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专家发声呼吁取消禁酒令,我国现行禁酒令具体内容究竟有哪些?

最近,一个关于禁酒令的老话题,突然因为某专家的“呼吁取消”而火了一把。

据说这位专家在一场经济盛典上提出,取消禁酒令可以带动招商引资,毕竟,酒桌上一杯干,合作才好谈。

这话一出,瞬间引爆网络,不少网友直接开怼:“专家莫不是没喝过白酒?”

禁酒令,到底是怎么回事?

咱们国家的禁酒令,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河南信阳的一份通知,核心内容是禁止公务人员在工作日中午饮酒。

简单来说就是六个字:“严禁公务喝酒”。

随着时间推移,禁酒令逐步扩展到更多省市,尤其是在公职人员领域逐渐形成了“六个严禁”,比如工作时间不许喝、工作日中午不许喝等等。

禁酒令的出发点很简单:杜绝浪费、保持纪律、避免醉后失态。

然而,这条规定对于酒桌文化根深蒂固的咱们中国人来说,确实像往脚底丢了块砖,劝酒的冲劲一下被浇得凉凉的。

专家要取消,酒桌文化难消

这位专家的理由乍一听还挺实在:酒业是经济复苏的重要领域,招商引资、合作谈判,酒桌往往是个突破口。

然而细想,这话有点问题——经济发展靠喝酒?那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是得打游戏PK定合同吗?

其实,酒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拉近距离的作用。

但这套“先喝酒再谈事”的传统,早在禁酒令诞生之前就饱受诟病。

尤其在酒量变成“业务能力”的潜规则后,劝酒这件事不仅伤胃,还容易惹祸上身——喝出人命的酒局,新闻里并不少见。

禁酒的利与弊,争议从未停止

禁酒令推行以来,支持者和反对者的声音一直此起彼伏。

支持者认为,这是让酒桌文化降温的一剂猛药,也为公务人员立下了规矩,体现了社会管理的规范性。

反对者则认为,禁酒令有些“一刀切”,并不适用于所有场合,容易让人感觉生硬。

但禁酒令的真正效果却摆在那儿——它不仅减少了“酒后荒唐事”,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的温床。

一杯杯“感情深一口闷”的酒桌上,少了很多旁敲侧击的“灰色交易”。这可不是坏事。

酒,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也是许多合作关系的催化剂。

然而,“杯中物”如何不变成“祸根”,这才是需要深思的。

酒桌文化本身并无原罪,但盲目劝酒、醉酒闹事、甚至借酒“办事”,却让这门文化染上了恶习。

禁酒令或许不能彻底消除酒桌文化,但它明确了一个底线:公事公办,喝酒休谈。

这个底线的存在,难道不正是为了让我们回归理性和文明?

总之,与其取消禁酒令,倒不如想想如何让酒桌文化更文明、更健康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