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在蓬莱水城有个开杂货铺维持生计的小商人,叫吴可成。这一年他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取名“吴佩孚”。据传,在吴佩孚出生前,吴可成曾梦到戚继光,于是便以戚继光的字“佩玉”二字为吴佩孚(吴佩孚是“孚”字辈)取了名号,吴佩孚字子玉。
全家人对于吴佩孚是寄予厚望的,吴佩孚刚满五岁便被父亲送入私塾读书,十二岁念完了四书五经。1887年,其父亲因病去世,时年十四岁的吴佩孚与母亲、弟弟相依为命。年龄见长的吴佩孚,为了贴补家用,选择了投身军旅,在清朝蓬莱水师学堂当学兵,每月可以领二两四钱银子的军饷贴补家用。其一边当学兵维持生计补贴家用,一边埋头苦读,终于在22岁时考中秀才,全家在艰难的生活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生活总是充满了意外和无奈,1897年(清光绪廿四年),年轻气盛的吴佩孚与当地的乡绅翁钦生(人称“翁爷”)发生了冲突,被翁钦生使手段拿下秀才功名,买通官府要拿其入狱,年少的吴佩孚在蓬莱当地已无法生存,不得以避走北京城,在北京城门口靠占卜、卖字为生。
1898年(清光绪廿四年),淮军聂士成部招兵,不甘于平淡的吴佩孚效法班超投笔从戎,投入聂士成部,从勤务兵做起,因其秀才出身,能识文断字,入伍不久,吴佩孚遇到了他人生发迹的贵人郭绪栋的赏识。郭绪栋是山东胶东人,与吴佩孚算是半个老乡,郭绪栋当时任军中文案一职,在日常交往中发现吴佩孚才能和志向,对吴佩孚颇为欣赏,认为其是凤凰暂处枳棘之地,总有一鸣惊人时!正是在郭绪栋的保举下,吴佩孚便被送入开平武备学堂步兵班学习,之后不断晋升,到了清王朝灭亡前夕,吴佩孚已经从落魄秀才成为北洋军第三镇第十一标第一营管带。
1916年6月6日上午10时许,称帝失败的袁世凯在悔恨与病痛交加中去世,失去了制约的北洋军立马陷入权利的争夺中,开启了北洋军阀混战的混乱时代。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当时的国务院总理,黎元洪本身有名无实,对于袁世凯留下的北洋军人集团根本指挥不动,反被段祺瑞利用张勋复辟赶下台,段祺瑞又以“再造共和”的名义出兵赶跑了张勋,之后由冯国璋继任总统,段祺瑞依然出任国务院总理。这时的吴佩孚还只是冯国璋属下的高阶军官,还无法政治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1917年,担任代理总统的直系首领冯国璋与皖系总理段祺瑞矛盾爆发,曹锟和吴佩孚附和冯国璋,与段祺瑞相对抗。此时的吴佩孚已经是北洋军第三师师长(代理)兼前敌总指挥,在湖南岳阳、长沙等地与护FA军作战,1918年6月,吴佩孚又被授予"孚威将军"衔;当年8月,吴佩孚附和冯国璋,从湖南前线发通电,公开反对段祺瑞的"武li统一"政策,主张南北议和,在zheng治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吴佩孚又衡阳前线通电全国,明确反对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公开要求取消中日密约。当年12月,直系首领冯国璋病死,曹锟吴佩孚成为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作为曹锟的副手也随之成为直系内部的二把手,已经成为当时minguo政坛的一极而令人侧目了。
1920年,直皖矛盾不可调和,第一次直皖战争爆发,吴佩孚联合奉系军阀张作霖,大败皖军,直奉两系军阀共同控制北京政府,在战后,继任大总统的徐世昌任命曹锟担任“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为“直鲁豫巡阅副使”,事实上确认了吴佩孚在直系军阀中二号人物的地位,吴佩孚位就这样进入了北洋集团的核心决策层。
1920年9月,升任直鲁豫巡阅副使不久,吴佩孚便率军进驻洛阳,以此为根据地筹饷练兵、招贤纳士、其在当地设立无线电台,首次在洛阳修建飞机场、购买飞机,筹建空军。到了1921年底,吴佩孚已经拥兵十余万,被任命为两湖巡阅使,除了控制山东、河北、河南一带外,又把势力发展到江苏、陕西等地,已经占据了中国半壁江山,此时的吴佩孚也已达到人生的巅峰,其在直系的官职与地位已经与曹锟相当,当时曹锟曾半玩笑半认真的说:“只要洛阳(吴佩孚驻地)打个喷嚏,北京天津都要下雨。”
吴佩孚驻地洛阳期间,据传有一位德国驻洛阳公使的女儿看好了吴佩孚,热情奔放又正直青春期的她竟然主动给吴佩孚写了一封示爱信,吴佩孚面对此事竟然哈哈一笑,在信上回了“老妻尚在”四个字,将这个姻缘官司了结了,一时传为佳话。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曹锟全权授权吴佩孚,吴佩孚以弱势兵力击败张作霖。张作霖入关兵力12万余人,被打死打伤逃亡人数达10余万人,仅带着2万余人逃出山海关,吴佩孚也到了其军事生涯的顶峰。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差一点全军覆没,幸亏张学良部(副司令郭松龄)作战英勇,成功的掩护了张作霖撤退,成为本次战争中唯一取胜的奉军部队。奉系败走关外,黎元洪任大总统后,吴佩孚被"孚威上将军"衔。
1923年,挟第一次直奉战争的威势,曹锟开始谋划minguo大总统一职,当年10月,曹锟通过贿选当上了minguo大总统后,任命吴佩孚接替其为直鲁豫巡阅使,驻地洛阳,控制湖南、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地,得到了英美势力的支持。
1924年,吴佩孚的戎装照作为中国人肖像第一次刊登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并配文“GENRALWU”(译:"吴将军")。时年50岁的吴佩孚,已是享誉minguo内外,据传当时美国陆军助理武官费禄纳少校在向美国政府的报告中将吴佩孚描述为“蕞有可能统一中国的人”,可见其当时在minguo的影响力。
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此时已经50岁的吴佩孚也已经逐渐滋长了骄矜之心,曹锟作为其上级已经失去了对其的掌控,只是在名义上维护所谓的上下级关系,这也为其后来盛极而衰埋下伏笔。
1924年,吴佩孚自任讨逆军总司令,通电讨伐张作霖的奉军,第二次直奉战争爆
发,一向与吴佩孚不和的冯玉祥暗中与张作霖结盟,趁其在前线作战之际,冯玉祥回师北京发动政变,在前后夹击之下,吴佩孚大败,仅率残部逃脱。在此之后,其几次试图东山再起,却已无力回天。逐渐步入晚年的吴佩孚认清了时局和现实,不再参与时政,其间各方势力都想借助其影响力实现各自目的,频繁邀约其出山,1930年,北伐成功后的常凯申也两度邀约其出山,均被婉拒。晚年的吴佩孚定居在北京东城什锦花园,礼佛度日,不问政事。
1931年,918事变后,东北军不发一呛丢失东北,吴佩孚气愤难忍,直接当面质问张学良“为什么不打?张学良回复:“实力不足,打不过”,吴佩孚讥讽到:“”军人蕞大的实力就是个死字”,张学良尴尬难答。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R战争全面爆发,华北地区被日军占领,日军为了其侵略的目的,威逼利诱吴佩孚出任北平维持会会长,被其以“日本从中国撤军”为条件拒绝,吴佩孚在其著作《满江红》词中写下了"何日奉命提劲旅,一战恢复旧山河"之句,表达其愤懑之意和爱国之心。
1939年,吴佩孚在吃饺子时被碎骨咯到,引发感ran,高烧不退,日本人打着关心的名义,强行派牙医寺田为吴佩孚施行手术,手术后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于当晚暴卒,时年65岁。
吴佩孚身处新旧时代交换之际,其既有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浓重传统忠义精神、重视民族气节,为人清廉、自律,其本人有个“四不主义”,即“不入租界、不积金qian、不出洋,不纳妾”,其本人也基本做到了,但从大节来看,其在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能够坚守民族气节,可谓大节不亏!在北洋军阀混战的时代,属于难能可贵的!又有其自身和时代的局限性,穷兵黩武、屡开战端,造成了生灵涂炭,总体来说,吴佩孚还是无法摆脱军阀的习气和烙印,更多的体现出的是旧中guo军阀混战时代的枭雄式人物,终归还是脱离不了时代界限的旧军阀。
#头条创作挑战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