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水肿分为“阳水”、“阴水”,咱老百姓均有办法来治疗
【阳水】
阳水为水肿病两大类型之一。
水肿病两大类型之一。凡因肺失宣降,水不下行而引起的呈热象的水肿,称为“阳水”。临床表现多见上部先肿,皮色黄赤,便秘口渴,脉沉数。一般多属急性、实证。
【阴水】
凡因脾肾虚弱,不能化水制水而成的水肿,称为“阴水”。
水肿病两大类型之一。凡因脾肾虚弱,不能化水制水而成的水肿,称为“阴水”。临床表现多见下肢先肿,皮色淡白或晦暗,口淡,便溏,脉沉迟。一般多属慢性、虚证。
具体治疗需辩证用药;
疾病名称 |
分型 |
症状 |
治法 |
代表方 |
|
水肿 |
阳 水 |
风水相搏 |
眼脸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 |
疏风解表,宣肺行水 |
越婢加术汤 |
湿毒浸淫 |
眼脸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 |
宣 肺解毒,利湿消肿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五味消毒饮 |
||
水湿浸渍 |
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 |
运 脾化湿,通阳利水 |
五皮饮+胃苓汤 |
||
湿热壅盛 |
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 闷,烦热口渴 |
分利湿热,梳理气机 |
疏凿饮子 |
||
阴 水 |
脾阳虚衰 |
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 |
健 脾温阳利水 |
实脾饮 |
|
肾阳衰微 |
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腰酸冷痛,四肢厥冷 |
温 肾助阳,化气行水 |
真武汤 |
||
瘀水互结 |
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皮肤瘀斑,腰部刺痛 |
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
桃红四物汤 +五苓散(中成药) |
以上涉及方剂介绍如下:
1、越婢加术汤
《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
【处方】麻黄12克石膏25克生姜9克甘草6克白术12克大枣15枚
【功能主治】疏风泄热,发汗利水。治皮水,一身面目悉肿,发热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沉者。(水肿)
【用法用量】上药六味,以水1.2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伤寒论》:麻黄连轺(yao)赤小豆汤
【别名】麻黄连翘汤(《医学纲目》卷三十一)。
【古代处方】
麻黄6克(去节)连轺6克(即连翘根,现多用连翘代替)杏仁6克赤小豆10克大枣12枚(擘)生梓白皮(切,现多用桑白皮代替)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炙)。
【现代参考处方】
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皮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
【功能主治】解表发汗,清热利湿。治阳黄兼表证。发热恶寒,无汗身痒,周身黄染如橘色,脉浮滑。
【用法用量】上八味,以水1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备注】方中麻黄、杏仁、生姜辛散表邪,宣发郁热;连轺、生梓白皮、赤小豆清泄湿热;大枣、甘草调和脾胃。诸药合用,使表里宣通,湿热得以清泄,表解里和而黄疽可愈。
3、五味消毒饮
【出处】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
【用法】水一盅,煎八分,加无灰酒半盅,再滚二三沸时,热服,被盖出汗为度。
4、五皮饮
出处
《医学心悟》卷三
古代剂量
大腹皮(黑豆汁洗)茯苓皮陈皮 桑白皮(各一钱五分) 生姜皮(八分)
煎服法
水煎服。
主治:胃经聚水,乃通用之剂,华佗《中藏经》之方也,累用累验。
娠妊胎水肿满,名曰子肿,又名曰子气。其证多属胞胎壅遏,水饮不及通流,或脾虚不能制水,以致停蓄。大法:胎水壅遏,用五皮饮加白术、茯苓主之。
随证化裁
仲景云:
腰以上肿,宜发汗。加紫苏、秦艽、荆芥、防风。
腰以下肿,宜利小便。加赤小豆、赤茯苓、泽泻、车前子、萆薢、防己。
若大便不通,宜下之,加大黄、葶苈。
腹中胀满,加菔子、厚朴、陈皮、麦芽、山楂。
体虚者,加白术、人参、茯苓。
审是阴水,加附子、干姜、肉桂;
审是阳水,加连翘、黄柏、黄芩。
挟痰者,加半夏、生姜。既消之后,宜用理中汤健脾实胃,或以金匮丸温暖命门,或以六味加牛膝、车前,滋肾水,清余热,庶收全功。
5、《丹溪心法》:胃苓汤
【处方】甘草茯苓 苍术陈皮 白术 官桂泽泻 猪苓 厚朴
【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治脾虚湿胜,致成黄疽,或大便泄泻,小便清涩,不烦不渴。
【用法用量】每服15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服。
6、《重订严氏济生方》:疏凿饮子
【处方】泽泻12克赤小豆(炒)15克商陆6克羌活(去芦)9克大腹皮15克椒目9克木通12克秦艽(去芦)9克槟榔9克茯苓皮30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泻下逐水,疏风发表。治水湿壅盛,遍身肿满,喘呼气急,烦躁口渴,二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210毫升,去滓,不拘时温服。
7、《删补名医方论》实脾饮
治身重懒食,肢体浮肿,口中不渴,二便不实。
白术(土炒)茯苓 甘草(炙) 浓朴(姜炒) 大腹子 草果仁木香木瓜附子 干姜加姜枣煎服。气虚者加人参。
【注】脾胃虚,则土不能制水,水妄行肌表,故身重浮肿。用白术、甘草、生姜、大枣,以实脾胃之虚也。脾胃寒,则中寒不能化水,水停肠胃,故懒食不渴,二便不实。用姜、附、草果,以温脾胃之寒。更佐大腹、茯苓、浓朴、木香、木瓜者,以导水利气。盖气者水之母也,土得水之防也,气行则水行,土实则水治,故名曰实脾也。然此方导水利气之力有余,阴水寒胜而气不虚者,固所宜也,若气少声微,则必以理中汤加附子,数倍茯苓以君之,温补元气以行水,为万当也。
【按】苓桂术甘汤、实脾饮、肾气丸,皆治阳虚水气之证。苓桂术甘汤,治上焦阳虚不能输布,水留于上,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故用苓、桂、术、甘之品,扶阳通气输水道也。实脾饮,治中焦阳虚不能蒸化,水渍于中,外泛作肿,二便通利,故用姜、附、苓、术之剂,培土温中,胜寒湿也。肾气丸,治下焦阳虚,不能行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
喘急腹胀,故用桂、附、地、苓之辈,温而补之,以行水也。
8、《伤寒论》:真武汤
【处方】茯苓9克芍药9克白术6克生姜(切)9克附子5克(炮)
【功能主治】温阳利水。治脾肾阳衰,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现用于肝、肾性水肿,心性水肿,耳源性眩晕,慢性结肠炎等属于牌肾阳虚者。
【用法用量】上五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各3克;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6克;若呕者,去附子,生姜加重至15克。
9、桃红四物汤
【出处】《医垒元戎》,录自《玉机微义》
【分类】补益剂-补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