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这个词,很熟悉,又有些许陌生,毕竟市面上的报纸少了。
现在随手打开手机,想看新闻都会实时推送,今日事今日知,不用等着看隔天的报纸。
虽说报纸我们已经不太用,但并不代表它就消失了,报纸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怎么说报纸也是由来已久的老古董,还真不能说淘汰就淘汰了。
(一)初现“宫门抄”
国外的报纸发展就暂且不提,国内的历史就够说个一天一夜,别看报纸好像新时代的产物,其实早在汉朝就已经出现。
不过汉朝还没有报纸这个说法,最开始只是京城朝廷设“邸”这个机构,主要是用来传达朝政的。
皇帝谕旨、臣僚奏议,还有一些官员的任免调迁都会被“邸”官员收集抄录。
朝廷内部传抄后,张贴在宫门处,给下降官员抄录,一级一级往下传达。故而就形成了“宫门抄”,也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二)开元盛世中的“杂报”
唐代以后有了杂报这个名称,《经纬集·读开元杂报》记载了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以开元杂报为名,是作者孙谯自己加上的,并非官方正式的名称。
开元杂报特指的是开元年间的邸报,原本是没有报名的,年号是在开元年间,故而取这个名字,不过唐代的邸报确实多叫杂报。
“邸报”这个说法,究其根源,还是从宋朝开始的。
邸报到了宋朝已经趋于稳定,有专门的商人为了牟利,抄录邸报售卖。大部分官员为了省事,乐于从商人手中购买,无需自己抄录。
后期,朝廷还专设通政司,管理《邸报》的发行,明末后期,印刷术的发明,为邸报的发行带来了莫大的便利,规模也越来越大。
(三)“邸报”变更,不改其根
清朝《邸报》改名为《京报》,它的发行量更多,影响力更广,官员、读书人,甚至平民百姓都能阅读京报。
清代末期,设有专门的报房来管理经营京报和邸抄,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发行部门,开始有了最初的报纸雏形。
据史料记载,清朝内阁在东华门外设有“抄写房”,报房每天派人去抄录当天发布的新闻讯息,就是所谓的“宫文书”。
作为“宫门抄”的朝廷政事和谕旨全部都会被照登报道,而奏折由于数量庞大,只能选取一部分。
直到1912年,封建皇朝的彻底覆灭,《邸报》和《京报》才停止了发行。
自汉、唐、宋、明、清到近现代以来,报纸的形式不断演变,名称不断更改,但它的作用和职能倒是没有太大改变。
邸报最开始出现,就是为了让下面的官员了解朝廷政策,官员变动。虽说最初的“宫门抄”只是流传于上层的高官显贵之间,但明清后期的邸报已经很是普遍,连平民百姓都可阅读。
毛主席曾说:“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这是报纸在政党制度方面的作用,同时它也有其他方面诸如民生、社会等各方面的职能,不得不说,报纸确确实实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一样信息传递媒介。
(四)万变不离其宗的演变
因特网的普及,对传统报纸有巨大的冲击,不少网站发布网络报纸。1994年起,网络报纸就出现了,很多报纸报刊纷纷转战阵地,直到1994年底,已有78家报纸发行了网络版。
如今网络报纸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几乎所有时事新闻已经不再采用纸质版报纸,而是直接在网上发布。
与传统的纸质版报纸相比,网络确实有很大的优势,电子版的报纸容量很大,只要读者有兴趣,就可以搜索到各地所有的新闻。
传统报纸毕竟需要纸面印刷,一份报纸不可能记录下太多内容,只能取其精华。
而且不同地区的新闻会出现在不同的报纸上,海南一个偏僻城市的新闻不可能跑到哈尔滨的报纸版面,就像英国的一篇英文报道跑到中国山区小镇的报纸上一样,概率几乎为零。
传统报纸受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在网络上通通不复存在。
无论报纸的形式如何变化,它的本质和内容一直没有变,从古至今,万变不离其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