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曾言:“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明朝年间,重臣汤和沉稳机敏,曾缔造无数传奇,然因一言之失,却曾遭帝王怀疑。若非辞官之际一荒谬之举,汤和亦将遭杀身之祸。
在对明朝历史进行了解后便会发现,虽朱元璋的登基离不开身边优秀下属的帮助,可在登基之后,为了能够保证自身统治的稳定性,朱元璋则诛杀了许多开国功臣,以此肃清所有威胁。
在众多开国功臣中,有这样一位较为特殊之人——汤和。早年期间,他为朱元璋的起义大业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因一次意外事件的发生,他亦遭到朱元璋的怀疑。但在其63岁辞官时,却因一个荒唐要求,从此令朱元璋打消疑虑,并最终保住自己的性命。那么,开国功臣汤和为何会遭到朱元璋的怀疑?他又是如何保全自身性命的呢?
公元1352年,经过汤和的举荐,朱元璋顺利加入红巾军中,正式开始起义生涯。尽管朱元璋出身农门,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可在带兵作战的过程中,朱元璋却展现出自己别样的优势,这也使得朱元璋在加入红巾军不久后,便凭借着自己的优势成功得到郭子兴的赏识。
当朱元璋奉郭子兴之名回乡招兵买马后,更是实现地位的再度提升。这一阶段内,朱元璋屡屡升迁的经历遭到军中其他元老将领的嫉妒,可汤和却坚定地站在朱元璋一边,对他提供帮助与支持。
当朱元璋自立门户后,更是不断扩张自身势力,最终带领起义大军推翻元朝统治,于公元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建国后,朱元璋开始封赏为建立王朝立下战功的开国大臣。
按理来说,凭借着汤和此前的贡献,他完全能够获得公爵的封赏,可当时的朱元璋却只将汤和封为中山侯。
之所以朱元璋会做出如此举动,也是因汤和此前的无心之失。早年征战过程中,汤和曾有要事与朱元璋相商,可朱元璋和汤和的此次商谈,却并未得到好的结果。受此事件的影响,汤和的内心对朱元璋产生些许不满,一次醉酒后,汤和便抱怨到:即使我不追随朱元璋,亦能追随他人建功立业。
尽管在说出这番话时,汤和酒意正浓,并不清醒,可朱元璋却从此将汤和的话放在心上,并认为汤和很可能会对他造成威胁。当汤和得到中山侯的封号后,便明白了朱元璋心中所想,面对如此情况,汤和并未抱怨,反而欣然接受。
为官多年间,汤和从未做出忤逆朱元璋之举,最终,在公元1377年时,朱元璋便将汤和加封为信国公,以此作为嘉奖。
尽管在这个时候,汤和已然得到朱元璋的信任,可汤和却并未就此放下心来。原来,到了晚年阶段后,朱元璋的疑心更盛,这也使得许多功臣接连遭到诛杀。见此情景,汤和便对自己的未来无比担心。
公元1388年,六十三岁的汤和得知朱元璋削减兵权的决定后,便主动找到朱元璋,希望能够辞官回乡。
虽在这个时候,汤和年事已高,可朱元璋仍希望能够对汤和进行试探。思来想去,朱元璋便询问汤和,想要何种赏赐?对于为官多年的汤和来说,他当然知晓朱元璋的这一问题是对自己的试探。思考一番后,汤和便回答朱元璋,表示自己想要一百个美女。
听到汤和如此不正经的要求,朱元璋和其他大臣均感到有些无语,这也使得众人对汤和产生鄙夷之心。
实际上,汤和之所以会提出如此要求,也是向朱元璋表达,他希望远离政治斗争,安稳享受晚年生活的想法。自此,朱元璋心中对汤和的戒备就此放下,而汤和亦获得安稳晚年。
公元1395年,七十岁的汤和因病离世,此后,朱元璋将汤和追封为东瓯王,其子孙后代亦承袭父亲荣耀,享有无上荣华生活。
结语
从汤和辞官之际的大智慧中便能感受到,作为一位名臣,汤和虽曾遭到朱元璋的疑心,可他却能凭借自身智慧打消朱元璋疑虑,进而为自己争取安稳生活。
可见,无论在何种时代背景下,拥有大智慧之人皆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亦应做到对此类优秀古人进行学习,以此掌握人生的大智慧。
特殊环境下,若能及时审时度势,并以看似荒唐的行为,维系自身利益,亦不失为最好的选择。相信在认识到这一点后,将有更多人能够为自己争取更为光明的未来。
参考资料:《明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