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县的雷官镇,原名叫雷官集,是来安县十里八乡有名的鱼米之乡;当地的雷官板鸭,更是美名传四方。镇上有四条河穿过全境,处处有桥,四通八达。相传,雷官镇成为今天的水乡是东吴孙权一手造成的。在雷官镇杨家渡村,就流传着一则关于走运桥的传说。
池杉湖(原杨渡村黄大圩)
吴王城与四百里海子
当时的东吴孙权定都在今天的南京,为了防止北方人的入侵,他一边走一边看,一路来到雷官集杨渡村,仔细察看地形后,觉得这里就是扼守国界最好的防线。他当即一拍大腿,好,就在这里筑城防敌!
吴王城遗址孙权雕像
他手底下也有能人,四周仔细察看一番,当场就给孙权进言:我王,这地方这里一没得山二没得水,敌人来了咋守?孙权一听,拈须一笑:这地方有水啊,不是有一条滁河吗,凭它就可以拒强敌于国门之外。
底下人一听,就这条小河?高个子一跳就能跨过,单靠它如何能挡北魏强兵?
孙权手一指,办法是人想出来的!我们可以在涂中的东兴塘那里造一座城,再把滁河堵塞起来。这样,滁河水就会聚在此处,形成一个泽国,我们就可以利用水险对抗不懂水性的北兵了。
吴王城遗址
说干就干。后来,孙权调来了十万人马,筑了吴王城,堵了滁河水,从来安的雷官到含山的昭关,还有一条河道通长江,直达石城,形成了一个四百里方圆的泽国,它成了当时东吴一道重要的防御工事,后人把这条防线称为“四百里海子”。
时间一直来到南唐,在受到北方军事势力威胁时,南唐军队还在海子里操练水军,想利用它阻北兵。再后来,也不知经历多少个朝代,这四百里海子被分割成许多圩田与河道。后来的雷官集,就是其中的一个。
雷官集变成水乡后,这里乡民的生计全改成了靠水吃水。雷官集,河多,桥少。流经杨渡村的皂河,一般都有50来米宽,把村上百姓一分两半,因为没有桥,杨渡村上的乡民出行办事十分不便,大家近在门前,却因河流拦道只能望河叹息。
活人总不能让尿给憋死,水乡缺桥,可是不缺船。村上有些渔民看到门前一条河隔断了两岸老百姓,觉得是个发财的机会,直接把打渔的小船,改成渡船,在家门口的河上摆渡。生意很是红火,不少渔民一看,这摆渡比打渔苦钱来得快啊,打这以后,当地不少渔民就改行加入摆渡这个行当。可是,用打渔的小船摆个渡还行,偶尔运送几个人与小物件也能凑合,一旦遇上重物还是无能为力,河里经常会发生侧翻事件。
村上有了一个财主,为人十分精明,他看到摆渡不能满足乡民的出行需求,脑瓜子一转计上心头:“我是要造一座桥,这可是赚一辈子钱的好买卖。”
有钱好办事,他立马联系造桥师傅,谈好费用,不到半年时间,一座石桥就造好了。桥成那天,他迫不急待地在桥头上贴出一告示:“此桥是我造,费钱真不少;想从此处过,留下买路财。”杨渡村的乡民一看,这座石桥好走又载重,比摆渡安全多了,只得掏钱从他家的桥通过,从此这个财主赚得盆满钵满的。
老话说得好,越有钱就越会算,越会算就越有钱,这财主口袋真肥了,良心却更瘦了。有一次,村上有个穷人死了上人,家里一众孝子贤孙走在前,抬重的人跟在后,要从财主的桥上过。可这个穷人拿不起过桥费,当场被财主挡在桥前不让走,穷人再三下跪磕头求放过。心狠的财主不顾乡里乡亲的情份,冲着人家大喊:“管你家死不死人,过桥费必须给。不给钱,原路给我抬回去!”孝子头都磕出血了,也无济于事。
这件事让村里人恨透了,大家合计建一座桥,再不走财主的桥。谁知,大家好不容易凑起来的钱,也只够搭起一座简易木板桥,这座木桥取为名“争气桥”。
俯瞰走运桥
木板桥刚建好时,只要不走老牛与大农具,走走人还是可以的。就是有一样:水乡水气重,木桥经不起风吹水泡,不过几年时间,木桥已是风烛残年,一脚踩下去木板吱吱响,修了桥面修不起桥梁,眼瞅着这木桥不能用了,乡亲们只得再走老路:小物件花钱去摆渡,大物件花钱过财主家的桥。财主一看乡民们的木桥年久失修坏掉了,又开始得瑟起来,日夜进账,天天数着过桥钱,梦里都能笑出猪叫声。
石匠邹勇造新桥
那财主造桥收过桥费的事,一直让本村的乡民愤愤不平,却又无能无力,心里那个气,没地方出。这件事一直过了十几年,直到杨渡村有一个叫邹勇的村民出现。邹勇是一名石匠,为人心地善良,在村里很有威信。
他看到乡亲们这么多年来活得这么憋气,心里很难受,便主动站出来,杨渡不能叫一辈子杨渡,再也不能发生过桥交费的事,我们缺钱不缺人啊!有手艺在,还能造不出一座经得起风吹雨打的石桥?他的话,得到村子里乡亲们的响应。
迷雾下的走运桥
雷官集是水乡,当地没有造桥可用的石头,于是,每到农闲,邹勇就带着村里年轻人到来安长山头那边用牛车运石头,前前后后花了头十年时间,造桥材料准备就序后,邹勇便带领着众乡亲在原来倒塌的那座木板旧址上开始造桥。第二年开春,一座新石头桥像一道长虹横卧在途经杨渡村那条皂河的两岸,乡亲们走在这座新桥上,再也不用提心吊胆走路了,乡亲们都说,邹勇这孩子真能干,自从走上他造的桥,大伙儿的日子也走上好运。因这座桥是邹勇提议并建造的,这座桥后来被当地人称为“邹勇”桥。
后来,杨渡村人为了记念邹勇这个好后生,就用他名字的谐音,把这座桥叫作“走运”桥。年年岁岁又岁岁年年,在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杨渡村的乡亲们与周边的人都会携家带口,成群结队在走运桥上行走,扎彩带祈福,记念邹勇为乡亲造桥的功德。这个习俗,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直到走运桥毁坏,才中止。
2019年,雷官镇政府在原走运桥的旧址上,重建了一座新桥。此桥造型古朴,行人可以分别从两岸上桥,桥头两端还有带刀武士守护,行人在桥上打卡四周美景。杨渡人看到后,高兴地直呼:我们的走运桥又回来了,元宵节我们又有地方走好运啦!
(讲述人:黄志军 记录者:吴家凡)
来源:滁州广播电视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张荣蓉,初审:贲方舟
复审:严 慧,终审:张 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