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三国后期,若这二人还在世,诸葛亮北伐还有赢的希望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深受儿童喜爱,流传至今。罗贯中在书中以蜀汉为正朔,将魏、吴描绘为割据势力。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使得该书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蜀汉在作者笔下是一个人才辈出、积极向上的正统政权。关羽威震华夏,张飞一夫当关,诸葛亮运筹帷幄,他们三位英雄在刘备的领导下,共同谱写了一曲曲英勇传奇,为后人所敬仰。

关羽失荆州,身死麦城,蜀汉国势一蹶不振。张飞遭难,黄忠、马超等将领相继病逝,夷陵之战再败于吴,刘备白帝城托孤,蜀汉国运如日薄西山,日渐黯淡。

即便诸葛亮后来六次北伐中原,也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梦想。回首往事,人们不禁思索,若蜀汉有两位贤才在世,或许北伐事业真的能够成功。

【庞统之才】

庞统,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与诸葛亮齐名却命运迥异。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声名远不及诸葛亮响亮。即便在《三国演义》的叙述中,他的生命也如同短暂的流星,令人惋惜。许多人对他的“凤雏”之称感到困惑不解。

《三国演义》有云:“卧龙凤雏,一者得天下安。”在此,若将诸葛亮的智谋喻为“奇思妙想”,庞统的计谋则堪称“脚踏实地”。两者各具特色,皆能助天下英豪一臂之力。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精心布局,建议刘备立足荆州,攻略川地,再图汉中,最终逐鹿中原。而庞统却另辟蹊径,他认为夺取川地益州的价值远超荆州,甚至建议将荆州作为诱饵,任由曹操与孙权争夺,消耗他们的实力。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荆州这一南方战略要地绝不容失。然而,随着刘表的离世,荆州陷入了无主之地,赤壁大战后,它更成为了三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刘备集团若依庞统之谋,将诸葛亮、孙乾等智囊,关羽、张飞等虎将齐聚益州,以蜀地为根基,则势力坚如磐石,曹操、孙权岂能撼动分毫?届时天下之势,必将大为改观。

一旦天时转变,我军便可从益州出发,那时夺取天下便指日可待。益州出兵,顺应天时,定能所向披靡,天下归属,尽在我军掌握之中。

倘若此念得偿,关羽或许能稳守荆州,麦城之败亦能避免,张飞或能幸免于难,而刘备亦无需在夷陵折戟。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些英勇的将领和传奇的故事,终究成为了永恒的回忆。

诸葛亮出祁山北伐,背后有刘备的稳固支持,四方由关、张、赵、黄四位将领严阵以待,魏延、马超等武将勇猛开路,蜀汉军队必将势如破竹,一往无前。中原必将重新焕发生机,汉室复兴、旧都重光的梦想指日可待。

庞统的思维方式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略在核心目标上是一致的,他们都着眼于夺取益州和北上中原的大局。不过,两人在如何处理荆州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见解。

相较于诸葛亮的策略,庞统的计策更显沉稳,他巧妙绕过了三国争夺的焦点荆州。回顾蜀汉后期的多次挫败,庞统的计谋实则具有深远的智慧。若蜀汉能采纳并执行其策略,或许能避免走向衰败的命运。

【凤雏之殇】

庞统不仅战略眼光独到,更擅长洞察人心。他独具慧眼,善于发掘并识别他人的潜力和特质,这是他超越常人的又一卓越之处。

赤壁之战后,东吴的顶梁柱周瑜在南郡的战斗中意外中箭,不久便因病离世。随后,庞统接手了周瑜的后续事务,在东吴的日子里,他与诸多东吴名士有所交流,扩大了自己的人脉圈子。

庞统在与顾邵交谈时,谦虚地表示自己在人情世故方面不如对方,但在帝王之术上却更胜一筹。这番话语令顾邵深受触动,对庞统佩服得五体投地。当庞统离开东吴时,众多东吴名士纷纷前来为他送行。

在茫茫人海中,庞统唯独对一人寄予厚望,直言其“智慧尚浅”。当周围人感叹不已时,庞统又轻描淡写地说:“但你仍是当今的翘楚。”

话题轻转,逗得在座众人捧腹大笑。而被其点名的,正是日后在石亭之战中独领风骚,大破曹休十万大军的英勇大将全琮。

由此可见,庞统言辞犀利,洞察人心,三国之中无人能出其右。后来,作为刘备的谋士,庞统又向刘备献策,趁着刘璋与张鲁交战之际,与蜀中重臣法正、张松建立联系,为刘备在益州赢得了广泛赞誉。

庞统深知张松贪婪,便投其所好,以厚礼诱之。张松果然中计,交出“西川地利详图”,还为刘备军争取到在益州的驻军权。此举为刘备日后攻取益州铺平了道路。

庞统的敏锐洞察,却成了他命运的终结者。他预见刘备入川的每一步都会触动益州士族的心弦,特别是张任和黄权二人,他们的不满如同暗流涌动,最终导致了庞统的悲剧。

庞统为了消除张任的威胁,决定亲自率兵征讨。然而,在落凤坡,他被敌军误认为刘备,结果中箭身亡。不久后,张任也在雒城被刘备回军所杀。

张任已逝,刘备在主簿黄权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庞统却早已识得此人之非凡,多次向刘备力荐,强调在夺取益州后,必须善待这位大才,不可轻启杀念。

刘备采纳其谋,占领益州后任命黄权为偏将军。在随后刘备征服汉中、建立王权的过程中,黄权立下赫赫战功。夷陵之战前,黄权曾力劝刘备罢兵,若刘备听从,蜀汉历史或将重写。黄权之智,间接彰显庞统的识人之明。

【孝直之谋】

在刘备征服益州的征程中,除了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位智囊,还有一位名为法正的杰出人物,他的贡献同样举足轻重,为刘备的成功立下了赫赫战功。

法正,字孝直,于建安初年,时局动荡之际,与孟达携手入蜀,投效于刘璋,出任新都令。至公元208年,曹操北地一统,荆州成为其眼中钉,刘璋情急之下,派张松为使,赴曹营求和。

曹操待张松怠慢,而刘备却对他礼遇有加。在返回益州的路上,张松深感刘备的诚意与尊荣。回到益州后,他力荐刘备,并引荐法正为使者,共谋大事。

刘备一出现,法正便认定他是未来的明主,立刻说服张松暗中与刘备加深交往。211年,曹操侵略汉中,刘璋采纳法正和张松的建议,派法正迎接刘备入蜀。自此,法正成为刘备的得力谋士。

刘备入川后,张松因密谋协助刘备取川而遭杀身之祸。刘璋愤而与刘备决裂,刘备在客场作战,心中忐忑。他向法正请教,法正却平静地说:“刘璋性格懦弱,不会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来与我们对抗。”

果如法正所料,刘璋并未与他决裂。法正抓住时机,向旧主刘璋送去书信,深析天下形势,巧妙地瓦解了他的心理防线。这一举动充分展现了法正在人心揣摩上的高超技巧,几乎扭转了战局的走向。

刘璋的投降,虽非全赖法正之力,却与他的书信紧密相连。曹操闻讯后,亦不禁感慨:“天下英才皆归我,唯法正难觅踪迹。”

公元215年,曹操占据汉中,对初入蜀地的刘备形成严重压迫。面对这一局势,法正向刘备提出进取汉中的策略。然而,刘备在过往与曹操的交锋中,鲜有独自取胜的记录,这无疑增加了攻取汉中的难度。

刘备的担忧被法正敏锐捕捉,他立刻进言:“虽得汉中,但曹操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二人之才不足以胜任将帅之职。若我军全力出击,必能取胜!”同时,法正也深刻指出了汉中的重要性。

汉中之地,进可攻退可守,一旦掌握,既能推翻曹操政权,迎接天子,又可逐步蚕食雍州、凉州,拓展疆域;更可作为益州的坚实屏障,为长久之计。从后来三国历史的演变来看,法正的分析极具前瞻性。即便在现代,汉中对于整个中国的战略意义依然不言而喻。

在汉中之战中,刘备军屡攻阳平关不下,法正便建议转攻金牛道上的定军山。这一策略成功使魏军陷入混乱,被迫分散兵力应对。此时,刘备军在阳平关和定军山的兵力又在曹军营地周围放火,将夏侯渊、张郃的军队彻底分割,形势瞬间逆转。

战场上出现了难得的战机,夏侯渊身边一片混乱,无法与张郃联络。法正见机行事,立即命令黄忠发动突袭。黄忠从定军山冲下,一鼓作气斩杀了曹军主将夏侯渊,汉中之战因此扭转乾坤。

《孙子兵法》有言:“上策攻心,中策用兵,下策攻城。”法正深谙人心,巧妙夺得益州八百里川地,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取汉中,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堪称顶级谋士,与诸葛亮、庞统并肩。

刘备刚封汉中王不久,法正便英年早逝,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如今回首往事,若庞统、法正二人能辅佐诸葛亮北伐,一个出谋划策,一个领兵征战,凭借蜀地的富饶,天下归属尚未可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