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197-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邓艾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名将,在他的一生中,尤以攻破蜀国一战最为辉煌,征蜀时邓艾巧妙绕开姜维,挥师成功度过了阴平,突然出现在蜀军面前。阴平守军竟然不战而降,邓艾一路势如破竹,攻破了绵竹,直逼蜀都。最后,逼的刘禅只能选择投降,蜀汉政权至此覆灭,邓艾灭蜀,是他的主要功绩之一。
在成功灭蜀之后,邓艾便开始策划灭吴的种种计策。但是在这其间他又擅自承制拜官,忘乎所以,以自己战功高而居功自恃。甚至擅自做主,以天子的名义,任命蜀汉官员,并在绵竹修筑高台,来宣扬自己的功劳。邓之所作所为依然超越了一个做臣子的本分,钟会便趁机抓住机会诬告邓艾谋反,而司马昭对邓艾更是猜忌已久,便派监军卫瓘将邓艾父子收押。后来钟会谋反被杀,由卫瓘稳定局势,收拾残局,因卫也曾参与了诬陷邓艾之事,于是派人将邓艾父子在四川绵竹杀害。
邓艾被杀后简单的埋葬于剑阁县北庙乡孤玉山下,今墓依然保存完好,只是当时他是以反贼身份下葬,因此并没有修建高大的陵墓,只是用几块石条箍墓为室,修建于地面。随着时间流逝,盗墓的挖掘,水土的流失,耕地的开挖,现在陵墓已然暴露在外,无人理睬于广元市剑阁县北庙乡小学旁。2017年听说有邓氏宗亲组织发起,募捐资金百余万对邓艾墓进行修缮。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十一月,魏元帝曹奂禅让帝位,司马昭长子司马炎即位(即晋武帝),晋朝建立。到了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晋武帝为邓艾平反冤案,司马炎为邓艾平反时说道:“邓艾曾经创立了许多功勋,当初受冤获罪后也束手就擒,而没有贪生怕死的逃难。他的子孙也因此而沦落为罪人,我经常会为他们感到惋惜和同情,就此邓艾的冤屈得以昭雪。
公元264年正月,司马昭下诏以槛车征拿邓艾。押送邓艾赴京师的槛车行至绵竹城西时,卫瓘遵照司马昭的旨意,派护军田续追上去,将邓艾父子杀死。邓艾另一个受封为亭侯的儿子在洛阳也同时被诛杀,邓艾老妻及孙辈幸免一死,被流放西城(今新疆和田境内)。邓氏家族闻风只能四散逃匿,其中一支就落脚关中左冯翊重泉县东河川(即今蒲城县后阿村),族人陆续前来集聚,始成今日之邓家堡。为缅怀先祖邓公,冯翊张郡守与邓家族人再建邓公祠以永久纪念。以其仅存遗物于村南卜地起墓(衣冠冢)祭祀,成为今之蒲城的邓艾墓。
从西安前往蒲城路不算近,宽阔的马路一色柏油修到村庄,我首先顺路来到龙首渠大坝游玩。龙首渠始建于西汉武帝年间,渠道要经过商颜山,这里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汉族劳动人民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不过因为当时的建筑水平有限,和没有给涵洞加切石料青砖保护,导致建成不久就塌方被毁,实际上就是一个没有使用的废弃工程。在当时开挖施工时挖出了一些龙骨化石,渠道遂命名为龙首渠。
1933年在杨虎城和李仪祉对陕西“关中八惠”规划中,又从新开挖修缮了洛惠渠,是古灌区在今天从新焕发新春,服务于人民。渠成李仪祉先生给大坝取名“龙首坝”,并由当时国民党主席林森手书“龙首坝”三字于碑上,勒石建亭以昭后世之功。今年因雨水过多,远在几百米就能听见涛声如雷,才步上坝前大桥,就见一条几十米宽的黄龙从大坝飞泄而下,气势磅礴。站在远离大桥百多米的桥上,都能感觉到黄龙迎面而来,水声滔天,水珠扑打到面上,眼睛都难睁开,游人无不胆战心惊,不敢久留,匆忙跑过大桥。
今天主要目的是寻访邓艾墓,这里就不在过多述说龙首坝之胜景。继续驱车向北而行,当来到西头村时并没有多少感觉,只是看见这里有一条街道和几户商店,大体判断西头村应该是个乡政府所在地。当车刚出村由北向西一拐,却发现一处古迹“人宗庙”。虽然当时的车速也在50迈以上,但是常年的旅游经验告诉我,这里绝对是一处有着历史背景的地方?于是倒车回来寻访,还真的是一处明清建筑,最后寻找到看庙的师傅,一问,原来是明朝始建,清朝复建的庙宇。
“人宗庙”在全国各地都有,是纪念人类始祖“女娲”和“伏翼”的庙宇。庙宇今只存大殿一间,基本保持原貌,外墙,椽子,瓦也都是原始的材料,基本没有大动过的痕迹。东侧有一排六孔砖切窑洞式样平房,也大多为明砖,应该都是早期庙宇倒塌的材料从新修建,看时间也不会短。此时看庙的大妹子跑来给我介绍情况,可是发现我比她懂的还多,到成了我给她普及知识的局面。这样的建筑在陕西山西,河南一些偏远山区随处可见,但是要断代却也相当容易,必定明砖和清砖是一眼就能分辨出来的,及其好认。当然我也就尽量把我知道的告诉她,对古建筑我了解的甚少,也只能知道多少说多少了。
从人宗庙到邓艾墓并不远,西头村西就是铁路,沿着铁道向北快到前阿村半道就见铁道涵洞路边有一方陕西文保碑,原来就是我今天要来寻访的“邓艾墓”。在路边停好车,开始向东寻找封土,不宽的道路两侧都是果园,我来的正是时候,随手摘取一个苹果,咬上一口,酸甜多汁,果肉较粗,并不好吃。扔掉在去采摘一枚酥梨,一口咬下,果汁四溢,难怪蒲城的梨名气这么大,虽然果皮并不好看,但是果肉绝对一绝,蒲城梨名气大并不是吹的。
继续向东寻找,眼看就要走到洛河边的台地上了,如果继续在向东走就能看见洛河水了,但是始终没有看见封土,四周也都是果园和还没有砍掉的玉米秸秆,遮挡的什么也看不见。只能返回满果园跑着找人询问,现在正是采摘季节,村民都隐于果园之中,但是还是被我找见一位。跑去问路?结果被村民抓住,非让我吃梨,我连忙说已经偷吃过好几枚了,但是硬说我没有吃他家的,只能委屈的摘了一枚拿在手上,问清了方位赶快前去寻找。
原来从道路向东走,当块到地头下河道那片平地后就要向北折行,道路虽然弯曲,但是大体还算好认,也算笔直,行大约五百多米也就看见路东果园中那高大的封土堆了。此时也陆续看见村民前来采摘,又和村民闲聊了几句,就直接从玉米地里跨过,直接来到封土旁,在地里却看见一个界桩,陕西文物局所立,我也就总算是找见邓艾墓了。一路走来,说真的,就数龙首坝景色优美,也是我今天寻找邓艾墓的意外收获吧。
邓艾墓坐北朝南,呈现覆斗的形态。它的封土最高处达六米多,底部的长宽有十多米,封土还算是保存完好,上面长满杂木野草比人都高,遮挡的严严实实。当然这里既然是衣冠冢,我也就不在过多对封土进行观察,从一缺口处,拉上树枝,爬了上去。邓艾墓早期是有祠堂祭祀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毁。目前也就剩下两块石碑,其中一块名气大,书法秀丽的也早早被碑林抢先拉走,而在墓顶只留下一堆废墟,和两个底座,荒草比人还高,只能一边处理野草,一边寻找另一块石碑。
用棍子把蒿草打到,总算看见一方石碑扑倒于地面,边上都是一些石块砖瓦,也说明墓顶早期是有建筑保护石碑的,当然大家也都知道石碑是应该在陵墓前或者祠堂里竖立。可是这里的碑为什么在陵顶之上,只能说明这里是被移动过或者后期移上来的,好处就是把碑移到墓顶也便于保护,要不早就没有了。根据清毕沅在陕西所立碑刻,这里也应该有一方毕沅碑,但现在已经不见踪影,据说被毁。曾经有人在村民家中看到残石,也充分说明这里的碑也是清朝以后才移到现在的位置。随手在身边折下一把青草,用力擦拭碑面,原来是一方大金承安四年所立祭祀碑。
该碑是目前邓艾墓所剩下的唯一一块石碑了,是大金承安四年(1199年)所刻,由乡贡进士段继昌撰文,黎翰书丹的《魏邓太尉祠记》记事碑,字迹清晰可变,但是石头时间久远,颜色和石头相同,无法分辨。如果可以拓片,到是阅读起来就相当方便了。正文小字也很清楚,就是颜色没有处理,很难辨认罢了。一个土丘,并无多大看点,我也只能绕着陵墓乱转,希望有所发现。但是随着村民的陆续到来,到是东家摘一个梨,西家摘一个梨,等回到车旁,依然帽子里装满了大大的一堆酥梨,今天吃梨是不用花钱了,当然更要感谢后阿村村民的热情和指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