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科技成果展示(五)废水极限脱氮技术—SND-MSAD等3项

导语:为贯彻落实《关于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精神,进一步推动我省环保企业与科研院校协同创新,搭建环保企业与科研院校产学研用交流合作平台,及时把相关生态环境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省环保产业协会组织环保企业与科研院校开展“环保企业与高校生态环保技术及人才精准对接会”。10月30日,第二场对接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为向社会推广更多高校先进技术成果,协会现开展高校科技成果推送工作。(技术资料均来自高校成果对接会技术成果)

技术(一)废水极限脱氮技术—SND-MSAD

技术简介

通过筛选具有特定的菌种,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SND-MSAD脱氮技术,通过泥法硫自养反硝化法,并与好氧同步短程氨氧化相耦合,实现差异化碳源下深度阶梯脱氮,低碳氮比废水深度脱氮的目的。

该技术与常规的硫自养反硝化滤池膜法技术相比, MSAD硫磺投加量仅为常规膜法的百分之一到万分之一,剩余污泥量为常规的50%,且快速启动(1-2天),极大的节省投资和运行成本。

该技术不需要外部投加碳源,减少了有机物被生物降解成CO2的排放,实现了碳减排。此外,由于本技术产生剩余污泥减少50%,减少了传统污水处理过程的污泥产量,不仅仅节约了污泥处理成本,也减少了碳排放。

·本成果2022年8月经中国环保产业协会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获2023年度环境技术进步二等奖

获2022年广东省环境技术进步一等奖

技术特点:

1) 脱氮性能好,抗冲击能力强,可以在低碳源条件下实现极限脱氮;

2) 经济性好,无需外部碳源投加;

3) 污泥产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少,综合污泥产量减少约50%,N2O等温室气体减排 90%以上;

4) 兼容性强,能与现有大多数生化处理工艺系统衔接,可覆盖现有 90%的新旧污水处理脱氮设施。

·应用情况

目前SND-MSAD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浦城正大2000吨/d和华中正大的900吨/d 抗生素发酵废水处理,目前已稳定运行16个月。通过对工厂原有处理系统的工艺(EGSB+二级AO)调整和改造(原来的出水不达标,出水总氮100-150 mg/L)。在无任何土建改造的情况下。EGSB进水:COD:10000~12000 mg/L, 氨氮:600~1000,总氮700~1300 mg/L,一级AO进水:COD:2100~6000 mg/L, 氨氮:600~1000,总氮700~1300 mg/L条件下,系统总氮可去除95 ~ 99.8% 氨氮、92-99%的总氮。在无外加碳源的情况下,出水总氮可达20mg/L,氨氮5~8 mg/L,满足纳管排放标准(总氮小于50 mg/L, 氨氮45 mg/L,COD 小于350 mg/L)。

系统总处理费用由42~38元/t (总氮不达标), 目前降为28元/t。其中碳源投加量由原2.3元/t(甲醇)降为0.03~0.05元/t。

本项目处理工艺将强化污染物削减以及低碳处理相结合,适应了国内外对污水处理的技术需求,除发酵制药废水外,对各工业产业中高浓度有机碳源和高氨氮废水如屠宰、养殖和食品的深度脱氮处理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广泛的产业化潜力。兼容性强,能与现有工艺有效衔接,可覆盖现有 90%的新旧污水处理脱氮设施的改造。

技术(二)发酵滤液固形物回收系统

技术简介

发酵后的母液投加脱水剂进入回收系统,通过金属离子取代反应和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中并造成污泥细胞裂解,同时发酵母液中沉淀物的结合水和间隙水得到有效释放,达到固液分离。沉淀后固形物(主要为发酵母液中有机物和抗生素)进入到板框压滤系统。由于这些沉淀的固形物主要为发酵后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和毒性抗生素,其有效回收不仅可增加产品的产量,大大减小废水生化进水有机和毒性负荷,还可有效消除污泥的恶臭,有效控制系统的二次污染,环境效益同样显著。实现脱毒与资源化。

通过此系统可以进一步回收压滤液水中的固形物,降低废水的悬浮物、污染物浓度等,降低污水站处理负荷。

·应用情况

此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河南某抗生素制药企业600吨/天 发酵母液的回收。

每年可产生的效益547.8万元。特别是,由于进水系统有机和毒性负荷的降低,可有效减小系统的电费、污泥的处理费用,及后续芬顿处理的药剂费用。

·适用范围

食品及药品发酵行业中滤液中有效组份的回收。

技术(三)低碳源工业及市政废水低成本脱总氮

技术简介

通过筛选具有特定的菌种,并与好氧同步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相耦合,实现无碳/碳源下低碳氮比废水深度脱氮的目的。

该技术不需要外部投加碳源,减少了有机物被生物降解成CO2的排放,实现了碳减排。减少了传统污水处理过程的污泥产量,不仅仅节约了污泥处理成本,也减少了碳排放。

本成果2022年8月经中国环保产业协会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获 2023年度环境技术进步二等奖

获 2022年广东省环境技术进步一等奖

·适用范围

此技术可应用于低碳源电镀废水,及市政废水,垃圾渗滤液等

科研团队介绍

联系方式:

Chenyc@scut.edu.cn

陈元彩,职称:研究员 研究领域:POPs生物纳米粒子处理技术,废水环境生物处理技术及电化学处理技术;造纸废水,电镀废水处理技术。

END

来源 | 技术部

编辑 | 广东环保产业融媒平台

声明:本号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后台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