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马邑之谋,汉匈开始撕破脸皮,汉武帝大干一场,打开了更大局面

汉朝初期有多穷?那时候,很多将相高官出行,只能坐牛车。而皇帝出行,虽然可以坐马车,但居然找不到几匹毛色一样的马。就像一个领导人出行,坐了一部四个车门颜色都不一样的汽车,你说有多尴尬?

但到了汉武帝时期,情况就不同了。由于汉朝初期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又经历了文景之治的积累,一个韬光养晦的时代结束了。

汉武帝时期的西汉,国家繁荣昌盛,粮食多,钱财多,连民间也是马匹成群了。而汉武帝本人也是一个好事之人,他不喜欢墨守成规,他对美女醇酒、琼楼玉宇、大漠荒野等等都有强烈的欲望,他觉得皇帝就应该这样玩才算称职。

所以,随着强大的西汉出现,强势的皇帝出现,汉匈关系开始发生剧烈的变化。

以前西汉初期逼迫实行和亲政策去讨好匈奴,嫁了不知多少真公主假公主,这件事情成为西汉后继者心中永远的痛!

但在景帝后期,双方经过多次边境战争,情况已经慢慢逆转了。原来非常嚣张的匈奴,已经停止了大规模深入到中原地区的进攻,只剩下小规模的侵扰不断。

汉武帝即位后,开始下决心征讨匈奴。他首先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还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同盟,可惜没有找到。

这时候,匈奴方面又来求亲。官员出现了两派意见,以王恢为代表的,认为匈奴根本不守信用,每次和亲不久,没隔几年,就会带兵来抢劫岳父的。如此亲戚,不要也罢!最实在就是揍他!

但朝廷的重臣韩安国却坚持和亲,理由就是匈奴的骑兵好厉害!我们打不赢。还有,我们抢他们的地盘也没用,要来干嘛?

本人觉得这个韩安国也太没战略眼光了。没自信,也不懂得彻底解除匈奴的军事威胁,对汉朝的重要意义。也不认识到,匈奴的地盘即使环境恶劣,也可以作为一个战略缓冲地带。

但,由于韩安国的威信比较高,有很多官员都支持他,搞到汉武帝只好暂示还是同意和亲。

没过几年,有一个边境的商人向汉武帝建议:趁刚刚和亲,匈奴缺乏防备,我们可以诱敌深入,再伏兵袭击,一举击败匈奴。

这个建议又挑起了汉武帝本来就不安分的春心,到底干不干匈奴呢?于是,汉武帝再次开会讨论。

当然,那两个人王恢和韩安国又是主角。这次王恢好像打了鸡血,说话慷慨激昂,旁征博引。他举了一个例子,战国时期的代国,国小处境艰难,但因为全国上下一致奋力对抗外侵,所以匈奴也不敢招惹代国。言下之意,就是皇帝,你缺少霸气啊!这再次刺激了汉武帝的春心!

同时,王恢又提出了一个诱敌伏击的战略,听起来让人心动。相比之下,韩安国则没有多少新的观点。只好说,当年你爷爷的爷爷刘邦那么厉害,也还不是被人家围了七天七夜。所以,汉武帝的王者气概出来了,马上决定,准备和匈奴翻面,不和亲了,随时开战!

因此,他们制定了一个准备在马邑伏击匈奴的战略。马邑是边境一个重要的产马的地区,也是重要的马匹交易市场,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军工基地。所以匈奴一直都想争夺此地。

于是,汉武帝派人去诱骗匈奴的首领,说可以帮他们杀了马邑的长官,把马邑城和财物全部交给匈奴。

匈奴居然上当了,非常惊喜,马上带领10万大军准备过来接收。而汉武帝则出动了32万大军在马邑一带设好埋伏。

但奇怪的是,汉武帝派出的主帅居然是主和派的韩安国,而主战的王恢只带3万大军负责切断匈奴的退路。想不明白,怎么会这样安排?

正当匈奴大军兴致勃勃地赶过来时,却发现了在距离马邑100多里的地方,到处是牛羊,但却没有放牧的人,人都躲哪里去了?

匈奴人开始产生怀疑,马上抓了一个小官了解情况。小官在威胁之下,只好把伏击的计划说了出来。匈奴首领听后,吓了一跳,居然想暗算我?幸亏上天帮我!这个小官应该就是上天派来的,于是还把那个小官封为天王。

随即,匈奴马上撤军,赶紧逃命。而埋伏在马邑一带的汉朝大军还在傻傻地等待,为什么匈奴还不来?我们等到花儿也谢了!

唯一发现匈奴逃跑的就是王恢,他是在匈奴退路设伏的。但问题是,他看见匈奴10万大军,自己人少,不敢乱开架。就这样,一场策划已久,劳师动众的计划流产了。

汉武帝非常生气,王恢被解职入狱,随后自杀。我觉得计划泄露,很难怪任何人,毕竟30多万大军的调动,怎么可能做到彻底的保密呢?如果那时候有手机的话,沿途的老百姓早发朋友圈了!

从此,汉匈之间开始撕破脸皮,正式开战了。但,就是汉武帝这个好事之人,为汉朝打开了更大的局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