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说“安刘氏者必周也”?后来周勃又为什么被汉文帝猜忌

刘邦之所以说“安刘氏者必周也”。那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历练,以周勃的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足以独当一面了。

自古以来的君王都是忌惮这手握重兵的武将的,所以周勃被汉文帝猜疑一点都不奇怪。而且周勃和汉文帝之间还有过一次小摩擦,在汉文帝登基的时候周勃想要拿捏汉文帝,汉文帝一直对这事耿耿于怀,这两件事加起来,汉文帝自然会忌惮周勃。

周勃这个人看起来平平无奇,在历史上名头也不太响,为什么刘邦最后会将军事大权托付交给周勃呢?

接下来我们就从周勃的经历将这些事情搞清楚。

周勃是沛县人,和刘邦是老乡,但是周勃和其他老乡有点不一样,他的祖辈原来在河南的,周勃家是后来迁到沛县的。

因为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所以我们也没办法知道周勃是多大迁居沛县的。周勃到了沛县,迅速的和当地的刘邦等人混熟了,整天厮混在一起。

周勃年轻的时候,主业以养蚕为生,副业则是偶尔在人家办丧事的时候,给人家吹箫跑腿,周勃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完全都不在乎小节。

后来刘邦要去打仗,周勃二话不说,赤手空拳就跟着刘邦去打仗了。周勃没念过书,没什么文化,但是踏实稳重,刘邦让他学射箭,他能学的很好,刘邦让他带兵去打仗,他也很少会失败。

所以在最初的时候,周勃就用能力给刘邦留下了一个很靠谱的印象。周勃不是天赋型的选手,一开局就能创造什么神话,他是那种稳中求进的好苗子,经过一定时间和战争经验的积攒,周勃也能成长为统领一方的主帅。

大家知不知道将和帅的区别?

将是什么?将就是统帅士兵冲锋陷阵的人。作为将领,需要身先士卒的勇猛,和随机应变的反应,指哪打哪,见到情况不妙能赶紧撤退。

而帅是什么呢?他是指挥手下将领的,掌握全局的。

身为将领必须身先士卒,带兵打仗。但是身为主帅,如果人手充裕的话,可以不用亲自去打仗,厉害的主帅具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能力,也不需要非的亲自去打仗。

就比如韩信,韩信被称为“兵仙”,在历史的记载中,他打下了很多堪称奇迹的著名战略,但是历史上几乎没有记载过韩信亲自去带兵打过仗,所以韩信很有可能就是那种,可以做到不上战场,全凭智慧也能打胜仗的。

在汉朝初期有三大名将,韩信,英布,彭越。周勃虽然不在此列,我们从周勃的战绩就能够发现,周勃也能称得上战功赫赫了,他的军功是不断的累积,越到后来周勃的能力越强,战绩越来越突出。

根据正史记载,周勃几乎参加了秦末汉初的所有战役,刘邦灭秦,打项羽,平定内乱,抵御匈奴,在这期间刘邦一直将周勃带在身边。

一开始,周勃能够的能力只能带着士兵冲锋陷阵,后来周勃就能够独立带兵去攻城掠地了,而且周勃很少失败。

没错,刘邦手下能臣武将比比皆是,但是能力比得上周勃的还真没有几个。

刘邦从起义到建国之后,一直活到最后的武将有樊哙,灌英,夏侯婴,曹参,卢绾等人,如果论能力的话,可以跟卢绾比的只有樊哙。

根据史书记载,将以上武将的功绩放在一块,只有樊哙和周勃有独立作战,打败很多军队,拿下很多城池的战绩,而其他武将只有作为将领,冲锋陷阵的战绩。

因为樊哙是刘邦的连襟,关系更加亲密,所以在刘邦刚刚建国的之后,刘邦将国家的军事大权都交给了樊哙,但是刘邦后来认为吕雉跋扈,刘盈软弱,想要换太子,便将樊哙的军事大权交给了周勃。

因为樊哙作为吕雉的妹夫,从立场上来讲必然是站到吕雉这一边的,相比之下周勃的立场就单纯多了。

对刘邦来讲,周勃是一个非常靠谱的战友,更难能可贵的是,周勃性格沉稳踏实,没有什么贪婪的心思,更没有乱七八糟的政治关系。在刘邦经历内忧外患,生老病死的一切的时候,周勃始终坚定的站在刘邦的立场上。

可以说,对于刘邦来讲,周勃的能力可以成为汉朝的定海神针。

也许有很多人都想要做韩信,但是韩信属于天才型的选手,这样的人从古至今都没有几个,但是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而对于普通人来讲能够稳中求进,成为周勃这样优秀的人,其实都非常难。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学习能力,不单单是一种能力。他需要总结经验,积累教训,孜孜不倦,心无旁骛。手脚不能懒,脑子不能懒,心也要能够静的下来,才能抵抗住诱惑。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持续的成长进步。

而且打仗还是要命的差事,能保住命就不错了,还能琢磨战术,就这不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事,如果一般人都能做到的话,多了很多周勃这样的,那么刘邦打项羽可能就用不着韩信了。

周勃的军事能力优秀,政治能力也不弱。刘邦去世之后,太子刘盈登基,史称汉惠帝。吕雉为皇太后掌握大权。她上位第一件事就将情敌戚夫人母子杀掉了,可能是吕雉将戚夫人做成人彘的手段太过缠人,汉惠帝刘盈因此吓病了,年纪轻轻就英年早逝了。

汉惠帝去世之后,吕雉将汉惠帝的两个儿子先后扶上皇位,正式临朝称制。吕雉彻底掌握国家大权,吕雉上位之后将兵符收到自己手上,让自己的侄子掌握国家军权和政权。对刘姓诸侯和功臣集团进行大力打压。

在吕雉当政时期,所有的功臣集团和刘姓诸侯的日子都不好过,大家都不约而同的选择的隐忍。直到吕雉去世,周勃和陈平,才和刘姓诸侯内外联合起来将吕雉的外戚全部铲除,史称诸吕之乱。

诸吕之乱之后,刘姓诸侯和功臣集团都按照长幼秩序,将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选为下一位皇帝。刘恒是个小心谨慎的人,担心自己被挟持做个傀儡皇帝,要求要在长安城外当着百姓的面登基。

周勃却在刘恒登基大典之前,要和刘恒先谈一谈。刘恒知道周勃这是要跟自己提条件,但是刘恒是个硬骨头,宁可不不做皇帝,也不愿意做个傀儡皇帝,所以坚决不肯。

皇帝的人选已经定了,不能更改,刘恒就这样顺顺当当的登基了。

刘恒登基不久之后,就找了个借口,让周勃回到自己的封地,交出兵权,周勃就这样退居一线了。

周勃的下场,完全是他居功自傲的结果,一个老实人,临了临了反了这么大的错,如果周勃没有在刘恒登基的时候,动歪心思,他不会这么快的退居一线,可见,做人还是谦虚点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