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常有收养义子的行为,即指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自愿结成父子关系,说白了就是认个干爹。那为什么古代的人如此喜欢收养义子?是因为时势还是因为家族传承,或是其他的原因?今天我们就能探一探究竟。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古代人物有义子,比如最著名的就有
关羽的义子关平
,
刘备的义子刘封
,以及此前文章《
诸葛亮早期有个真正的接班人,不是英年早逝就没蒋费姜三人
》提到的
诸葛亮义子诸葛乔
等。而最著名的义子,
莫过于吕布。先后拜了三人为义父
,分别是
丁原,董卓,王允
。
“三姓家奴”
名号就此打响。
而到了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初起义
的时候,也钟情于收养义子,
他收养的义子前前后后不下十多人
,比较熟悉的有木婴、平安、朱文刚、徐四马、甄童、金刚儒等等。
那,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将帅有很多都喜欢收养义子?
其实可以归结为以下这几点:
1.收养义子,更利于延续血脉。
古人大多寿命短,而受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以及思想的影响,没有子嗣,就没有扩大家族的可能性。
所以,有些人没有儿子,或是因为战乱或疾病等原因,友人托孤照顾孩子,这时候就会选择收养义子来延续家族的血脉或者照顾孩子。
比如诸葛亮46岁仍未有子嗣时,就写信告知兄长诸葛瑾,请求将诸葛乔过继给他作为义子。刘备和关羽则是照顾友人之子,而将刘封和关平作为义子收养。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其实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家族文化和人际关系模式。
2.寻找靠山,这点就跟如今所谓的认干爹是一样的。
一旦找到好的靠山,
往往能子凭父贵,而获得官途上升或是其他优势好处。
吕布三拜义父,也逐步从偏远的西凉,逐步壮大成为逐鹿中原的一方豪强。当然天生的勇猛和军事才能无人能比。但良驹尚需名士识别,良将也要名人助力。没有董卓,王允等人的帮助,也许吕布仅仅只是一位前锋护卫。
3.巩固势力,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古代是一个宗法社会,人和人的亲密程度靠血亲和姻亲维系在残酷的战场上。
这种关系更为重要,自己的儿子最放心
。特别是战争初期,当义子们冲锋陷阵,死了不少,到功成名就时,这层出生入死的关系,只要加以奖励引导,他们自是忠心耿耿的大将之才。
势力巩固的效用甚高。
当然,收养义子也带来了一些实际的问题,例如义子的身份和地位如何确定、义子与生父母的关系如何处理等。
这些问题在古代社会中可能会引发一些纷争和矛盾,需要通过家族规矩和社会习惯来解决。但以上的内容,利大于弊,所以收养义子,就成了古代名士很喜欢做的一件事情。
那么,你还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义子和义父的故事呢?
评论区告诉我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