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南开大学获悉
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
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之家
是辅仁大学古典文学高才生
皇家学会唯一一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里。”
先生何其不幸:年少丧母、战乱流离、婚遇不淑、无家可归、中年丧女。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先生何其有幸:幼年得家传、年少遇良师、学问贯中西、唱和有鸿儒、桃李满天下。
让我们一起走近
叶嘉莹先生的传奇人生
01
1924年7月2日
叶嘉莹出生于
北京察院胡同里的一个大户人家
叶家是标准的书香门第
十岁前的叶嘉莹
都在家中接受父母的教育诵读经典
也由此开始了与诗歌的结缘
不过
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战火毁灭
1937年7月7日
宛平城的烽烟不仅遮蔽了卢沟桥
也在全中国的上空笼罩了一层阴影
北平沦陷了
作家老舍曾写出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来描述北平凄苦的日子
而叶嘉莹则用诗人的视角
记录下那个时代的景象
身处沦陷区第七年
一个冰冷刺骨的冬夜
叶嘉莹冒着风雪回到察院胡同的家
饱含着悲愤之情
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尽夜狂风撼大城
悲笳哀角不堪听
在诗的后两句
叶嘉莹留下了这样的希望:
晴明半日寒仍劲
灯火深宵夜有情
如果不是因为抗战
叶嘉莹可能会成为一名医生
可她最终还是选择了辅仁大学的国文系
除了自己对中华文化
那份发自内心的热爱之外
选择辅仁大学是因为它是教会大学
不受日伪控制
还有一批有风骨的老师在执教
02
1948年11月
由于新婚的丈夫在国民政府的海军部门工作
叶嘉莹随着他一同迁往了台湾
叶嘉莹一家刚抵达台湾不到一个月
官兵突然带走了他的丈夫
经过询问才得知丈夫被怀疑为共产党的间谍
正当叶嘉莹苦苦等待丈夫归来的时候
警察把她也抓走了
所幸警察局研究过叶嘉莹的自白
发现她是个只会作诗的普通教师
便将她放了出来
1949年的春天
叶嘉莹走进了台湾彰化女中的教室
为中学生教授古典文学课程
这位从北平远道而来的老师
说着一口字正腔圆的标准普通话
叶嘉莹在教学上
有着令人惊艳的独到之处
陈洪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她对诗词的一个总结就叫“兴发感动”,这“兴发感动”就表现在她课堂上讲解诗词,她实际上是再创造,所以这个魅力也是不得了。
叶嘉莹也接受了哈佛大学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
众多高校的邀请
为欧美汉学研究者讲解中华古典文学
如今已成为世界汉学权威的
马汉茂、施吉瑞等著名学者
当年都曾是叶嘉莹的学生
03
叶嘉莹心中一直有一个遗憾
国外讲课用的是英语
这令她不能淋漓尽致地
表达出中国诗词的美感
她希望回到祖国
回到故乡
可当时的中国大陆被西方各国孤立
进出的途径也被严密封锁
直到七十年代
转机出现了
随着加拿大同新中国达成了
简化签证、两国通航等一系列共识
当时定居于加拿大的叶嘉莹
得以借探亲名义
飞回久违的故乡——北京
重回阔别已久的自家老宅
叶嘉莹的心中激动不已
她总觉得自己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
1978年的春天
叶嘉莹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信
表达了自己想要回国教书的愿望
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准
随后的数十年时间
叶嘉莹每年假期都会回国辗转各地讲学
甚至不收取任何酬劳
虽然身上有着众多的荣誉
但叶嘉莹最喜欢的称呼依旧是
“教师”
从1945年起
叶嘉莹以一方讲台
传授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
作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
时间最长、弟子最多
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
她门下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
其中不少人成了大师级的人物
与镁光灯下的荣耀形成强烈反差的
是叶嘉莹家中简洁的环境
早在九十年代
叶嘉莹就捐赠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
设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活动基金
荣誉与金钱在叶嘉莹看来
不过是身外之物
她说:
“人的精神品格能够提升,
提升以后,
他就有他自己内心的一份快乐。
他不会每天总是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