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报记者陈嘉汶郭钦转实习生黄馨毅
口述人
林振其
湖里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办公室主任
湖里区关工委宣讲报告团成员
我是看着海堤在海里一点点建起来的,村里好多船工帮忙运过建设海堤的石头,我觉得有责任将海堤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一岛孤悬海中"。上世纪50年代初,刚解放的厦门岛对外联系只能依靠船只,这对厦门经济的发展和战备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厦门在高集海峡上修建海堤。同年6月17日,厦门高集海堤工程开工建设。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基建工程,1万多名海堤建设者团结一致,战胜了惊涛骇浪与国民党飞机的袭扰,使工程于1955年10月提前竣工。在这场移山填海的挑战中,共有156位工人和干部把自己的生命砌进这条海堤,由此凝结的海堤精神一直传承至今、历久弥新。
见证了海堤的建设与发展的林振其如今是一名退休教育工作者和老党员。为弘扬海堤精神,他笔耕不辍于纸书,绘声绘色于讲台。他曾说,海堤精神是厦门精神的一部分,厦门的发展离不开这样的精神力量。
披荆斩棘勇克难关
回忆起"万人大军"移山填海造海堤时所遇到的困难,林振其感慨万千。他曾向学生们讲述海堤建造的故事,面对学生提出的"为什么不用吊机"的疑惑,他说道,当时哪有吊机,连汽车都没有,全靠人力抬运,从上山取石到下山填海,凭的全是劳动人民的体力和智慧。
林振其介绍道,移山填海的第一步便是到山上取石,太小太轻的石头经不住海水的冲刷,一个海浪过来,石头就消失不见了,所以必须得是大石头。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要将这么重的石头运下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的工人面临这种情况,便制作了简易的滑道,再在滑道上铺上一层沙子,让石头从山坡上通过滑道滑下来,提高了不少效率。在石头下山之后,人们又利用小铁轨,在上面放上简易的运送车,原来需要几个人推的石头只需两个人便可推动,节约了不少人力。
把石头稳稳扎扎地填进海里,顶住海浪的冲击更是至关重要。由于没有先进的设备,工人们采用"条石砌坡法"和"行船抛笼法"进行修筑。所谓"条石砌坡法"就是把一定规格的条石,像一束筷子一样插在一起,提高承受风浪袭击的能力。而"行船抛笼法"即是把小石块装进竹笼里,形成不易被海浪冲掉的巨物,再把竹笼抛进海里。
而在这个过程中,工人们不仅要面对海上凶猛风浪的挑战,还要应对天上国民党敌机的攻击。林振其回忆,海堤建设的时候,他还只是个六七岁的孩子,他曾亲眼看见敌机飞过的场景,轰隆隆的声音让他感到非常害怕。很多海堤建设者英勇无畏,当警报一响,靠近堤头的工人会迅速上岸找掩体、防空洞躲避,而堤中工地上的工人来不及跑,只能趴到地上,等警报一解除,便继续干活。
就这样,工人们仅凭着钢钎、大锤、板车、木船等简单的工具,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山头海滩,实现了"石龙跨海"的壮举。
推动厦门发展进程
谈起海堤为厦门发展带来的变化,林振其说,直到1991年厦门大桥建成前,海堤在长达36年的时间里是进出岛的唯一通道,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现在的海堤纪念公园中,有一个以1:1比例还原的火车头,这是鹰厦铁路通车厦门岛后第一列火车的火车头。
"这个火车头跟我小时候看到的一模一样。"林振其清晰地记得,1957年,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作为少先队员代表,到海堤集美那头参加了鹰厦铁路通车厦门岛的仪式,当时铁路两旁站满了庆祝通车的群众。
林振其回忆,当时一个少先队员代表还被抱上了火车头。"当时我太羡慕了,想着被抱上去的要是我就好了。"在海堤纪念公园,林振其一边摸着火车头,一边描述着当时的场景,依然显得很兴奋。
海堤修建后,打通了岛内外车辆的往来渠道,从根本上改变了交通不便的状况。后来又修建了鹰厦铁路,客车货车能够正常通行,而后慢慢带动了厦门集中工业的发展。比如上世纪60年代,厦门周边生产的海盐就是用船运到厦门岛,再通过火车运往内陆各地。
厦门海堤建设工程处处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省下工程预算款400万元,成为厦门市初期建设、扩建几家工厂的主要资金来源。一批在建堤过程中经受磨炼、增长了知识和才干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优秀工人,在海堤工程完工后进入厦门的工业企业,成为骨干力量。这是海堤建设对厦门经济发展作出的又一贡献。
"海堤精神"永存于心
如今,厦门海堤成了轨道交通1号线"最美海景地铁段"。海堤虽不再是进出厦门岛的主要陆路通道,但"移山填海,团结奉献,科学创新,自强不息"的海堤精神早已成为厦门的精神灯塔。
"我是看着海堤在海里一点点建起来的,村里好多船工帮忙运过建设海堤的石头,我觉得有责任将海堤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林振其曾担任厦门高崎小学校长,在职期间,他将自己亲历的海堤建设故事一点一点地融入校本课程之中。如今已是76岁的他,身上的挎包里总是满满塞着关于厦门海堤的各种资料,有学校或者单位邀请他讲解厦门海堤的故事,他都会欣然答应。
林振其说,每次带着小朋友们来参观海堤纪念馆,他也会把PPT打印出来,一页一页地展示。他开心地告诉记者,下周有两所学校邀请他给同学们讲海堤故事。"我想告诉现在的孩子们当年移山填海多艰苦,今日学习生活多幸福。"
多年来,林振其行走在学校、社区间,宣讲海堤精神。他先后编写了《学伟大中国精神,在新时代创新辉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海堤精神》《红旗插上厦门岛——讲述解放厦门的故事》《不能忘却的纪念——追寻湖里的红色印记》等十多篇宣讲稿,仅青少年受众就达16000多人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