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39年前中国参加国际会议,却被英美要求离场,背后有何隐情?

1983年9月,我们国家派人去澳大利亚参加第12次“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每当会议进行到实质讨论和表决的时候,我国的代表却被英美等国要求离场,而事后表决效果也并不通知中方。多年之后,当时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的郭琨回忆起来,情绪依旧激动,一度哽咽,说“这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屈辱”

这一切又是为什么?

南极这个远离闹市的地方,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目光。

南极大陆的总面积为139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和印巴次大陆面积的总和,居世界各洲第五位。

在这个冰雪覆盖的大陆之下,却蕴藏着各种丰富的资源。目前查明南极洲蕴藏的矿物有220余种,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铁、锰、铜、石墨、金刚石等。

1772年,英国海军中校库克第一次远征南极,从此解开了人类前赴后继征服南极的序幕。世界各国的探险家和科学家争先恐后地来到南极。而在这背后,国家和资本的势力也纷纷渗透其中。随着南极各类丰富资源被发现,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挪威、智利和阿根廷七国先后宣称自己对南极有主权要求。

1959年,为了缓和各国在南极上的矛盾,美英等12国搞了一个《南极条约》。《南极条约》中规定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冻结领土所有权的主张。

而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也始终对南极保持着关注。早在1957年,当时的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教授就上书国家,认为中国人不应该缺席南极的考察和研究。国家海洋局成立时,中央交给海洋局的任务里,第三项就是“将来进行的南北极海洋考察工作”

经过漫长的准备和等待,1980年开始我国先后派出40多名科学家参加其他国家在南极的科考活动。一年之后,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成立,专门负责我国南极考察事务。1983年,我国也加入了南极条约,成为了缔约国之一。

但是南极条约中将国家分为两类,一类是缔约国,另一类是协商国。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缔约国只能列席,有发言权,但是没有表决权和决策权。

刚加入南极条约时,我们国家恰恰就是缔约国。不能投票,不能参与真正决策事务。这也导致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而更过分的是,美英等国干脆连最后结果也不通知你。多年之后,当时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的郭琨回忆起来流着眼泪说“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在讨论南极问题的时候,我们没有表决权,这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屈辱”

而要成为协商国,真正能在南极事务上享有发言权,保障我们国家在南极事务上的利益,就必须在南极建立属于我们国家自己的科考站。

郭琨和代表团成员都在心里暗暗发誓,要尽快在南极建立我们国家的科考站。他回国之后就在积极推动相关事宜。

1984年,王富葆、孙鸿烈等32位科学家向国家领导层上书,以“向南极进军”为题建议中国在南极洲建立考察站,进行科学考察。

看了“向南极进军”的报告之后,我国领导层对此非常重视。在中央领导的批示之下,相关部门立即展开对南极科考项目的评估。

经过各部门的考察评估,最终确定了我国将在1985年年初在南极建立中国第一个科学考察站。而终日被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只有每年的11月中旬到次年3月中旬能够适合施工建设。而一旦在这个时间段里,我们没有完成施工任务,那么就不得不延误一年的时间。

不要说一年了,每耽误一天,都对我们国家在南极事务上的利益是一种无形的损害。

确定出发的时间之外,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细致的准备工作。

南极那么大,第一个南极考察站要建在哪里?

南极考察委员会经过慎重考虑,认为虽然东南极洲离中国较近,但是当时我们国家缺乏破冰船等相关设备,要在这里建考察站风险太大。为此,南极考察委员会将备选地选在了西南极洲。南极半岛和南设得兰群岛进入了专家们的视线,时任南极委副主任、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曾经去过南极半岛考察,从他的实际体验来说,我们在这里建站还是有很大的难度。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的选择就只剩下了南设得兰群岛。具体设在南设得兰群岛的什么地方,专家组还需要通盘考虑。因为选址牵涉的方方面面很多,比如有没有充足的淡水,卸货方便与否等等,最重要的就是这里能不能开展综合科学考察。

最后,我们在11个备选地点上挑选了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地区作为我们首个南极科考站的站址。这里交通方便,距离智利马尔什基地机场仅2.3公里;淡水资源比较丰富,周围有3个淡水湖;海岸线较长,海岸边地势平坦,小艇登陆比较方便;夏天的时候这里露岩多,各类动植物都在这里繁衍(生长),满足我们开展综合科学考察的要求。

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接下来就是向南极进军。

1984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625编队500多名队员乘坐“向阳红10”号科考船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从上海扬帆起航,正式开始了中国人远征南极的征途。

对于500多名队员来说,这一次的远航不可能一帆风顺。

作为我们国家第一批南极科考队员,肩负着建设我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重任,这其中可以参考借鉴的经验少之又少,一切都要我们自己从0开始,从头摸索。

而表面上冰雪皑皑的南极大陆,实际上充满危险。出征前,所有队员无一例外都写下了遗书,牺牲不再是一个词语,而是一种现实的可能。

郭琨也参加了这次科考队。临别之际,妻子对郭琨没有说太多的话,只说了一句“春暖花开的时候再见”

船队从上海出发,穿过太平洋,向着南极进军。

正如前文所言,这一次并不是什么悠闲安逸的旅行。刚出发不久,船队就遭遇了9级台风。

台风肆虐之下,海面不再平静,惊涛骇浪阵阵拍打着船队。

11月25日,“J121”的主机舱传来一声巨响。经过船员们检查才发现,原来是主机第一缸的活塞活塞冷却管支架破裂。破裂之后,冷却水不断地流出来。如果不及时排除这个故障的话,“J121”发动机会受到影响,最坏的情况就是丧失全部动力,无法继续前进。

然而现实是,这个支架损坏非常严重,船上也没带着备用支架,彻底修好似乎只能返航。可是返航的话,一来一回时间就耽误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一时间大家都陷入了沉默。轮机长徐兆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封缸

所谓封缸,就是船员把坏掉的蒸汽缸封死,只依靠其他8个缸来提供动力。

这样一来,如果遭遇大风浪,“J121”号很可能因为动力不足而翻船。

这个方案大胆且非常冒险。但是为了完成任务。最后船员们同意了这个方案,徐兆富带着技术人员工作了一天一夜,这才将一号缸完全封闭。

幸运的是,我们后面的航程都很顺利,没有再遇到太大的问题。

12月26日,科考队顺利抵达了南极洲南设德兰群岛乔治王岛沿岸。虽然此前已经初步确定了建站的范围,但是到了实地还是要具体勘察选择的。科考队抵达之后,又经过四天勘察,最终将科考站确定在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这里距离北京17501.949千米。

1984年12月31日10时(北京时间1984年12月31日22时),中国首次南极洲考察队在南极洲的乔治王岛上,隆重举行了中国南极科考站的奠基典礼。

中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被命名为长城站。

1985年2月20日上午(当地时间),南极长城站落成。从1月1日正式开工,中国人只花了短短的40多天就建成了长城站。

南极大陆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华夏大地绵延万里的长城以另一种形式在冰天雪地出现。

四年之后,我国在南极建成了第二个科考站——中山站。

南极这块冰雪大陆对于中国人来说,再也不是一个空白。

更灿烂伟大的征途,正在五星红旗下绵绵展开。

全文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