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约在公元220至280年之间。这段历史被很多游戏用作世界观背景,从而令我们更加感兴趣,里面有很多著名的典故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不少成语也源于此。
其中三国鼎立阶段是大家兴趣至浓的,这就不得不提蜀汉的开国君主刘备与其军师诸葛亮。
后人对刘备褒贬不一,但是诸葛亮一直是“智慧”的代名词,成为了中外知名度排名靠前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
这对君臣因“三顾茅庐”而造就佳话。但“三顾茅庐”过程中,刘备却犯了一生最大的失误。这个失误导致刘备错失一位绝世高人,也令我们替蜀汉感到遗憾。
那么这个失误是什么呢?那位被错过的绝世高人又是谁呢?我们根据历史的足迹,一起看看“三顾茅庐”这个典故背后,到底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历史细节吧。
诸葛亮三顾茅庐
诸葛亮于公元一八一年出生于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西南县),他的先祖诸葛风在汉元帝时曾任司隶校尉。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任泰山郡丞,但在诸葛亮八岁时就过世了。由此可见,诸葛亮人生的起点就高,生平也波折。
父亲死后,诸葛亮家五个孩子,都是由他叔父抚养教育。
诸葛亮年幼时,东汉王朝民不聊生,他见过百姓疾苦。所以在公元一八四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时,诸葛亮便有了忧国忧民的心绪。
而后董卓蛮横夺权,汉献帝被迫流离失所。各地诸侯、豪强借口讨伐董卓,纷纷起兵,从此开始了豪强割据、政权混战的战国时期。
诸葛亮13岁时,跟随叔父诸葛玄去襄阳投靠荆州牧刘表。所谓荆州牧,相当于荆州割据者,在当地相当有地位。
诸葛亮到襄阳后,继续在城南的学业堂里读书,在此期间结识了不少有识之士。诸葛亮的四位密友:徐庶、孟公威、崔州平、石广元也是在此期间认识的。
刘表与诸葛玄关系甚好。来到襄阳后,为了让诸葛一家生活更稳定,还为他们搭桥,结识本地的名门望族。
诸葛亮一家的合婚也非常顺利,嫁娶之人都是门当户对。就连“凤雏”跟他都有亲戚关系,可见他家庭背景之强大。
在诸葛亮17岁时,他的叔父诸葛玄去世了。而后诸葛亮拒绝了刘表的挽留,没了住所,不再进学堂。他便通过亲友的帮助,在城边的隆中居住下来。
诸葛亮过起了普通农夫生活,古代农村是非常磨炼人心智与体能的。猜想也是这靠天吃饭的农民生活经验,让诸葛亮有了后来敢“草船借箭”的勇气。
这期间诸葛亮并没有耽误学习,他的亲友会与他聊天下大势、助他游学涨识、赠他兵书史学。诸葛亮经过不断求学,得到了“卧龙”称号。
诸葛亮并不像过去我们认为的隐世那样窝在山林里不谐世事、放弃交际、不修边幅。
因为他住在城边的山里,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郊区。他与庞德公等城中贵族依然保持交际,也参与城中贤能之士切磋学问的聚会。
亲友们都知道诸葛亮的才能,所以多次对外举荐,诸葛亮也不吝啬分享,乐意与众人沟通阵法与兵法等,他熟读兵书,百战其略,才识过人,令众人折服。“卧龙先生”这个称号也就被人们认可并熟知了。
在人们的阵阵称赞声中,诸葛亮又自比管仲评论古今局势,阐明了自己能出将入相的雄才大略。
综合以上来看“三顾茅庐”之前的诸葛亮,用我们现代的观点来看:他出生家境好、个人不断上进求学且学有所成、在成长经历中就见证了战乱,能早早明确个人远大抱负、游学与种田的经历让他拥有健康的体魄。
这样一个人,无论在哪个时代,身居何处都是佼佼者。加之后来他跟随了刘备,鞠躬尽瘁、亮节孤忠,他也就成为了名垂青史的诸葛亮。
三顾茅庐得到什么
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我们在课本中都学了。在史书《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结果都是刘备得到了诸葛亮。
科举制度是在隋朝之后才兴起的,在此之前之前想当官进仕。要么是出生就是权贵后代或靠自己起家,要么就得被人举荐或是名声在外,令他人慕名而来。
诸葛亮算是几样都占了,所以刘备三顾茅庐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要知道彼时的刘备连连战败,身边已无可用之人。
进仕之后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智算华容道、三气周瑜、巧布八阵、七擒孟获、上表伐中原、空城计、讨魏再上表、造木牛流马、火烧上方谷等,造就诸多典故。
可谓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战场捷报频传,刘备这个大老粗能请到诸葛孔明担任军师,实属蜀汉大幸。况且诸葛亮被称作千古第一忠臣,得誉“千古名相”。
诸葛亮用毕生所学,为蜀汉王朝主张多次军事行动和政治斗争,协助刘备建立了一个强盛的政权。
即便在刘备离世后,诸葛亮依旧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刘备被评为“仁义之君”,是一位有着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相结合的政治家。而刘备生平的种种举措都离不开诸葛亮的协助,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从结果来看,刘备三顾茅庐非常值得。如果没有诸葛亮为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蜀汉或不能存在于史书中。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由诸葛亮担任丞相。两年后刘备兵败吴国,临终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
所以用现代的视角来看,对于刘备而言三顾茅庐是结局美好的。刘备死后,诸葛亮还在完成他的北伐遗愿。
错失的高人
徐庶原是刘备的军师。但徐庶因为曹操掳走徐母,要挟徐庶投靠自己。徐庶选择离开刘备转而加入曹营,同时他给刘备推举了诸葛亮。
刘备早先曾拜请过水镜先生,被回绝了。水镜先生是诸葛亮的师傅之一,虽被回绝,却给刘备推荐了“卧龙先生”。
如今发现两个能人为自己推荐人才,而举荐的居然是同一个人!不禁有一种冥冥中的向往,马不停蹄的往隆中去了。在刘备二顾茅庐的时候,遇到了崔州平,崔州平即是刘备错失的那位高人。
博陵崔州平,家世不凡。因与诸葛亮是好友,也是“诸葛四友”之一,或是近朱者赤,也说物以类聚吧,崔州平也是贤能之士。
早些年跟随父亲的时候就对家国大事有所了解。要论才能见识,崔州平与诸葛亮不相伯仲。
崔州平的父亲崔烈曾被喻为冀州名士,位至三公,做过不少官职。但他五百万钱买得司徒官职这事,闹得世人皆知,从此声誉败坏。
崔钧深感羞愧,对他父亲说:论者嫌其铜臭。甚至扬言与父亲断绝关系,而后出走追随袁绍。
由他对父亲的态度可见,崔州平是个正直、有气节且品德高尚的人。
他是诸葛亮等一众有识之士中,第一个出山的,早早就进入历史政治舞台,他追随当时的诸侯袁绍,与袁绍在对抗董卓作乱的过程中,屡出奇招。或是跟错了人,这个阶段袁绍并没有大作为。
直到董卓死后,崔州平也没有名声大噪。后来崔州平的父亲在董卓余党反攻长安的过程中,被李傕郭汜等人杀害。
父亲死后,崔州平与大部分不忍战乱的百姓一样,来到到了荆州。他与诸葛亮便是在这结识的,诸葛亮在隆中居住时,他还时常与诸葛亮共同探讨学问、享山水之乐。
回到荆州的崔州平是归隐的状态,他经历过战乱纷争,加之父亲的离世。已然厌倦了世事变迁,决定隐居山林。
虽然崔州平是“诸葛四友”中,最先出山的,但是好友们先后出仕且取得成就,他却坚持高卧山林。除了诸葛亮的“昔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没有留下更多记录。
错失崔州平
在刘备二顾茅庐的途中与崔州平偶遇了,并且与之攀谈起来。互相知晓身份之后,彼此加深了信任,便高谈阔论起来。
他们从古今形式、聊到家国大事、再谈到如今三国鼎立的战事形态。刘备对崔州平的才能有所肯定,欲邀请崔州平与自己一同为天下百姓而而战。
崔州平表达了自己归隐的思想,回绝了出山的邀请。并告诉刘备百姓不愿意遭遇战乱,只想安身立命,安居乐业。
听到崔州平不愿出仕,刘备言语上不再强求,转而问他据目前的局势而言,对未来发展的看法。彼时刘备略感迷茫,所以急需一些提示与指引。
崔州平认为天下大势一定是和平与战争陆续的,没有稳固的权势可以长治久安,也不会一直战乱下去,刘备不认可他的观点,刘备有帝王之心,当然想稳固并称霸天下。
崔州平再谈顺应天命,刘备便不再与之交流。刘备还有更着急的事呢,他走向更坎坷的路,去找诸葛孔明了。
刘备二顾茅庐,到了诸葛亮住处却只见到诸葛亮的弟弟,刘备诚心留下书信后便离开。这时张飞都来了脾气,刘备劝说着张飞,也就忘了再去找崔州平。
待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喜不胜收。带着诸葛亮便离开荆州,去往军营中,开始了南征北战。
此后,崔州平便不再出现于史料中。但我们并不能忽略他的才能,仅凭他表达出来对未来局势观点,结合而后我们眼见的朝代更变。就能说明其思想之高远,眼见之开阔。
刘备求贤若渴却错过一位智慧足以预知未来的谋士,所以说刘备在三顾茅庐时错失崔州平,是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误。
结尾
我们回望历史,会感慨有些人或许是运气好。出生后按照个人际遇与节奏前行着,就能走上历史舞台。
所以说当初如果崔州平也追随刘备,是不是历史上对诸葛亮的赞誉会分给崔州平一些?或是崔州平能得到更多赞誉,令诸葛亮吐槽“既生亮,何生平”。
或许崔州平与诸葛亮的思想相互平衡之后,会让后期的诸葛亮没有那么固执。或许崔州平会在诸葛亮骂王朗“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的时候,先我们一步哈哈大笑。
这些都是后话了,我们只是可惜没能看到崔州平的生平。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刘备最大的失误就是没能把崔州平带上历史舞台。
希望以后我们无论是作为刘备还是崔州平,在生活与事业抉择上,都能抓住一切存在可能性的机遇,争取到更好的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