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断头废舰是如何在人民海军中获得重生的?“南宁”号护卫舰的故事

1930年华盛顿条约签署后,旧日本帝国海军的主力军舰的保有数量、规模都受到条约的严格限制,但是海防舰这种防卫型军舰则不受限制。于是,旧日本海军假借海防舰的名义提出一种类似于护卫舰的军舰概念,打算用于北部海域巡航。但是,抠唆的日本国会一直到1937年才批了第一批四艘海防舰的建造预算。

对于这种小军舰,习惯于设计战列舰、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的舰政本部瞧不上,在草草设定了这型军舰的排水量(1200吨)、航速(20节左右)、续航力(8000海里)、武备(3门120毫米舰炮)的设计要求后就将这种小不点儿直接丢给了三菱重工进行设计,设计代号E15,最终在1938年发展成了“占守”级海防舰。

占守级海防舰首舰占守号

出于对“占守”级海防舰的满意,日本海军要求在“占守”级的基础上建造14艘海防舰以扩充护航兵力。日本国会于1941年批准了建造预算,当年10月10日就确定了代号为E19的海防舰设计方案,以1943年3月开工的首舰“择捉”号来命名为“择捉”级海防舰。

“择捉”级海防舰

事实上,“择捉”级海防舰是“占守”级海防舰的简化版,因为不会用于北方海域,所以取消了防寒和防冰设计,将双层船底简化成单层船底,船型轮廓上做了大量利于施工简单化的处理。

“择捉”级海防舰标准排水量870吨,公试排水量1020吨,全长77.7米,水线长76.2米,宽9.1米,吃水3.05米;动力采用两座舰本式22号10型柴油机,双轴推进,总功率4200马力,最高航速19.7节,载油量207吨,以16节经济航速行驶时续航力为8000海里。

“择捉”级海防舰的武备包括三年式120毫米G型舰炮3门,分别装在艏楼甲板、舰尾甲板室顶部和舰尾主甲板上;96式三联装25毫米高射机关炮2座,94式深水炸弹发射炮1座,深水炸弹投放架6座,还配备有声呐和雷达。

本文的主角系“择捉”级海防舰的第12号舰“满珠”号,舰名取自马关海峡东侧海中的满珠岛,1943年11月30日在日本三井造船玉野工厂竣工后迅速编入第二海上护卫队,执行为运输船团护航的任务。

满珠号海防舰

1944年3月30日“满珠”舰编入联合舰队,负责为补给舰护航,主要作战区域在南洋地区。1945年1月31日,该舰在越南金兰湾遭到盟军潜艇的鱼雷攻击,一条鱼雷击伤了该舰的舰艏,在西贡进行紧急修理后又被送入新加坡的船坞进行大修,于3月草草修复继续执行护航任务。

1945年3月该舰在护航途中经停香港时遭到盟军飞机空袭,被命中数枚炸弹而严重受创,其中舰艏几乎全被炸毁,日本海军在判断该舰失去修复价值后于5月3日将其除籍并弃置于香港。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英国在美国的支持下重新接收香港,但作为英方接收香港的“补偿”,日军留在香港的全部军事装备由国民党政府派员接收。1946年5月27日,该舰正式被国民党海军接收,改名“7号”海防巡舰(简称海防7号舰,结果被讹传成了丙型海防舰的第7号舰,闹出了一个持续60多年的大乌龙),随后被送入广州黄埔海军造船所进行维修。

但因为该舰损伤过重以及黄埔海军造船所规模过小、无力维修(当时的黄埔海军造船所只有职员10多人,工人30多人),获得了大量美援军舰的国民党海军最终放弃了对该舰的维修,黄埔造船所将该舰和原日本运输舰“晓虎丸”一并作价20万余元港币当做废舰出售。但是一直到广州于1949年10月14日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接收黄埔海军造船所时该舰依然滞留在造船所内没有被拆毁,解放军遂接管该舰。

1950年广东军区江防部队升格为中南军区海军后,该舰的去留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最终中南军区海军决定修复该舰,但因为自身技术实力薄弱,向海军江南造船厂求助而因江南造船厂当时也在全力修复受损和起义的军舰、无暇分身而被迫将修复工作搁置,一直到1952年,该舰的修复工作才全面铺开。

1952年9月,该舰的两台柴油机被拆出舰体运往上海江南造船厂大修、维护保养至可用程度1953年下半年修复完成试机成功,表现良好。1954年4月13日,江南造船厂调拨了一批技术骨干和设备南下广州,在黄埔造船所老厂区设立江南厂广州工地,正式开始修复该舰,修复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在江南造船厂修复的“惠安”舰(修复重新服役后改名为“长白”舰,后又改名为“瑞金II”舰)。

原本“满珠”号的上层建筑因为损毁过重而全部拆除不用,广州方面只负责修复舰体伤损和重新布置舰内设施,由江南造船厂重新建造上层建筑的预制件后再由火车运送到广州并在江南厂广州工地进行总装,武备则由从苏联进口的舰炮中进行调拨。1955年4月,该舰正式被修复,正式被交付给中南军区海军,列编在第一舰艇大队,舷号“3-172”,获得新舰名“南宁”,舰种被定为“护卫舰”。

由于舰体被彻底重建,尤其是舰艏是完全新造,因此“南宁”舰的舰长较原“满珠”号时期有所增加(加长了0.6米),吃水有所增加(增加2.6米),标准排水量也比原来增加了150吨。整个上层建筑完全重建,已经看不见“满珠”时期的原来样子。

原本“满珠”号上的三年式120毫米舰炮和96式三联装25毫米高射机关炮在接收该舰时就已经全被拆除。修复后主炮换为3门苏制B-34型58倍径100毫米高平两用舰炮,1门位于艏楼甲板、1门位于舰尾主甲板,1门位于靠近舰尾的甲板室顶上,呈“前一后二”的布局模式(这个主炮布局也被国产65式火炮护卫舰所采用);副炮采用3门苏制70-K型高平两用机关炮,其中1门布置在舰桥前部的平台上,另2门并列布置在烟囱后部的甲板室平台上;舰桥后部、主桅杆两侧的平台上布置有2挺苏制“德什卡-43”型12.7毫米高射机枪;舰尾处还布置着两具苏制БМБ-2深水炸弹发射炮以及两条深水炸弹投放轨。

“南宁”舰修复后重新服役不久,中南军区海军于1955年8月6日改编为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南宁”舰所在的第一舰艇大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混合舰第一支队,“南宁”舰在以一众小型舰艇为主的南海舰队中鹤立鸡群,当仁不让地成为南海舰队一号主力舰和旗舰(时任海军司令员的萧劲光大将对“南宁”号的修复和服役极为高兴,欣慰地评价“南海有旗舰了”)。

为了巡弋南海,“南宁”舰于1956年底进入黄埔修造船厂进行大修保养,1957年7月保养结束后“南宁”舰率领一支南海舰队远航训练分队在8月12日启航,在南海执行了26天的巡航,总共航程883海里。

1959年,为了针对南越海军在西沙海域对中国远洋渔船的挑衅行为,“南宁”舰率队在1959年3月17日开始至年底总共执行了16次西沙海域巡逻,有效的震慑了南越的气焰。高强度的巡逻让“南宁”舰的舰况大受影响,几乎每年都要多次进入船厂进行船体维护。

1961年,“南宁”舰的舷号更换为“230”,1963年该舰护送载有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客轮前往印尼首都雅加达参加第一届新生力量运动会。

1965年印度尼西亚发生大规模排华事件,中国政府派船组织撤侨,南海舰队派出“南宁”舰为负责撤侨的“光华”号客轮进行护航,撤侨行动在1966年至1967年总共执行了四批,共撤回印尼华侨4312人,“南宁”舰都负责在中国领海的护航任务。

光华号客轮

本厂长绘制的南宁舰为撤侨的光华轮护航的场景

因多年来高强度的使用,“南宁”舰于1968年因舰体受损进水入坞维修,修复后出海活动大为减少。不过在1974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根据中越西沙海战战斗故事拍摄的影片《南海风云》中,“南宁”舰扮演在海战中被击沉的南越海军10号护卫舰(属美制“可敬”级扫雷舰);之后又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投拍的影片《西沙儿女》中扮演南越海军军舰。

在《南海风云》中扮演10号舰的南宁舰

1975年,该舰行将退役之前,获得了“500”的舷号。同年,该舰退出南海舰队一线,1979年正式退役,舰名由3月23日加入南海舰队服役的051型导弹驱逐舰162舰继承,2012年12月第二代“南宁”舰退役,原本打算交给中国海监总队改造成海监船,但由于舰体老化,使用成本高昂而放弃,2021年10月2日被拖到防城港,落户马鞍岭旅游码头当做博物馆舰向公众开放。如今的“南宁”舰舰名由2021年4月服役的052D型导弹驱逐舰162舰继承,而500这个舷号如今由054A型导弹护卫舰“咸宁”号继承。

曾经继承南宁号舰名的051型导弹驱逐舰162舰

如今继承南宁号舰名的052D型导弹驱逐舰162舰

如今继承500舷号的054A型导弹护卫舰咸宁舰

性能数据(修复成军状态)

标准排水量:1050吨

满载排水量:1220吨

全长:78.3米

宽:9.1米

吃水:5.6米

动力:2座舰本式22号10型10缸柴油机,双轴推进,4200马力

航速:19.7节

续航力:8000海里/16节

武备:B34型100毫米单管舰炮3门,70-K型单管37毫米机关炮3门,БМБ-2深水炸弹发射炮2座,深弹投放轨2条。

本厂长绘制的满珠号海防舰侧视图

本厂长绘制的1955年时的南宁号护卫舰二视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