宾虹从金文《毛公鼎》化出那么高古。大字之祖《瘗鹤铭》及郑道昭《云峰山石刻》等榜书摩崖亦用篆法入楷。他主张书法入门首选《毛公鼎》,在临习此鼎三十通后再临《石门颂》或其他汉隶,但在《石门颂》或其他汉隶临写三十通后再倒回来临习《毛公鼎》三十通。接下来,不管临习其他篆隶及行草碑帖,中间交接处都要回到《毛公鼎》,也就是先回临温习《毛公鼎》后再临下一个碑帖,《毛公鼎》在其一生的临习中,始终保留在心中,到最后写小草,化大草时,亦是从《毛公鼎》化出!
由此可见,《毛公鼎》在熙长老师心中的位置。与本文同时刊出的《金熙长临<毛公鼎>》局部,笔笔入古,字字珠玑,其高古与逸朴之气,令人直探书源,远离庸俗!
(文/段心照、包玉慈根据熙长老师授课整理,图/段心照提供)
(以上图片为金熙长临《毛公鼎》局部选刊,更多临作,请关注金熙长著《还原古碑未刻时学生临碑辅助字帖》大型丛书系列一百册)
(金熙长以《毛公鼎》笔意落款,以右书正文融为一体,行楷书亦古意盎然。)
(金熙长用篆籀笔意写《瘗鹤铭》,线条质朴结体野逸)
(金熙长用金文笔意书自撰诗)
(金熙长用金文笔意书自撰联/梅兰竹菊皆吾友,书画琴棋亦可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