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一说到成飞和沈飞,都是捧前者,踩后者,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军迷朋友对沈飞有意见?
原来,沈飞的战机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至今没有摆脱苏联的影响,所以很多人就给沈飞起了一个外号叫“沈霍伊”,比如歼16战机和歼15舰载机,这两款战机都是源自苏联的苏27战机。
沈飞的问题是没有一款拿得出手的自研飞机,歼35的问世能否给沈飞扳回一局呢?目前来看还不明确。
相比而言,成飞的战机自成体系,比如歼10、歼20在网上的知名度都比较高,而且一看就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战机有所不同,特别是苏系战机,许多网友表示都看腻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很多战机都是从苏制战机上改进而来的,歼5更是直接仿制苏联的米格17F。当时的沈飞非常争气,国营112厂在苏联老师傅手把手的严格要求下,生产出的歼5一点也不输于苏联原版。歼5是我国第一款大规模装备的喷气式战机,而且也是第一款国产战斗机。
然而到了第二代战机的生产和研制时,沈飞就开始“放飞自我”了。
1958年12月,沈飞在没有苏联专家的认可下,自行改进东风102战斗机的工艺制成,也受当时的环境影响,我国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另外,中苏交恶后,苏联撤走专家,沈飞的科研人员和工人只能靠自己了。
期间还犯了很多严重的错误,包括许多不符合规范的零部件被装上了飞机。比如抚顺钢厂提供的62炉批钢材,不合格的有16炉批,混料不能用的有19炉批,占总数的56%,浪费180多万工时。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当时沈飞居然取消了材料复检的制度,颇有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风范。
由于东风102战斗机是在米格-19S样机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而且改动不大,在快速试制的情况下,认为没有必要进行静力试验,结果当发现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时,再进行质量整改已经晚了,导致东风102的静力试验失败了。一开始认为机身和机翼都没动,只是机头部分改了改,所以沈飞相关人员决定只做局部的静力试验,然而实际强度仅达到设计指标的86%,后来再抽一架做静力试验时,仅加载到90%设计载荷机翼就破坏了。
盲目自信,省掉很多工艺流程,全信苏联专家,沈飞的研发团队以为很多工作在苏联人研制米格-19的时候都做完了,所以自己就不用做了。这大概是毛子给我们航空业上的最后一课,技术引进必须要消化吸收,否则还是受制于人,很容易出问题。
最后,东风102只生产了33架就停产了,质量严重不足。当时领导非常恼火,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沈飞却在浪费大把的资源。这算是沈飞最大的一个黑历史了,也是沈飞全体工作人员心目中最大的阴影,以至于后来在创新上没有成飞大胆。
当然,沈飞也不是一蹶不振,此后沈飞生产出了很多知名度很高的飞机,比如歼6战机,最终沈飞还是造出来了,生产了5200多架。这款战机在上个世纪也出口到其它国家,给中国挣了外汇。还有歼8战机,也是沈飞设计生产的。另外,大名鼎鼎的攻击11战机也是沈飞的杰作,这款无人机刚问世时彻底震惊了西方世界,设计和加工都非常的完美。
沈飞对我国最大的意义就是解决了我们从无到有的重大问题,而且是两次。在歼10服役之前,我国的领空一直由沈飞生产的飞机保护着,比如歼11战机,仿制的是苏联的苏-27。后来这个型号又升级成了歼15战机,是中国第一批舰载机。一直到歼10战机的出现,我国的战机才和苏系战机变得不一样。
不过从实际应用来看,沈飞选择的苏-27是实在是太明智了,这款战机的气动外形非常优秀,属于四代机中的天花板,载弹量大、飞行距离远,现在发展出的歼16和歼16D也是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来的。
飞机制造工厂,不是科研单位要讲技术创新,他们生产战机首先考虑的是实不实用,另外战斗的性能是否有提升,至于是模仿其他人还是创新都无所谓,毕竟能模仿也是一种本事。
如今,歼35的问世算给沈飞挣了一口气,其实这款战机的命运也是坎坷得很。当年歼14落败于歼20,沈飞又造出了FC31,为了搞差异化,据说初始版本的FC31是单发版的,沈飞准备用它来出口,弥补研制歼14的资金消耗。后来居然被空军看上了,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歼35,可见沈飞包括601研究所的研发能力是有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