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地区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黄金头”的故事,相传南宋丞相史嵩之在逝世安葬的时候,眼看着下葬的时辰已经订好了,宾客那边也已经发出了消息,
头颅却不翼而飞了!
更要命的是,派出了一个又一个人能人异士前去寻找,可史嵩之的头颅到底在哪却迟迟没有线索。
无奈之下,史家人为了让史嵩之入土为安,保存他尸身的完整,也为了不被外人察觉到史嵩之尸体的异样,
重金打造了一颗黄金做的头颅,从而顺利蒙混过关,将人下葬。
但长久以来,“黄金头”的故事也只是流传在坊间,并没有真实的考古佐证,只能算是一个当地的奇闻异事。
但谁也没想到,
2011年,浙江挖出一口金丝楠木棺材,意外揭开了这个掩藏千年的“黄金头”谜案。
重达千斤的金丝楠木棺材
2011年7月,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附近,
在这里居住的村民们发现近几日经常有一些神秘的人,在山丘那里鬼鬼祟祟的。
要知道,那片山丘虽然地理位置不高,但地势比较险峻,因此,当地人很少往那边去,但最近这伙陌生人却经常在夜晚偷偷靠近那里。
有村民一探究竟,看了地面痕迹后,心里警钟大作,急忙给公安局打了电话,
根据他们的判断,这伙人应该是一群盗墓贼!
警方与文物专家迅速赶往现场,并在这里发现了好几个洞。
经过专家们的查探与考察,确定了村民们的判断,这里确实有盗墓贼的痕迹,而且盗洞很深,
里边的文物已经开始受到外界的风化影响了。
换句话说,如果不抓紧进行保护性考古活动,那么顺着这几个大洞,里边的文物也会很快在时间流逝中风化、破损。
经过考古发掘,发现在这片土地下陪葬着两座清代陵墓
,而在清代陵墓下,则是来自宋朝的陵墓。
看来这里的确是块风水宝地,才会历经千百年,被不同的贵族们看中,成为自己最后的安身之所。
清代陵墓过于常见,因此暂且不谈,值得一提的是,
这两座宋朝陵墓的主人,正是南宋时期的丞相史嵩之和他的夫人赵氏。
尽管陵墓内部已经遭到了破坏,但因此村民们比较警惕,及时上报,因而大部分的重要物品还是被完好的保存了下来,其中就有一具特殊的棺材。
这座棺材的主人自然就是南宋的明相史嵩之。而这座棺材从被发现开始,就让考古工作者们吃了一惊。
原因便是,
这座棺材居然全部是用金丝楠木打造而成的!
要知道,金丝楠属于我国二级保护植物,这也是我国特有的植物。
金丝楠木更是在我国长久的历史中一直处于较为尊贵的地位,
不仅自带香气,纹理笔直,不容易变形,而且在阳光下还会泛出金色的光泽,像有一层金光笼罩一样。
因此,大部分情况下只能用在皇家以及寺庙的建筑和家具中,贵族和大臣们都很少用得起,更别说普通人了。
直到现代,金丝楠木因为价值贵重且罕见珍稀,依旧价格不菲。而这座重达千斤的金丝楠木的棺材,真正价值更是不可估计了。
更让考古学家们感兴趣的,
除了这座棺材还有棺材本身,它能够解答一个流传了千年的谜题……
黄金头
金丝楠木打造的棺材,让内部的尸身保存的同样完好,也让考古学者们对于内部是否会腐坏严重的担忧打消了一大半。
在棺材里,
除了看到的一些残留的水银,这是古代常用的防止尸身腐烂的办法之一
。
也正是这些水银再加上金丝楠木棺材的保护,让墓主人史嵩之的尸骨保留了下来。
在尸骨中,史嵩之的头骨完好无损,相较之下,其他的尸骨倒是有些破损严重,难以区分了。
更巧合的是,头骨不仅保存的完好,眼部四周还留下了相连的皮肉组织,
更是进一步证明了“黄金头”传说的不可信。
既然头骨还在,那就说明并没有发生头颅被人割去的事情,那么为何会有这样一个传说?
要知道,中国自古以来都讲究死者为大,更讲究入土为安,对于殡葬更是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和讲究,像史嵩之这样被传言“头颅被人割走”,身体破碎的下葬,已经是一种相当大的诅咒了。
毕竟谁家也不愿意被传这样恶毒的谣言,
史嵩之究竟做了什么才会引起这样大的敌意?
褒贬不一
史嵩之家世很好,父亲是朝中官员,当朝宰相又是他的叔叔,可以说,有这样强大的后台,他的人生一开始就是一帆风顺的。
而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史嵩之也毫不意外入仕为官
,他向来目标明确,不喜欢说冠冕堂皇的话,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更是摆在台面上,毫不忌讳表达自己对于建功立业的追求和渴望。
史嵩之的丞相叔叔曾经问过他,如果换一个职位,那他想要去哪里当官?
而他则十分明确地回答:“襄阳”。
南宋时期的襄阳,地位不言而喻,这里不仅可以作为抵抗金人的屏障,保卫国家的最重要关卡,也可以对下游的建康、临安造成压力。
只要经营管理好襄阳就能够保护协调好南宋战线,进可攻退可守,是个战略地位超然的地方。
史嵩之也确实做到了,在他的管理下,襄阳的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1233年11月,史嵩之接受朝廷安排,联合蒙古人一起攻打金人。
第二年1月,联军大胜归来,彼时的皇帝宋理宗同样被这样巨大的胜利冲击得飘飘然,竟然火速下令,让史嵩之撕毁联盟协议,攻打蒙古,收回洛阳、开封和应天府。
如果仅仅是皇帝一个人的固执己见,那么还能够理解,
但可怕的是整个朝堂都认为,这是收复失地的好时机。
但史嵩之作为真正经历过战场,也真正见识过蒙古军的人,并不认为南宋有本事从蒙古手中夺回三京。
军队早已疲惫不堪,连年的战乱外加天灾也让老百姓水深火热,这绝对不是打仗的时候。
正是由于他的反对,让史嵩之被扣上软弱求和的帽子
,在民间也对他大加指责,在他离世后,黄金头的传说也渐渐流传开来。
史嵩之的决定与考量,从我们现在目光来看,的确是有一些道理的,但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家国仇恨上的“退让”引起民间的愤怒,同样十分正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