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的广袤天地里,作物们各有各的命运轨迹,有的一登场便成为餐桌宠儿,备受追捧;有的却在角落里,默默挣扎,等待着被 “发掘” 或是无奈沉寂。佛手瓜,便是这样一种有着奇特境遇的蔬菜,它在大洋两岸演绎着截然不同的故事,一端是在中国农户眼中 “头疼” 的存在,另一端却在墨西哥成为创富 “利器”,这般反差,实在令人称奇。
一、佛手瓜在中国:高产下的尴尬
每至秋天,墨西哥霍奇米尔科城宛如被绿色宝石装点,那一颗颗佛手瓜挂满街头巷尾菜架,映照着当地人丰收的笑脸,承载着满满的喜悦与希望。可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佛手瓜却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农户们谈及它,大多是连连摇头,直呼 “看见就头疼”。
佛手瓜,这外形恰似双手合十的独特蔬菜,有着令人咋舌的高产 “绝技”。在我国南方,它被亲昵地称作 “千斤瓜”,绝非浪得虚名。只需种下一株,待藤蔓肆意攀爬、铺满瓜棚后,密密麻麻的小瓜便会在短时间内你追我赶般冒出来,单株年产量轻轻松松超百斤,仿若一台不知疲倦的 “造瓜机器”。不仅如此,它还皮实得很,对土壤不挑剔,肥沃也好、贫瘠也罢,只要能扎根就行;水分方面,多些少些都能顽强生长;阳光即便时有时无,也丝毫影响不了它蓬勃向上的势头,真正诠释了什么叫 “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土壤就扎根”。而且浑身是宝,嫩茎叶、根块都能端上餐桌,曾几何时,“一颗佛手瓜,养活一家人” 的说法广为流传,初遇它的农民,仿若挖到宝藏,满心期待着靠它收获富足。
然而,成也高产,败也高产。日子久了,农户们才发现这高产竟成了甜蜜的 “负担”。产量实在太大,远远超出了自家消化和周边邻里分享的能力。起初送邻居还能增进情谊,到后来,邻居们见着佛手瓜都摆手拒绝,无奈只能喂给家畜,可就连猪和鸡都对它兴致缺缺,常常剩饭,广西一农户种了四颗佛手瓜,全村的猪 “奋战” 许久都吃不完,可见其泛滥程度。
除了量多,口感也是一大 “硬伤”。佛手瓜口感清淡至极,生吃比不上黄瓜的清甜脆爽,煮熟后更是寡淡无味,尝个鲜尚可,日复一日食用,任谁都会腻味。它的可食期还短,稍不留意,果实就迅速老化,外皮变硬,口感直线下降,曾经生机勃勃的瓜棚,瞬间成了无人问津的 “麻烦制造机”。在广东,有农户种了佛手瓜后,邻里见他都绕道走,生怕再被塞一袋瓜,好好的邻里情,竟被佛手瓜给 “冲淡” 了。
从市场角度看,佛手瓜更是毫无优势。作为外来作物,扎根中国虽有百余年,却始终没能打响知名度,尤其北方朋友,很多都对它极为陌生,即便见过,也难接受那平淡口感。与常见且烹饪简单、口味鲜美的黄瓜、冬瓜相较,佛手瓜宛如餐桌上的 “鸡肋”,买的人少,种植者自然愈发减少,在丰富多样的蔬菜市场里,被茄子、丝瓜等各路 “竞争对手” 抢去风头,渐渐边缘化。
农民们本指望靠它增收,结果大量佛手瓜滞销,只能低价处理,甚至烂在地里,菜园子可是生计所依,如此 “费力不讨好”,怎能不让他们对佛手瓜避之不及。加上不易储存,保鲜期短,运输成本高又难以承受冷链运输,产业化推广之路荆棘丛生,与那些易包装、耐储存、方便长途运输的蔬菜相比,佛手瓜只能望其项背,种植管理也一直粗放,在农业科技浪潮中,彻底沦为 “后进生”。
二、佛手瓜在墨西哥:困境中的逆袭
反观佛手瓜的 “娘家” 墨西哥,它可是农业舞台上的 “常驻嘉宾”。在霍奇米尔科这片被河道润泽、土壤肥沃的 “菜园子” 之地,佛手瓜肆意生长,承载着当地人世世代代的饮食与种植传统。可即便有着天然优势,佛手瓜产业也曾深陷泥沼。
当地农户朱迪丝无奈坦言,种植技术滞后,让佛手瓜产值低得可怜。一块 280 平方米的菜园,一年到头收入折合人民币不过 1300 元,还不及卖几筐辣椒的收益,高产却没能转化为高收益,收获的佛手瓜常面临低价抛售、滞销积压的困境,农民积极性被严重挫伤,和中国农户的遭遇如出一辙。
但墨西哥政府没有坐视不管,决意力挽狂澜,为佛手瓜产业谋求出路。一方面,大打 “旅游牌”,巧妙结合旅游产业,将佛手瓜种植园精心打造成景区,游客纷至沓来,体验采摘乐趣,佛手瓜一下从普通蔬菜变身旅游 “伴手礼”,附加值蹭蹭上涨。另一方面,深挖加工潜力,制成腌制品、果酱,甚至发掘其药用价值,摇身一变成药材,延长产业链条,消化过剩产能,让原本可能烂在地里的佛手瓜有了多元 “出路”。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墨西哥积极借鉴他国经验,搭乘电商 “快车”,特别是疫情期间,线下交易受阻,电商渠道成为 “救星”,帮助农户打破地域限制,拓宽销售版图,佛手瓜借此走出本土,迈向更广阔市场。在一系列举措推动下,佛手瓜逐渐摆脱 “高产累赘” 之名,向着 “经济摇钱树” 蜕变,成为墨西哥农业一张亮眼 “名片”。
三、佛手瓜在中国的转机与未来展望
虽说佛手瓜在中国长期遇冷,但并非毫无转机。近几年,云南南庄镇就瞅准时机,凭借当地优越生态,向佛手瓜产业进军。村里成立种植销售协会,搞起产销一条龙服务,柯振梅夫妻便是其中典型代表,丈夫负责收购,妻子把控运输,靠着乡亲信任,生意红红火火,每年售出 3000 吨佛手瓜,为村民创收 300 多万,曾经被嫌弃的佛手瓜,如今成了村里致富的 “金疙瘩”,村民们种瓜热情高涨,种植面积翻倍增长。
佛手瓜高产特性本是优势,在我国丰富农作物体系里被 “埋没” 许久,实则是因过往未用心挖掘其价值。如今,随着人们对食材多元需求渐涨、农业产业化思维革新,佛手瓜有望在加工领域、出口贸易层面寻得新机遇。或制成特色罐头、脱水蔬菜,出口至对其有需求地区;或借助乡村旅游,像墨西哥那般打造采摘体验园,盘活乡村经济。
未来,佛手瓜或许不会成为中国家家户户餐桌上必备菜品,但通过科学推广、创意营销、深加工拓展,定能在农业产业版图里开拓一方天地,从 “猪都不吃” 的尴尬角色,转型为区域经济增长、农业多元发展的助力,让这颗 “小绿瓜” 绽放别样光彩,真正实现高产向高收益的华丽转身,值得我们拭目以待、持续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