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帝身患天花,病体沉重。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顺治帝在临终前曾询问他关于传位的事情,汤若望委婉地告诉顺治:“天花这种病,每个人一生只会患一次,而玄烨正好患过天花。”
顺治帝的长子早夭,膝下仍有6个儿子,其中次子福全8岁,三子玄烨7岁。顺治帝本有意传位给福全,可当时宫中天花肆虐,而玄烨曾患过天花,相对比较“安全”,因此他决定越过年长的福全,直接选择玄烨为继承人。
后世所谓的康熙帝玄烨8岁登基,指的是虚岁,当时玄烨年仅7岁。而真正8岁的福全,最终和皇位失之交臂。
福全在康熙朝生活了43年,善终。作为曾经和皇位擦肩而过之人,他的人生注定会有一些波澜。本文,笔者将结合史料,为大家讲述康熙登基后唯一的哥哥福全,希望通过他的故事,让大家了解一段不一样的历史。
一、世祖遗血脉,玄烨始登基
关于顺治帝的结局,坊间传闻较多,有说他是出家了,有说他被郑成功的大炮轰死了。但根据《清史稿·世祖本纪》记载:
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渐。赦死罪以下。丁巳,崩于养心殿,年二十四。
如果按照正史的说法,顺治帝是死在皇宫之中。而根据为顺治帝写传位诏书的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的记载,顺治帝是死于“痘症”,即当时比较流行的天花。
顺治帝福临6岁登基,24岁去世,在位18年。他一生有8个儿子,在顺治朝夭折了2个。而在康熙朝,又有3个儿子死于20岁之前。所以,顺治帝真正为国出力的儿子,包括玄烨在内,也就三个。即次子福全、三子玄烨、五子常宁。
不过,顺治时期,给皇子们取名的时候还没有学习汉族“字辈”传统,所以,福临和福全虽然只差一个字,但二人却是父子关系。
根据《清史稿·卷二百十九·福全传》记载:
裕宪亲王福全,世祖第二子。
爱新觉罗·福全,顺治帝福临的次子,因为他曾被康熙帝封为裕亲王,死后谥号“宪”,因此后人称之为裕宪亲王。
福全生于顺治十年七月,比康熙玄烨大8个月。福全出生的时候,顺治帝的长子爱新觉罗·牛钮已经夭折,所以,福全长期担任顺治帝“长子”的角色。
福全的生母是顺治帝的庶妃董鄂氏,注意,这个董鄂氏可不是顺治的宠妃董鄂妃。前者出身于满洲正红旗,是清朝“开国五大臣”何和礼的曾孙女。而后者是满洲正白旗,大臣鄂硕之女。二人只是同姓,并非同族。
福全出生那年,顺治帝才16岁,他刚刚亲政两年,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因此,顺治帝对福全这个“长子”也比较重视。福全4岁时启蒙,5岁被要求学习汉文。当时,开国大学士范文程之子范承谟考中进士,在翰林院任庶吉士。顺治帝请范承谟每日入宫教导福全和玄烨。
有一次,顺治帝问福全和玄烨,长大后有什么志,。玄烨回答的是:“待长而效法皇父,黾勉尽力。”意思是,长大后要效仿自己的父皇,鞠躬尽瘁。根据《清史稿·福全传》记载,福全的回答则和玄烨不同:
幼时,世祖问志,对:“原为贤王。”世祖异之。
福全说:长大后愿意当一个贤明的王爷。顺治帝因此很惊讶。
顺治帝在位期间,最看重的儿子其实不是福全或玄烨,而是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不过,这位皇四子仅活了3个月就夭折了,在正史上甚至没有记载他的名字。顺治帝非常悲伤,不惜违背祖制,追封此子为荣亲王。
此后,顺治帝寄希望于董鄂妃能再生皇子,可惜董鄂妃在丧子后郁郁寡欢,再未生育。
顺治十六年,顺治帝病重,在福全和玄烨之间选谁为继承人,他非常犹豫。当时福全身为“长子”,相对老成持重,而玄烨则聪慧有灵气。本文开篇提到,汤若望曾在回忆录中叙述,他建议顺治帝选择玄烨,因为玄烨此后不会再患天花。顺治帝最终采纳了这个建议。
笔者此前写过一篇关于汤若望的长文。汤若望在康熙帝未亲政前,曾遭到鳌拜等人的极力残害,康熙帝亲政后,为汤若望平反。所以笔者认为,汤若望在回忆录中所言,有一定的可信度。
正史上没有记载顺治帝为何要传位给玄烨。只知道,顺治帝临终前,召见索尼、鳌拜、遏必隆和苏克萨哈四位大臣,让他们起誓辅佐玄烨。而后,顺治帝驾崩,7岁的皇三子玄烨登基,改元康熙,史称康熙帝。
康熙登基后,福全从皇帝“长子”,变了新帝的兄长。
二、兄长封亲王,手足情乃深
康熙登基时年龄尚幼,福全虽然是顺治帝曾经考虑过的继承人,但他和康熙帝的关系还是很亲密的。福全为人至孝,他每天除了正常地学习之外,都要去后宫给长辈问安。福全每次先去给孝庄太皇太后问安,然后给两位太后(康熙帝的嫡母和生母)问安,最后再去给自己的母妃董鄂氏问安。有时候,福全也会遇到前来给太皇太后或太后问安的康熙帝,二人虽然年龄都不大,但福全对康熙非常恭敬,从不敢走在康熙帝前面。
若干年后,福全去世,康熙帝曾命人画一幅画像,画中,年轻的康熙和福全并肩而坐,非常宁谧与美好。
康熙二年,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去世,福全全力协助康熙帝处理太后丧仪,尽了一个庶子的责任。
不过,康熙登基时,朝堂并不稳定。再加上福全年幼,因此他出场机会非常少。福全在康熙初期的朝堂上只有两次出场,分别发生在康熙六年和康熙八年,这两次出场,都和鳌拜有关。
康熙登基之初,索尼年迈,鳌拜擅权。再加上苏克萨哈被鳌拜所害,遏必隆骑墙,因此康熙帝的日子很不好过。康熙四年,为了压制鳌拜,康熙帝娶了索尼的孙女为皇后,希望借助索尼之力打压鳌拜。
索尼非常“识趣”,两年后,索尼便以顺治帝14岁亲政为由,上书请14岁的康熙帝亲政。鳌拜等人不好反对,康熙随即亲政。可是,此时的鳌拜仍不肯放权。康熙帝遂做了个决定,册封自己的哥哥福全为裕亲王,并授予福全“议政王大臣”头衔。
在康熙初期,内阁尚不成熟,“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朝廷的最高决策机构。康熙帝让福全担任议政王大臣,实际上是想靠兄长的力量来牵制鳌拜。
对于福全来说,他只有要帮亲弟弟制衡鳌拜,这样才对自己有利。
到了康熙八年,康熙帝智擒鳌拜,火速将鳌拜下狱问罪。而负责审理鳌拜之人,又是裕亲王福全。
在扳倒鳌拜这件事上,福全和康熙帝的立场是完全一致的。在福全的审理下,鳌拜被定下30条罪状。不过,福全认为鳌拜有战功,并没有建议康熙杀掉鳌拜。后来,康熙将鳌拜囚禁,鳌拜死于禁所。
在历史上,康熙除鳌拜的过程比较复杂,其中索额图等人也出力颇多,但从福全的事迹上可以看出,他是康熙除鳌拜的较大助力。如果把福全放在雍正朝,那他至少是胤祥那样的贤王。古代帝王鲜有兄友弟恭者,但康熙和福全却是如此。
鳌拜即除,康熙帝开始正式掌握帝王权力。在三藩之乱爆发后,福全虽然未上战场,但他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全力支持康熙平叛。待三藩之乱平定后,索额图、明珠二人形成对立之势,当时,文武百官几乎都被卷入这场派系斗争。因为福全的身份特殊,索额图和明珠都想拉拢福全,希望能得到福全的支持。可福全却全然不理会二人,更不参与所谓的派系斗争。他按时入宫给长辈们问安,如果朝中无事,他就早早地回府,关上大门,不接受来客。
福全之所以这么做,因为他明白,他作为康熙帝的兄长,只要他不拉帮结派,不造反夺嫡,他必定会成为大清朝最富贵的王爷。
三、替康熙解难,替皇子背锅
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和孝庄太皇太后一同五台山,命福全扈从。当时,孝庄年事已高,走到半路时,康熙帝不敢让祖母涉险,于是命福全亲自护送祖母先回京城。福全亲自为祖母驾车,一路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地照顾孝庄,让孝庄非常感动。
五年后,孝庄病重,康熙和福全二人在病榻前亲自服侍汤药,有时候康熙有所困倦,但福全却仍在坚持。所以,在孝庄去世之后,康熙下谕旨说:
裕亲王自太皇太后违豫,与朕同处,殊劳苦。
康熙的意思是,大哥福全和朕一同给孝庄侍疾,非常辛苦。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在关键时刻,福全的确有“大哥”的风范。
福全在康熙朝最全面的记载,发生在清朝平定准噶尔之战中。康熙年间,准噶尔汗国反叛清朝,其首领噶尔丹野心勃勃,几度挑衅清朝。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率领3万兵马南下了,剑指北京。康熙帝忍无可忍,决定御驾亲征。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康熙帝兵分两路,左路是自己的亲哥哥裕亲王福全,任抚远大将军,右路是亲弟弟恭亲王常宁,任安北大将军。合计出兵10万,齐头并进。康熙帝则坐镇蒙古的博洛和屯亲自督军。
康熙的战略意图是这样的:先放噶尔丹靠近,然后让福全带领5万兵马从左路的古北口出关,右路的常宁带5万大军从喜逢口出关,两路大军悄悄合围噶尔丹,与此同时,再让吉林和盛京的清军截断噶尔丹的退路,最终来个“瓮中捉鳖”,围歼噶尔丹。
康熙帝的想法是好的,可是在关键时刻,右路的常宁却掉链子了。常宁经验不足,他和噶尔丹的大军一碰面,就被敌军的威势所震撼,最终常宁一触即溃。
右路军兵败,让左路的福全非常尴尬。当时,福全麾下有国舅爷佟国纲(康熙帝的亲舅舅)、皇长子胤褆等人。福全急忙向噶尔丹靠近,与噶尔丹鏖战。史载:
至昏,师左翼自山腰入,大败之,斩馘颇众。
福全第一仗不仅没有吃亏,还打了个大胜仗,可见,福全和常宁相比,还是哥哥更厉害些。就在福全和噶尔丹激战的时候,康亲王杰书带领吉林、和盛京的兵马赶到,两路大军合击噶尔丹,噶尔丹见势不妙,连忙派人联系福全,要求乞和。福全信以为真,没想到,噶尔丹这是缓兵之计,待福全收拾兵马,准备迎接噶尔丹来投降时,噶尔丹烧掉营地向北逃跑了。
福全大怒,下令追击。皇长子胤褆立功心切,不待福全做好部署,就带领一队人马就冲了出去,福全喊都喊不住。佟国纲见胤褆立功心切,怕他有什么闪失,连忙带人追了出去。
可噶尔丹早已在前方用“驼城”布好了口袋,等着清军前来。胤褆一不小心,落入彀中。当时噶尔丹把胤褆、佟国纲等人围在“驼城”之中,炮弹齐发,清军损失惨重。
等福全带领大军赶到时,佟国纲已经被敌军炮弹炸死。福全知道,如果全力硬拼,也有拿下噶尔丹的机会。但他怕皇长子胤褆有闪失,因此未请示康熙,擅自作主,鸣金收兵。
这一战,噶尔丹逃脱,清军损失惨重,死了一位国舅,还差点搭上一位皇子。
待各路大军与康熙帝会合,康熙大怒不已。康熙认为,福全下令收兵,失去了消灭噶尔丹的良机。因此要治罪于福全。福全本想向康熙解释,自己之所以收兵,是因为胤褆贪功冒进。可还未等福全说出口,康熙帝就训斥胤褆说:
“裕亲王乃汝伯父,倘汝供与王有异同,必置汝于法。”(出自《清史稿》)
康熙这句话是对胤褆说:“福全是你的伯父,倘若你说的和你伯父说的情况不一样,朕就处置你!”
福全这下全明白了,康熙帝这哪是要处置胤褆,这是要堵住他的嘴,要保全胤褆。如果他这个时候把胤褆贪功冒进的话说出来,那就大错特错了。
于是,福全跪下,说都是自己一时糊涂,不该下令撤兵。如今放虎归山,他愿意承担一切罪责。康熙帝下旨,免去福全的议政大臣之职,罚俸三年。
事后,康熙帝又派人去问福全可有什么委屈,福全只说了四个字:“我复何言?”
是啊,福全还能说什么呢?战争失利,应该主帅负责,可三军主帅是康熙帝。贪功冒进的是胤褆,可胤褆是皇长子。替康熙解难,替皇子背锅,所以,福全这个西路军主帅就成了最大的责任人。
四、43年皇兄,棠棣情乃深
康熙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同时也是一位深谙“帝王之术”的君主。对于福全在战场上的一举一动,他其实都了如指掌。对于福全事后的委屈,他更是一清二楚。
所以,虽然康熙帝免去了福全的议政大臣之职,其实,凡是遇到军国大事,他还是会邀福全来和众人商量。不仅如此,康熙帝还晋封福全的生母董鄂氏为皇考宁谧妃。当时,顺治帝还在世的嫔妃们,一共有4人被晋升为妃,其他三人都是“福晋”(顺治时期,皇帝的福晋相当于嫔,次于妃),只有福全的生母是庶妃。不仅如此,康熙帝还下旨,特准宁谧妃出宫,搬到福全府上居住,让他们母子团聚,在清朝,宁谧妃是第二个有这种待遇的太妃。
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帝明面上给了福全惩罚,其实暗中还是给了福全部分补偿。而且,在接下来的第二次亲征噶尔丹时,福全又一次被委以重任,也能看出他在康熙帝心目中的地位。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福全再一次担任康熙帝的左膀右臂,成功击败噶尔丹。待三军凯旋,康熙帝恢复了福全议政大臣等职位。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生了一场大病,康熙非常担心,三次亲临裕亲王府看望福全,又多次派御医前去为哥哥诊治。同年,康熙到塞外出巡,临走之前最担心的事情就是福全的病情。可到了六月二十四日,福全还是病逝了,终年50岁。
五日后,康熙接到福全病逝的消息,下旨立即回京,亲自祭奠兄长。康熙哭道:
“朕幼年丧父,唯汝一兄,而今汝去,朕失一手足矣!”
在康熙看来,他幼年丧父,福全就是他最亲的人。如今福全去世,他失去了一条臂膀。
不仅如此,待福全出殡时,康熙又一次亲临,扶着哥哥的棺椁悲恸不已。康熙为福全辍朝,谥号为“宪”。在古代,“宪”在作谥号时,是典范的意思,在康熙的心目中,福全就是皇族兄弟的楷模。
福全去世后,康熙封福全之子保泰为裕亲王。后来康熙经过孝庄太皇太后的住处,经常回忆起他和福全一起在这里的美好时光,康熙还特地请画师画了一幅二人并肩而坐的画像,挂在宫中,时常怀念。
在笔者博史君看来,福全身为康熙帝的哥哥,他做了8年皇子,42年皇兄,他辅佐康熙帝治国,为大清朝平叛乱,他为清廷维护在西北的统治,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卓越的贡献。
在康雍乾三代,有三个截然不同的帝王兄弟,他们都获得帝王的认可。一个是康熙朝的福全,一个是雍正朝的胤祥,还一个是乾隆朝的弘昼。胤祥靠的鞠躬尽瘁,尽心尽力;弘昼靠的是极力守拙,荒诞处事。福全则不同,福全始终靠“恭谨和自知”来获取康熙帝的倚重和信任。他不擅权,不拉帮结派,这样的福全,拥有“大智慧”。
其实,这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你得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让皇帝忌惮你。福全作为胤祥和弘昼的前辈,他早已懂得这个道理。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碍于他是先皇之子的身份,福全在清朝也不能完全大展拳脚,这也是封建王朝对皇室子弟的禁锢。
《千字文》中说: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福全为朝廷尽忠,为人至孝,抛去他身上的封建标签,他的忠孝之心,仍值得后世学习。
本文参考:《清史稿》《清史纪事本末》《清圣祖实录》《汤若望回忆录》。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